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长河的延续下,惠州文脉不断,“一街挑两城”的格局与九街十八巷的街巷脉络延续至今,府城、县城与西湖、东江、西枝江共生共荣,造就了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历史画卷。
《羊城晚报》2025年5月1日A9版报道
在历史长河的延续下,惠州文脉不断,“一街挑两城”的格局与九街十八巷的街巷脉络延续至今,府城、县城与西湖、东江、西枝江共生共荣,造就了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历史画卷。
近年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惠州,持续加强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致力打造展示城市文化、扩大城市影响力的重要名片。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西湖、东江、西枝江和古城资源,“江湖一体”提升城市品质,整体提升“一湖两江四岸”城市风貌和城市文化。
山水环绕的惠州城市格局
4月25日,惠州古城更新计划发布及资源对接会举行,标志着惠州古城更新计划拉开序幕。羊城晚报记者从现场获悉,惠州将持续实施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三年行动,惠州古城更新计划,将引领古城从“一街挑两城”到“江湖一体”,将环抱城市的重要水系纳入统筹,形成依托于“一湖两江四岸”的新时代“古城”格局。
“一湖两江四岸”格局再提级
构建“有智有情”城市水系
今年,惠州将“惠州古城更新”等为主要内容的西湖及周边区域优化工程列入了全市“十大重点工程”计划。
据了解,惠州古城更新计划框架包括一街(水东街)、一湖(惠州西湖)、两城(惠州府城、归善县城 )、两江四岸(东江、西枝江及滨水长廊)四部分。首批拟启动13个古城点位的改造与活化,力图在历史肌理中注入文化、商业与科技的多重能量,营造特色文化场景和宜人环境,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魅力。
纵观国内外历史文化版图的演变,人文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惠州亦然。“早起拉开窗帘,俯瞰惠州城,‘山水苍茫,天风浩荡,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感立马涌上心头。”惠州古城更新计划专家顾问团成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表示,不同于大江大河水的奔腾与激昂,惠州的水系拥有平和、平静的治愈感,给人感觉很亲近。
《大美西湖》 林志华 摄
惠州是一座水系发达的城市,东江穿城而过,与西枝江相汇于合江楼,两江又与西湖彼此相连,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无水不东流”,因此西流水被称为“逆水”,道教以“逆水”为贵,称其为“仙源福地”。东江和西枝江恰恰是两条由东往西流的“逆水”,故苏轼为惠州作《潜珍阁铭》时曰:“悼此江之独西,叹妙意之不陈”也。
作为5A级景区的惠州西湖,形成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北宋时,惠州知州陈偁开始治湖,时称“丰湖”;“天下西湖三十六,东坡标名仅惠州”,苏东坡寓居惠州期间,在《丙子重九二首》一诗中首次将“丰湖”称作“西湖”,惠州西湖从此扬名。经历代修桥筑堤,惠州西湖逐渐形成丰湖、平湖、南湖、鳄湖、菱湖五湖格局,有“五湖六桥八景”之说。20世纪90年代,西湖景区与其西南的红花湖景区组成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形成“六湖九桥十八景”。
从宋代到民国,400多位文人墨客曾在惠州西湖游赏、寓居,写下丰富的诗词文章;邓仲元、孙中山、周恩来等革命志士,曾在西湖飞鹅岭指挥作战……古往今来,不少名人在惠州西湖“建功立业”。
惠州古城更新计划发布会及资源对接会执行策划、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拓展总监吕凝珏介绍,惠州“一湖两江四岸”的城市格局,既有岭南依托水系发展的城市特色,也是惠州百姓最有感情的记忆热土,虽还需雕琢但已经可以看到其巨大的潜力,或可成为古城更新后的一大亮点。
周榕表示,惠州的山水是惠州城市的本底之一,是认知的本底。他建议,惠州古城改造要做好“智”“情”两大文章。其中,“智”可参照杭州,他表示,智者爱水,温润的水环境对创造性的工作有很强的润泽和加持作用。今年“杭州六小龙”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它的崛起不仅与杭州的政策环境有关,跟整个城市的山水气韵也是息息相关的。对于惠州而言,如果能够将其山水体系,尤其是水系统经营好,把城市的调性、气质凝练出来,对其产业的发展、未来整个经济的发展,会有不小的促进作用。
“情”文章方面,周榕表示:“没有单纯的城市更新,只有日新的人文。”惠州古城更新不仅要做好建筑遗产的保护,更要强调打造复合类、多生态类人文环境。若只有孤零零、硬邦邦的建筑,就算保存得再好,也未必能让人动情。他建议,古城更新还要在山水间、历史遗迹、文化遗存中做好人文暗线的串联,达到市民游客踏进古城一隅,即可感受到惠州情。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活力相依相存
融“烟火气”入“两府”活化建设
公元591年,隋文帝派使节王景巡抚岭南,确定在整个广东地区设立广州和循州(后称“惠州”)两个总管府。循州总管府设在梌山,镇立岭东。据明嘉靖《惠州府志》记载,归善旧县署设在府城河南150里。南朝陈后主祯明二年(588年),归善县城迁至白鹤峰下。通过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的水东街连接,形成“一街挑两城”的城市格局。
