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扎根中国大地,发出山大声音!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1 09:55 2

摘要:“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山东大学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深耕财政学领域研究瞄准国家财政中的预算制度从中国大地的改革实践中提炼理论用中国话语构建自主知识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

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在山东大学

就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

深耕财政学领域研究

瞄准国家财政中的预算制度

从中国大地的改革实践中提炼理论

用中国话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在创新探索和扎实实践中

尝试“趟”出一条理论自信之路

他们是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财政学与现代财政制度团队

(以下简称“团队”)

多年来,团队成员

深入中国实践的腹地

追踪中国预算管理改革进程

总结中国预算管理发展经验

归纳提炼标志性概念

将其学理化、体系化

形成并阐释中国特色预算管理理论

2020年至今

团队成员已编撰形成5册

《中国政府预算改革发展年度报告》

致力于讲好“中国预算故事”

服务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

今天

我们将镜头对准团队成员之一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石绍宾教授

从他的讲述中了解山大人

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奋斗故事

勇担使命,讲好中国预算故事

在中国现代化改革进程中

经济学理论始终是

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它像一套“系统性工具包”

既能诊断社会运行规律

又能提供精准施策的科学依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预算是财政的核心

体现国家的战略和政策

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

不仅关乎资源的分配优化

更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我国预算制度在开放中

不断汲取国际先进经验

同时根植于中国本土的改革步伐

从未停歇

这些预算制度

不仅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

更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然而长期以来

公众对于预算制度关注不够

大量具有中国特色

“日用而不觉”的特有制度安排

尚未被讲透

“中国有着非常优越的制度和实践

有很多感人的案例和故事

但是缺乏抽象层面的学理总结。"

团队认为应该编写一套书

来记录中国预算改革的进程

向世界讲清楚、讲透彻

“中国预算故事”

于是,2020年

系列著作的首作诞生——

《中国政府预算改革发展年度报告2019》

聚焦人大预算监督改革

结合一系列人大制度实践

阐释人大预算监督制度

“不像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监督

我国人大预算监督是一种合作型监督

但长期以来缺乏学理上的分析

因此怎么把这种制度讲出来很重要”

该著作最终荣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以此为始

团队开启了建立财政学领域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新征程

他们每年聚焦一个核心议题

出版一部“改革年鉴”——

《中国政府预算改革发展年度报告》

从人大监督的法治化探索

到地方债务的风险防控

从国资改革的制度创新

到对口支援的横向转移支付

再到健全我国现代预算管理制度

以“中国问题”为起点,

提炼“中国经验”,探索“中国方案”

与国家治理同频共振

汲取中外智慧

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

预算治理理论框架

既要立得住,又要讲得好

从中国实践中提取

标志性概念并将其学理化

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如何让概念立得住、讲得好

如何让理论经得起推敲、打磨

如何让体系焕发“中国特色”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

“两个结合”

一方面

团队结合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具体实际

建构具有主体性、自主性、原创性的

财政学概念、命题、理论、方法

在《中国政府预算改革发展年度报告2022》中

(以下简称《报告2022》)

石绍宾与团队一起构思八、九个月

挖掘收集对口援疆、援藏

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等

中国对口支援案例

在海量案例实践中反复淬炼

最终提炼出“横向转移支付”

这一反映中国制度优势的预算概念

为财政学理论版图

增添了独具东方智慧的坐标

另一方面

团队深刻把握坚守“魂脉”和“根脉”

解码传统经济哲学

与现代经济理论的深层关联

在古今对话中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例如,同样在《报告2022》中

石绍宾邀请了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王加华教授

以文化维度切入

追踪溯源对口支援制度

从古代政治体制、儒家文化等方面

探源制度背后的体制基础和文化基础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使理论既有实践根基的厚重

又有文化基因的深邃

让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

真正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

我常想,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

它不是标新立异的标签

而是扎根中国大地的理论自觉

未来,我们会继续以年度报告为平台

将预算治理的‘中国故事’讲得更深、更远。”

石绍宾说

既要讲得透,又要接地气

对于《中国政府预算改革发展年度报告》

团队有着多维度、多层次的

目标和愿景

“尝试探索构建

中国财政学领域的自主知识体系

是我们的核心目标

其次是编写进教材,讲给学生听

再次是通俗地讲给社会公众听,要接地气。”

石绍宾说

团队希望通过这份报告

让中国特色预算制度

为专业学生、非专业学生

社会公众所熟知

让中国特色预算理论

横跨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社会教育

真正推动中国预算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实现跨层次、广覆盖的传播与发展

为把中国制度、中国理论

讲得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团队在报告编写上倾注巧思

在结构上

秉持“有的放矢”的原则

每年聚焦一个主题深入研究

在形式上

坚持“点面结合”的架构

将报告分为上下篇——

上篇从宏观层面出发

讲述国家经济财政制度运行背景

下篇则聚焦特定主题

深入剖析历史脉络、理论渊源

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政策

展现制度运行的细节与生命力

此外

报告中创新性补充大量专栏

融入生活案例

提高内容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在末尾附上我国相关制度文件

使其兼具学术价值和工具属性

“我们希望

这不仅仅是写给专业读者的书

也是讲给社会大众的书

为培养现代化的公民作贡献

更是说给国际社会的书

让中国制度深入人心

让世界听见中国。

《中国政府预算改革发展年度报告》

是山东大学在预算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彰显着深厚的学术底蕴

与强烈的社会责任

来源:山东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