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门罗,试着《逃离》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1 10:21 2

摘要:艾丽丝·门罗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加拿大第一位获得诺奖的作家,听到这个喜讯,估计中国很多喜欢门罗的女性读者欣喜万分,因为,门罗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她在中国有很多女性粉丝。

艾丽丝·门罗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加拿大第一位获得诺奖的作家,听到这个喜讯,估计中国很多喜欢门罗的女性读者欣喜万分,因为,门罗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她在中国有很多女性粉丝。

第一次接触门罗的作品不是她的书籍,而是通过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小说的名字叫《柳暗花明》。即便先前看过《廊桥遗梦》,可我还是非常喜欢《柳暗花明》讲述的爱情故事。

格兰特深爱他的妻子菲奥娜,结婚几十年后,菲奥娜得了老年痴呆症,知道自己的病情,菲奥娜坚持去疗养院。虽然格兰特十分不愿意,可菲奥娜主意坚定,格兰特只好服从了妻子的决定。经过一个月的适应期后,格兰特去疗养院看妻子菲奥娜,奇怪的是,妻子把他忘记了,竟然在养老院里爱上了一位老人奥布里,她对奥布里爱得死去活来。

尽管格兰特努力让妻子恢复记忆,不幸的是,菲奥娜不仅没想起丈夫的好,反而忆起了20年前格兰特出轨女学生的事。就在这个时候,奥布里被爱人玛丽安接回了家。

见不到奥布里的菲奥娜十分痛苦,病情越来越重,为此,格兰特去玛丽安家,想恳求她把奥布送回养老院,可因为涉及到玛丽安的切身利益,玛丽安坚决不同意,情况出现在玛丽安勾引格兰特之后,玛丽安终于同意将奥布里送回疗养院。故事至此完成了格兰特的个人救赎。

说心里话,这是中国人看不懂的电影。拿背叛当着救赎的手段,这个救赎有意义吗?可电影就是这么演的,假如我们设身处地,假如我们沉浸于角色,道理可能也能说得通。

因为这部电影,我想买一本门罗的小说看看。直接入手的就是她2008年获得布克文学奖的《逃离》,也许就是这本书,让她最终站到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

门罗被称为加拿大的契科夫,她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逃离》由八篇小说组成,其中的三篇算是短篇系列小说,可以组成一部中篇,据专家们解读,这八篇小说,虽然说的是不同的故事,可它们都围绕“逃离”这个核心开展写作。

门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小镇,并长期生活在比较僻静之所,她笔下的主人公无疑都是写实的,她们是来自于小镇的女性,尽管每个人的家庭、受教育程度不同,但是,她们都是以小镇为中心,展开自己的生活场景。这样的场景当然是以爱情为主。

也许是不堪于命运的安排,她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逃离着,有逃离生活的,有逃离爱情的,有逃离环境的,逃离不是为寻找,而是为了回归。作为一名男性读者,我甚至认为逃离好像是刻在女性骨子里的基因,这个基因第一次由门罗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门罗笔下的场景非常小,剧中都是小人物,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繁杂的社会背景,但是,这样琐碎的生活,门罗写得特别细致,特别透彻,语言非常的精炼和优美。当然,这样的设计与短篇小说的结构也是紧密相关的。

短篇小说的故事需要一个精妙的情节转折,门罗真的是故事设计的高手,即便看了她好几篇小说之后,下一个故事,读者依然不知道她的结束方式,比如短篇小说《播弄》。

若冰跟姐姐一起生活,她负责照顾生病姐姐的生活,她最大的享受就是夏天的时候,她坐火车去镇上看场戏,然后美餐一顿并坐七点四十的火车回家。这次,她也是如此,不幸的是,她竟然丢了手提包,就在非常懊恼的时候,她遇到了丹尼洛,丹尼洛带她回家取钱,并跟她共进晚餐,他们在火车站分手的时候,相约一年后再见。

一年后,若冰穿了去年裙子,在同一天又去了镇上,以至于电影没看完,她就迫不及待地到了丹尼洛的家,她看见了丹尼洛在院子里干活,可令她奇怪的是,见到她来丹尼洛表情很怪异,并关上了院门。这也就意味着这匆匆而来的爱情,很快就以莫名其妙的方式结束了。

若干年以后,成为精神分析医生的若冰,翻看一位病人的资料,她才知道了当年的真相,那个关门的人不是丹尼洛,而是他的双胞胎哥哥,他是个残疾人,一直跟着丹尼洛生活。至此,谜底揭开了,若冰那天看到的不是丹尼洛,而是他的哥哥。此时,丹尼洛已经去世多年。

仅仅凭故事,小说的结构就非常精彩,更精彩的是故事的叙事背景描写,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记录,看似节奏非常舒缓,讲授的语调特别的平静,但是阅读过程中能充分享受到一种恬静之美。这也是门罗作品一直保持的风格。

名家点评门罗的小说,说她具有特别的叙述结构,即通过特意淡化故事情节、灵活运用叙述方式、巧妙变换故事节奏、精心营造故事悬念等杰出的叙事策略。说心里话,这些认知假如没有专家总结归纳,读者不容易领略到,但是,读门罗的小说,确实能感受到她作品的异样。

当我读完《逃离》,合上书页的时候,我努力在回忆着究竟读到了什么东西,可让我遗憾的是,我几乎回忆不起一段完整的故事情节,可故事明明都认真阅读过。真的准备将《逃离》永远搁置到书架上的角落里时,突然变得有点不舍,感觉小说在我的心里还是有些沉积,究竟是什么,一时又没有答案。

也许这就像我当年看《柳暗花明》,心里留存了美好,可这种美好一直难与外人道,这也许就是《逃离》的魅力。

来源:古磨盘州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