“府城与县城的办公场所共处一城,如果放在现代,类似于市政府与县(区)政府同在一处。在古代,惠州府城与归善县城‘一城两治’的状况,是比较奇特的存在。”惠州古城更新计划专家顾问团成员、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张杰表示,希望古城更新计划能够以此为切入点,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
在惠州古城里,九街十八巷的烟火气与城市温度让无数人动容。春节前后,电视剧《人世间》的导演李路在惠州拍摄悬疑警匪剧《谷雨》(未上映)时表示,惠州老城的各种形态以及城市的记忆打动了他,他觉得选择惠州是非常正确的。
惠州老城区的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据介绍,惠州的老城区其实充满了烟火气,悠闲舒适的日常,让人流连忘返的美食,以及热情亲切的惠州人,都让人印象深刻。像惠州这样的古城,不再是曾经那种城墙围绕着历史建筑的古城标本,而是独特的城市地理和居民真实生活的结合体。
“烟火气”是一座城市灵魂所在,也是一个城市活力的体现。“我们可以看看长沙东茅街茶馆的例子。”现场有专家介绍,这是一个比长沙“文和友”还更有烟火气的地方,它是在一个社区里成长起来的,是“居民+游客”自然形成的。这正是惠州古城更新需要的,通过古城人的日常,构建一种既有烟火气又贴近大家生活的形态,给古城注入活力。
古城更新,总是绕不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活力如何相依相存的课题。“过去我们有一种误解,现代化是高楼林立和宽大的广场立交桥高架路,但如今回头看,现代化的真谛是以人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惠州古城更新计划专家顾问团成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表示,不管是街区保护还是建筑的保护,最核心的是怎么对待人。
不管是规划师、建筑师还是其他身份,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审美愉悦寄托在居民的痛苦上。他认为,惠州古城更新首先要关切老百姓的需求,“今天我们越来越多看到,之所以老百姓喜欢祖国性,喜欢文艺范,喜欢烟火气,背后其实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变化,这变化的轨迹实际上是跟着需求走的,这对我们的空间改造与布局有着重要的意义。”李晓江说。
首批改造的13个点位,渗透了深厚的东坡文化。“东坡来到惠州,本该是失落的,但他却有了‘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悟,这是为何呢?”周榕说,惠州应该探寻这中间的答案,以现代的角度,让当代生活压力大、生活不如意的年轻人,在此找到与东坡的共鸣点,在古城中感受“此处安心是吾乡”。
清晨老惠州人可能坐在竹椅上哼着古老的歌谣,在转角处我们可能有很多游客青年人在排队打卡“阿嫲叫”的酥香,在酒楼里面,东坡宴正将东坡文化变成舌尖上的风味……古城内,“烟火气”氤氲:居民的生活仍在继续,青年人创新创意融入其中,行色匆匆的游客在里边找寻情感归宿,这或许就是未来古城的生机与活力。
九街十八巷的一部分——金带街
“新场景”“新科技”“新消费”
打造城市记忆的现实样板
水东街是连接桥西惠州府城和桥东归善县城、形成惠州“一街挑两城”古城格局的重要通道,素有“东江首埠”“千年商埠”之美誉,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4月27日,惠州博罗县非遗馆在水东街开馆,这是惠州在水东街开设的第五个县(区)级非遗馆。这是惠州探索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共生新路径的成果。
本次惠州古城更新计划,非遗活化传承也是重要的内容。据了解,惠州目前有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27项、市级108项、县(区)级211项。
一街挑两城的水东街正在焕发新生
经过前期对惠州老城区存量资源的综合研判,古城更新计划首先提取古城结构中的重要空间节点,向内深挖文化内核,向外拓展产业和运营资源,以首批13个站点为锚点,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书写惠州的古城新体验。
记者了解到,西湖、古城、非遗三大内容IP形成了惠州古城的文化支点,相应的地块将结合文旅体验和业态运营进行更新升级,为游客带来融合在地文化内容的特色旅游体验。重点的文旅目的地则是以合江楼和水东街一纵一横组成的体验型非遗主题文化街区。依托于一楼一街的历史基因,计划通过新场景,新科技和新消费,重新讲述惠州的非遗新体验。
首先是新场景,通过视听嗅、触味、骨感,探索湾区非遗,为街区赋能,打造街区招商的首发核心场景,引流带动周边的消费矩阵和人间烟火。
其次是新科技,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非遗数字化也是文化存续扩大传播和促进商业化的必然选择。未来的水东非遗体验街区,将通过数字技术赋能,集合AI等各类科技手段,让游客和市民都能在这里感受到数字沉浸式的非遗趣味。
最后是新消费。在新场景和新科技的基础上,计划通过跨界联名,老字号换新、直播带货,用户共创、定制的方式,让非遗成为可参与、可分享、可传播的新消费内容,将文化体验与消费场景创造性融合,将非遗故事讲好讲通。
“城市最重要的生命力是年轻人如何留住,甚至是吸引外地的青年人群,惠州可以有自己的青年文旅体验。”吕凝珏表示,本次以古城为基点,聚集大湾区文艺力量,带动西之江畔新民街的艺术商业发展。
在整个古城更新计划中,惠州将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古城文化内涵,盘活老建筑及闲置物业,营造特色文化场景和宜人环境,以点带面激发业态活力,把惠州古城“一街挑两城”的历史格局打造成“江湖一体”格局,推动形成文化保护、民生改善与经济提升相辅相成的多赢局面,让“看得见历史、读得出文化”的惠州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可观、可触、可品、可享,打造尊重敬畏历史、赓续城市文脉、保留城市记忆的现实样板。
本期统筹策划 | 陈骁鹏
文 | 记者 林海生
图 | 王小虎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