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8日,商务部网站发布了《关于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若干措施》通知,其中特别鼓励了家政服务企业拓展专业深度保洁、整理收纳等新兴服务领域,指出要加强与装修、家居等行业跨界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需求。
《羊城晚报》2025年5月1日A10版报道
4月18日,商务部网站发布了《关于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若干措施》通知,其中特别鼓励了家政服务企业拓展专业深度保洁、整理收纳等新兴服务领域,指出要加强与装修、家居等行业跨界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需求。
物品整理、归纳收拾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 孙子浩 摄
在惠州,整理收纳师是近几年的新职业,但从全球来看,该职业已发展了四十余年,同时,其不仅服务于物品整理,还包含了诸如空间规划、心理调适等多维度的系统性行为。本期文脉通过采访惠州本地一家收纳师团队,近距离感受收纳带来的影响,窥见收纳中人与物的关系。
家用抽屉可以通过收纳盒将衣物进行归类整理
职业化的前身
如今,人们打开手机搜索“收纳”,弹出来的家政服务、专业整理收纳链接五花八门,价格高低不一;收纳袋、收纳筐在购物平台上更是显示销售量10万+。据《2023-2024中国整理行业白皮书》显示,我国已接受过职业整理师培训的总人数超7.3万,较之前增长了97.29%;而2022年至2023年一年之间,全国便新增了职业整理师3.6万余人,同比增长超过200%。这惊人的数据不仅反映出消费者对专业整理收纳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还体现出整理收纳职业的火热势头。
陈丽如在惠城区女企业家协会开展亲子收纳公益课程 受访者供图
与大众认为的新兴不同,这不是整理收纳行业第一次呈现出强盛的势头,在我国历史上,收纳早有出现,即便在全球,其也是被常谈的老客。
“收纳”一词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于宋朝。宋文学家曾巩在《太祖皇帝总叙》中记载:“收纳学士大夫用之,不求其备。”在这里,“收纳”意为收进、留下。而在《弟子规》《朱子家训》中,亦有关于收纳的教诲,教导人们注重整洁,强调物品摆放应当有序,避免凌乱。此外,古时收纳物品的方式今人如见亦不感陌生,如用于收纳梳妆物品的妆奁、用于保护铜镜和收纳梳妆用品的镜匣、专用于收藏古玩的多宝盒等。可见,从古至今,利用巧妙设计,实现空间与物品高效利用的行为一直存在着。
但要说起第一批职业的整理收纳师,不得不提及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时,信用卡及邮购商品公司在美国普及发展,一些人疯狂且过度的消费方式,使大量物品囤积家中,导致生活环境出现了空间与物品的矛盾。1983年,在某住宅区的生活主题沙龙中,一些对整理收纳感兴趣的家庭主妇们聚在一起,思考是否能将收纳服务商业化,并逐渐对外推广起付费的整理收纳服务。
最初,这些女性将自己称为职业的整理师(Professional Organizers),随着业务的发展壮大,她们组建了职业的整理收纳师协会,被称为职业整理师协会(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Organizer,简称 APO),并在美国其他的城市发展分会。1985年,5位创始团队中人员联合分会,创立了全美职业整理师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Organizers,简称NAPO)。如今,NAPO在全球有三十多个分会,分布在24个国家,有3000名以上的会员(即职业整理收纳师)。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收纳整理的风潮逐渐吹到了其他国家,尤其是人口稠密、住宅空间狭小的日本。2003年日本整理收纳专家协会(Housekeeping协会)成立,为众多喜爱整理收纳的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断舍离”“日式收纳”随之风靡全球。近年来,这股收纳之风也吹到了国内,吹到了惠州,被更多人所知悉。
“小”收纳“大”影响
据观察,在惠州各大平台或线下店铺咨询,具有收纳需求且愿意消费的消费者年龄层集中在20至30岁的年轻群体当中,他们或因工作繁忙疲于收拾,或怀着尝试新鲜事物的心态预约了上门收纳。不少人反馈,收纳后,惊喜发现个人需求问题被解决的同时,生活品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00后的周秀(化名),经常被双十一、双十二等商业促销活动吸引,然而小周购物一时爽,收货后却颇为头疼。原来,她为凑单满减,一次性购买了超量物品无处安放,虽然她也曾试图下班后整理,但往往下班回到家后她已十分疲累,更不愿再处理堆积的物品。在某次与朋友的交谈中,小周了解到了上门收纳服务,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预约了收纳师上门收纳服务。
