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某因医德医风问题被开除党籍并解除聘用关系,事件相关细节经网友曝光后引发广泛关注,如同上演一部情节跌宕的连续剧。在对其私人关系背景的深挖过程中,北京协和医院“4+4”培训模式意外进入公众视野,部分网友爆料称包括董某某在内的“4
近日,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某因医德医风问题被开除党籍并解除聘用关系,事件相关细节经网友曝光后引发广泛关注,如同上演一部情节跌宕的连续剧。在对其私人关系背景的深挖过程中,北京协和医院“4+4”培训模式意外进入公众视野,部分网友爆料称包括董某某在内的“4+4”培训生存在特殊背景,这一说法迅速引发强烈质疑,也让“4+4”模式再次成为舆论焦点。那么,公众的质疑究竟有无道理?本文将结合公开资料,深入探讨这一备受争议的医学教育模式。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学教育版图中,“4+4”培训班,即“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近年来始终是备受瞩目的焦点。自2018年开展试点、2019年正式推行以来,该模式打破了传统医学教育路径,为医学人才培养开辟出一条全新道路,也因此成为医学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核心议题,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4+4”模式,从字面理解,是由4年非医学专业教育衔接4年医学专业教育构成。这一模式打破专业壁垒,允许本科阶段学习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原有专业学业后,有机会跨界进入医学领域,最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执业医生。相较于传统8年医学教育路径,“4+4”模式在学制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与创新。
在招生环节,协和“4+4”对生源有着严格且高标准的要求。春季招生面向国内高水平大学本科生,不仅要求学生来自指定高校,还需获得本校推免资格;冬季招生则面向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本科生,明确规定毕业生就读院校需在QS、Times、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任一排行榜中位列前100名,或为U.S.News全美排名前20名的文理学院。此外,申请人需提交不少于40小时医疗卫生机构志愿者服务经历证明及评价;同时,还必须通过英语CET6级或具备相当水平(英语国家大学就读学生除外)。
这一创新模式的诞生,蕴含着积极且具有前瞻性的初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大力推动“4+4”模式,旨在践行“纳多学科背景者、纳爱医者、纳天下贤才学医行医传医”的医学教育选才理念。当今医学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以计算机专业背景学生为例,投身医学后,在医疗信息化建设、医学影像处理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优势;而心理学背景的学生,则有助于提升医患沟通水平,更好地理解和关怀患者心理。“4+4”模式通过引入多元学科基因,为医学领域注入新活力,有望培养出能够应对复杂医学问题的领军人才。
然而,自诞生之日起,“4+4”模式便伴随着诸多争议。部分传统医学生对“4+4”学生能够以更短时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感到心理不平衡。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有人质疑,对于没有医学本科基础的“4+4”学生而言,仅一年的规培时间是否足以积累足够经验,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情况。从实际研究数据来看,近期一项对比“4+4”培养模式学生与传统八年制学生的研究显示,在学科成绩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但在临床能力和科研产出上,“4+4”学生略低于传统八年制学生。研究者分析认为,这与学制年限密切相关,“4+4”学生在校时间大多用于临床学习和实践,科研训练时间相对不足,从而影响了相关能力的发展。
从医学教育发展的宏观趋势来看,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医学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在肿瘤治疗领域,具备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双重背景的人才,能够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物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人才,则有助于研发更先进的脑成像技术。这些生动案例充分表明,不同学科背景人才进入医学领域,能够为攻克医学难题提供全新视角和方法,对推动医学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在培养环节,虽然“4+4”学生本科阶段学习非医学专业,但后续4年医学教育的课程强度和深度丝毫不亚于传统医学教育。他们既要系统学习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又要接受高强度的临床实践训练,并通过临床技能操作、病例分析等层层严格考核,最终达到临床医生的专业标准。同时,严格的分流淘汰机制也为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确保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及时被调整出培养体系。
要想进入“4+4”临床医学专业培养,除了严格的笔试、面试等环节,还需要申请人需提供3名推荐人,其中包括1名大学任课教师和2名生物医学相关学科副教授以上职称者。推荐人环节在理论上旨在对申请者进行多维度综合素质评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弊端。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普通学生,尤其是来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或非知名高校的学生,接触生物医学相关学科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的机会极为有限。这些专家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知名院校或科研机构,普通学生很难与他们建立联系并获得有力推荐,这使得招生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公平因素。
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推荐人环节极易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推荐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若推荐人与申请者存在亲属关系、经济利益往来等利益关联,就可能出现夸大申请者能力、隐瞒不足等虚假推荐行为。虽然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协和“4+4”招生中存在此类问题,但从人性弱点和以往其他领域招生舞弊案例来看,这种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例如,某些艺术院校招生过程中,就曾出现推荐人因收受财物为学生虚假背书的情况,严重破坏招生公平,引发社会强烈不满。
取消推荐人环节后,可以通过完善其他客观考核机制,确保选拔质量不下降。一方面,进一步优化笔试内容,加大对申请者逻辑思维、医学素养、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的考察力度。例如,设置更多案例分析题,要求申请者运用本科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医学相关问题,以此评估其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强化面试环节,采用多轮面试、结构化面试与无领导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察申请者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对医学事业的热情与决心。此外,还可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申请者的综合素质进行独立、客观评估,进一步增强选拔过程的公正性和专业性。
取消推荐人环节是保障协和“4+4”招生公平公正、透明公开的重要举措。这一改变不仅能够为更多怀揣医学梦想的学子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维护医学教育的神圣性和严肃性,还能重塑公众对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信任,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为我国医学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特别声明:图片由D.S提供
来源:寅虎侃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