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教育部一纸禁令搅动了教育界的一池春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禁止设立重点班、快慢班,违者严惩不贷。这规定看似老调重弹——毕竟“均衡编班”的口号喊了十几年,可现实里“火箭班”“直升班”仍像打地鼠似的此起彼伏。家长们心照不宣:重点班不过是换了个“学区房优
2025年4月,教育部一纸禁令搅动了教育界的一池春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禁止设立重点班、快慢班,违者严惩不贷。这规定看似老调重弹——毕竟“均衡编班”的口号喊了十几年,可现实里“火箭班”“直升班”仍像打地鼠似的此起彼伏。家长们心照不宣:重点班不过是换了个“学区房优先”“特长生选拔”的马甲,继续在暗流中涌动。
矛盾点在于,这次新规撞上了一位教书20年的老教师王老师的犀利发问:“智商差距为什么不重视?”他直言,硬把“学霸”和“学渣”塞进一个教室,就像逼着猎豹和树懒赛跑,结果只能是“一个憋屈,一个躺平”。网友评论区更是炸了锅,有人高呼“教育公平万岁”,有人痛骂“耽误天才”,还有家长无奈调侃:“重点班没了,可重点校还在,学区房房价倒是快成‘重点’了。”
老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可当教育非要强求“整齐划一”,到底是削足适履,还是真正的大道至简?
这事儿得从王老师的课堂说起。他带的初一班里,既有能解微积分的“小天才”,也有乘法口诀都背不利索的“小迷糊”,外加几个把教室当游乐场的“混世魔王”。一堂课45分钟,王老师得花20分钟镇压纪律,10分钟给后进生补基础,剩下15分钟刚开讲新知识,下课铃就响了。尖子生抱怨“听了个寂寞”,学困生嘀咕“听天书不如睡觉”,家长投诉却像雪花片似的飞来:“我家孩子被差生带坏了!”“老师为啥不给我娃开小灶?”
王老师一肚子苦水:“以前分班时,想学的聚一堆,不想学的凑一窝,老师对症下药,学生各得其所。现在倒好,教室里天天上演《天才向左,捣蛋鬼向右》,老师成了端水大师,结果水没端平,洒了一地。”他举了个例子:班上有孩子早把初中数学自学完了,眼巴巴等着老师讲高年级内容,可为了照顾大多数,课堂还在反复磨“一元一次方程”。
更扎心的是教育资源这潭深水。重点校藏着全市最好的老师,普通校的王牌教师待不了三年就被挖走。网友@春风化雨吐槽:“我闺女在菜小,六年级换了三个数学老师,最后一个还是刚毕业的实习生——就这配置,教育局还谈什么公平?”数据显示,2024年某省会城市重点中学高级教师占比超70%,而城郊学校不足20%。难怪家长挤破头买学区房,毕竟谁不知道“名师手指头缝里漏点经验,够普通老师琢磨半辈子”?
这场混战中,最魔幻的莫过于“因材施教”成了空中楼阁。支持分班的人搬出孔夫子“有教无类”的旗号,却忘了后半句“因材施教”;反对者高喊“公平优先”,可当城里孩子用着智能题库时,山区学生连本辅导书都稀缺——有些差距,哪里是分不分班能解决的?
教育这场“马拉松”,有人穿跑鞋,有人光着脚,非让所有人并排起跑,看似公平,实则荒诞。禁止重点班就像给病人贴创可贴,真正要治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内伤”。与其纠结“分不分班”,不如让好老师流动起来,把名师直播课送进山沟,让智能教育平台覆盖城乡。哪天普通校的课堂也能飞出金凤凰,学区房成了历史名词,那时候再谈“因材施教”,才算真正戳中靶心。
说到底,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螺丝钉,而是帮蒲公英找到适合它的风。有人向往蓝天,有人扎根泥土,谁规定必须活成同一个模样?就像网友神评论:“让姚明去跳水,郭晶晶去打篮球,奖牌榜倒是整齐了,可奥运会还有人看吗?”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