收纳师团队上门后,第一时间将小周购买的物品进行分门别类,并根据小周的居住空间重新制定储物规划,结合物品使用频次、小周工作属性及生活作息,将物品合理收纳。其间,直观的展示不仅让小周一目了然同类物品数量超额,还明确地看见家中真实的需求和剩余的存储空间。“一回到家,看到整洁干净的居住空间,上班的烦忧不觉间消失了。”此后,小周的物欲也降低了很多,减少了购买同类消费的频率,更加有目的性地进行消费。
与之相似,普拉提培训老师张之之(化名),喜欢购买各式风格的服饰装扮自己。但在疯狂采购间,之之感觉买来的衣服上身效果不佳,便将其搁置一旁,逐渐占据了租房内大部分空间。收纳师在进行衣物收纳时采取“能挂不叠”方式,将衣物悬挂于衣橱中,之之这才发现,平日里的无衣可穿,实际是收纳不合理导致的“看不见”“找不着”。原来,她在不知不觉中购买了多件款式相似的衣服,而不合适的衣服也没有进行流转处理,致使她的钱包、衣柜,乃至租房空间逐渐“吃不消”。
除了年轻人,其他年龄层的人们也具有不同的收纳需求。如今,不少家庭几代人生活在一起,代际差异下,不同年龄层的思想、习惯时不时碰撞出火花。老年人喜欢囤一些看起来能派上用场的东西,如塑料袋,外包装纸箱,偶尔还会从外面“淘”一些性价比高的二手物品;中年人喜好颇多,心头好物无处摆放;小朋友玩具、书籍凌乱分布在家中各处……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被解决的收纳问题。
有消费者表示,收纳师作为非家庭成员,在付费情况下,意外地更适于介入家庭整理事宜中。“收纳师作为第三方人员,可以从专业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合适建议,我们也更愿意聆听、采纳专业收纳师的建议。”
盲目收纳不可取
“不少人受‘断舍离’或极简主义影响,认为收纳就是以丢弃物品方式保持室内整洁,或认为购买各类‘收纳神器’就是收纳,这都是对收纳的认知误解。”在惠州,有一家名为茹愿优整收纳生活体验馆,是一家专营空间收纳规划、整理收纳服务的工作室,其团队成员虽少却精,人均从业5年以上,具备专业的行业认证资质。据了解,该品牌创始人陈丽如,平日里除收纳工作外,一直致力于科普、宣传收纳知识,打破大众对整理收纳的认知误区。
整理前
整理后
作为一名专业整理收纳师,陈丽如主张收纳应以人为本,一切整理收纳的行为需先考虑居住者需求,进行个性化收纳方案。“收纳的前提是整理。”她说,“这个整理,包含了对空间使用规划、物品梳理、个人生活习惯、生活最佳动线等需求的深入探索。而这份探索,也是为了能达到更高效利用空间、减少家务劳作时间成本的目的。”
茹愿优整合伙人艳云同样认为,收纳的终极目标不是完美的样板间,而是人与物对话的从容姿态。据她回忆,接触收纳源于她与家人对家庭居住生活环境要求高,多次整理后,却总出现复乱情况,她欲解决该重复的问题,便逐渐接触、学习收纳。其间,她感觉到整理收纳的过程,也是对个人生活的重新梳理。
谈及收纳后如何保持,艳云表示,一家人住在一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需求及生活动线,一旦很多小的细节不注意,家庭整洁度就会大打折扣。避免复乱,保持收纳,需要家中每个人都遵守一套合适的收纳逻辑,个人需自控,一家人也要同心协力。“值得高兴的是,家人在保持过程中学会了互相体谅对方的需求,家庭生活愈加和谐了。”
普及任重道远
应如何正确进行“断舍离”?陈丽如表示,如今日式收纳理念虽被当作收纳行业的标准,实际上不一定适用于大多数的传统中国家庭,一味追求“断舍离”,反而本末倒置。
“不论是我们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还是几代同堂的居住现状,都不允许我们进行极致的收纳。”陈丽如及其团队在进行收纳工作时,都不会盲目建议客户大量丢弃物品。她们会从客户居住空间、家庭成员组成、家人所处的人生阶段等各个方向对客户现阶段的收纳需求进行梳理,继而提出专业性建议和制定个性化方案。
此外,艳云发现一个现象:大部分成人已养成惯性的收纳逻辑,突然改变收纳习惯于成人而言,需要花时间适应接受,而孩童的收纳记忆与逻辑却能迅速“迭代更新”。
亲子授课模式能让成人与儿童一同体验收纳魅力
为此,茹愿优整收纳团队不时开展面向成人及儿童的收纳知识类科普讲座、体验活动等,以亲子互动形式,娓娓道来收纳的技巧,带动参与者亲历收纳前后的变化。
据了解,2024年下半年,茹愿优整团队便开展了多次公益课活动:六月,在惠州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展书包整理收纳体验课;七月,在惠城区女企业家以及惠州市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协会开展亲子收纳公益课;八月,在心享月月子会所开展新生儿物品收纳公益课;九月,在惠阳坜下社区开展收纳系列公益课……她们希望,通过在不同场景,开设不同主题的收纳课程,让更多人感受到收纳对生活带来的便利,也希望能够通过收纳,助力更多家庭改善居住环境。
文 | 贺沁怡图 | 受访者供(除署名外)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