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男子野钓发现“怪玩意”,追着鱼饵跑,网友忙劝:离它远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1 11:24 2

摘要:视频中可以看到一只长长的动物破开水面朝着岸边游来,看起来确实像是追着博主慢慢收回的鱼饵跑过来了。随着这只动物的靠近,我们渐渐从其露出水面的部分辨认出了这个物种。只见它拥有深色的坚硬外皮,突起的眼睛以及背部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这些特征都清楚地说明这是一条鳄鱼

信息来源于@大志乐渔,生物多样性,扬子鳄简史,浙江新闻,安徽林业科技。

4月18日,IP地址为安徽的博主@大志乐渔发布了一则视频,展示的是自己野钓时候的遭遇,配文是:“啥玩意儿,长那么丑还想吃我雷蛙!”

视频中可以看到一只长长的动物破开水面朝着岸边游来,看起来确实像是追着博主慢慢收回的鱼饵跑过来了。随着这只动物的靠近,我们渐渐从其露出水面的部分辨认出了这个物种。只见它拥有深色的坚硬外皮,突起的眼睛以及背部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这些特征都清楚地说明这是一条鳄鱼。不过体型很娇小,可能还是一只幼体。

很快这条鳄鱼的来到了河岸边,博主终于可以清楚地拍摄到其外形特征。可以看到其身上有非常明显的黄色条纹,数了一下身上大概有5~6条,尾巴上还有些比较细的就看不清了。这是扬子鳄幼体的显著特征,随着其长大,这些黄色条纹会越来越不明显,直至消失。

网友们见多识广,基本上全都认出来这是扬子鳄了,大家纷纷开玩笑说博主如果解锁了这个新的物种,就可以包吃包住了。意思当然是如果敢伤害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就得牢底坐穿了。

虽然博主配文说的是“啥玩意儿”,但实际上他自己是知道的,可以说纯粹的发出来炫耀的。当然他肯定就只是记录,如果早被抓走了,而发布这则视频后,博主依然在正常更新。

本来评论区的氛围挺好的,但是越看越发现了一个悲哀的情况:关于扬子鳄的谣言依然存在,就是说什么扬子鳄非常弱小,爱吃雪饼什么的。我都快忘掉这个事情了,没想到这些谣言居然还流传这么广。

这些谣言的起源与传播自然是依托网络文化娱乐化的创作,很多谣言都是这么起来的,因为网络传播实在太快了,即使是即使辟谣了,这些内容也早就传了,而辟谣内容都往往因为不够夺人耳目而不被平台推荐。

这一说法最早在2020年前后由中国社交媒体用户虚构,源头可追溯至微博某用户发布的扬子鳄“憨笑”照片,他配文调侃“这鳄鱼看起来只配吃雪饼”,随后评论区衍生出“旺旺雪饼投喂”的恶搞联想,并通过PS图片、短视频剪辑,比如把雪饼P到鳄鱼嘴边、拍摄张嘴瞬间配上“讨食”字幕。

因为扬子鳄是一级保护动物,这个身份和其跟其他鳄鱼外形的差异,使其拥有了较高的传播性,因此那些恶搞的内容就被很多想要流量的网友传开了。甚至有些人试图给活体扬子鳄喂食雪饼,也不管扬子鳄吃不吃,反而把雪饼丢到扬子鳄旁边就配文说是扬子鳄吃了,并且说扬子鳄一口只能咬半块雪饼,因此强化了扬子鳄“软萌弱小”的形象。

谣言扩散的另一动因是公众对扬子鳄的“去威胁化”认知。作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扬子鳄因体型较小,成年体长仅1.5-2米、人工饲养环境下温顺表现,一直以来被各大媒体塑造成“呆萌”形象,与凶猛鳄鱼的传统标签形成反差,网友借此创作“战斗力弱到打不过锦鲤”“只敢抢雪饼”等段子。

2021年旺旺集团推出动物保护主题营销时,网友进一步将梗扩散至品牌评论区,戏称“雪饼销量靠扬子鳄撑起一半”,品牌未直接辟谣的行为客观上助推了谣言传播。

尽管谣言缺乏科学性,但其娱乐性反而提高了公众对扬子鳄的关注度。保护区曾尝试“借梗宣传”,如2021年推出“云认养扬子鳄送旺旺大礼包”活动,但强调“投喂雪饼纯属玩笑”。

很多人都试图辟谣这些说法,但基本上都比不过谣言传播的速度,直到今天,你随便去看个关于扬子鳄的视频,评论区都还是充斥那些谣言。

科学层面,这些谣言完全违背扬子鳄的生物学特性。它们是肉食动物,野外以鱼、蛙、小型哺乳类为食,作为猎食者肯定是存在的危险的。而且它们的消化系统无法分解雪饼中的淀粉和糖分,安徽保护区2022年曾明确公告禁止投喂零食,并指出此类行为可能导致肠道疾病。

扬子鳄虽为现存体型最小、性格相对温顺的鳄类之一,但仍具备野生动物攻击性。

成年个体体长通常不超过2米,这是算上尾巴的,它们的体重约36公斤,佛罗里达大学实测数据显示,其咬合力可达约800-1000牛顿!虽然跟很多亲戚的咬合力差异巨大,但依然远超人类,人类的咬合力不过300-400牛顿。

而且它们拥有66-68颗锯齿状牙齿,咬合后通过甩头动作撕裂组织,能轻松咬穿皮肤甚至造成小型动物骨裂。历史上,宋代《尔雅翼》也记载了鼍能伤人,“鼍”就扬子鳄的古称。

现代的扬子鳄袭击人类的案例也是存在的,比如2006年安徽宣城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名游客违规翻越护栏拍照,被成年雄性咬伤小腿,导致深度撕裂伤;2019年繁殖期(5-7月)护卵雌鳄曾以12~15公里/小时速度冲撞工作人员,突袭行为与领域意识相关。

全球鳄类袭击数据库(CrocBITE)统计显示,1950年以来扬子鳄袭击人类事件不足10起,均为轻伤且无死亡记录;而同期湾鳄袭击超1200起,致死率超25%。

扬子鳄攻击性低与其行为模式相关:神经反射较慢(攻击前兆明显)、缺乏大型鳄类的“死亡翻滚”致命行为。

尽管如此,保护区仍规定游客需保持5米以上安全距离,繁殖期需加倍警惕。

来源: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