摘要:毕楠,“中国民航英雄机组”3U8633航班乘务长,现任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女职工委员会综合室经理。作为当班乘务长,她在“5·14”罕见特情中沉着冷静,凭借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机组成员一起,成功确保机上119名旅客生命财产安全。飞行17年,她将专业服务带给千万旅客
人物名片
毕楠,“中国民航英雄机组”3U8633航班乘务长,现任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女职工委员会综合室经理。作为当班乘务长,她在“5·14”罕见特情中沉着冷静,凭借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机组成员一起,成功确保机上119名旅客生命财产安全。飞行17年,她将专业服务带给千万旅客;创新领航,“毕楠工作室”作为川航首个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取得17项创新成果。
“旅客的每一个问题,要给予精确、专业的回答。”4月29日,在川航飞行前的准备会上,“专业”是毕楠口中的高频词,这是她作为乘务员,多年来的一贯坚持,“专业意味着高度责任感、严谨态度、卓越能力,在工作中才能让旅客信任。”
如今,毕楠大部分工作重心已转移到女职工委员会的后勤保障中,但每个星期,她还是会抽出1—2天时间,坚持飞行。问及理由,“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更要专一行。”这是毕楠常挂在嘴边的话。“回到一线岗位,能巩固专业技巧、刷新知识体系,也能更好推动当下的后勤工作。”
在同事眼中,毕楠是“行走的客舱手册”,她结合安全飞行15000小时的实绩经验,建立风险防控、安全培训、应急处置等7项内控制度,将规章条款转化为乘务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操作指南。不少新入职的同事更是将毕楠客舱操作当成“教科书”。截至目前,毕楠言传身教带飞出了60余名优秀乘务员,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各乘务分部的基层干部和业务骨干。
飞行前的准备会上,毕楠做事项安排
如今,毕楠工作的另一个重心,在后勤服务上。“后勤工作大为不同,服务的对象变成了2万多名川航员工。”对毕楠来说,专业精神意味着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创新。2020年,四川航空首个女职工创新工作室——“毕楠工作室”成立。这个以“孵化工匠精神、激发巾帼力量”为使命的平台,五年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攻关17项创新课题、节创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培养技术人才千余人次。
工作室的“破圈”之作,当属“蓝天关爱计划”。毕楠牵头启动建设“心理关爱疏导员”队伍,培养了65名心理疏导员,为客舱服务部、飞行部、空保支队、工程技术分公司四支一线队伍近万名职工提供心理辅导。“以前觉得心理辅导是‘虚功’,现在才知道这是保障飞行安全的‘实招’。”不少乘务员感慨道。
作为女职工委员会负责人,毕楠的工作手册里记满“急难愁盼”:空勤人员作息不规律、异地家庭团聚难、女职工职业发展瓶颈……每一项都是行业的共性难题。毕楠深知,痛点、堵点、难点解题,要从一件小事开始,从课程设计到餐饮安全,她事无巨细,“职工安心,航班才能安心”。去年暑假,毕楠工作室创办了“带娃驿站”,解决520个职工家庭子女照护难题,孩子们也进一步了解父母的工作,对父母多了一份理解。
28日晚刚从北京回来,沉甸甸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还在毕楠的背包中。这是毕楠第三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这是对我的工作最深沉的肯定”。同时,她也增添了一份动力,“重新出发,努力工作、拼搏向前。”目前,毕楠研发的《心理安全第一课》在川航培训中心开课了,新的忙碌拉开了序幕。
毕楠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记者手记
从惊险一降到细水长流,毕楠用17年光阴回答着关于职业“专业”的追问。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专业精神的两种维度:危急时刻的“雷霆万钧”,源于平日里的“细水长流”。从守护客舱安全到赋能职工成长,从技术攻坚到文化传播,她始终以“钉钉子”精神将每件小事做到极致。这种“把英雄精神融入平凡岗位”的坚守,正是劳动模范的美丽注脚。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