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为什么不可滥用乱用?中医:或有7个风险,转告家人知道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30 18:46 2

摘要:在短视频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健康博主”鼓吹艾灸的神奇疗效,甚至有人宣称:“每天艾灸半小时,百病不侵。”

艾灸真的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良方吗?是不是哪里不舒服,点上一柱艾便能“通气血、除百疾”?

在短视频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健康博主”鼓吹艾灸的神奇疗效,甚至有人宣称:“每天艾灸半小时,百病不侵。”

但真相却是:艾灸虽为中医瑰宝,却绝非人人适用,更不宜随意滥用。在临床中,因盲目艾灸导致病情加重、皮肤灼伤,甚至诱发慢性疾病的案例屡见不鲜。

那么,艾灸到底有没有风险?这7个潜在的健康隐患,你必须要知道。

首先要明确一点,艾灸并不是一种“无副作用”的疗法。它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作用刺激人体穴位,从而达到调节气血、温经散寒的效果。

然而,艾灸属于“热性疗法”,对于一些“热症”体质的人群,如内热偏盛、阴虚火旺者,反而可能“火上浇油”,诱发或加重症状。

比如一些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湿热体质的人,如果盲目艾灸,可能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从西医角度来看,艾灸的本质是“热刺激”,其作用类似于局部理疗。

研究表明,适量的温热刺激确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轻度痛症,但并不能根治疾病,更无法替代药物或手术等治疗方式。

盲目依赖艾灸治疗慢性病,甚至肿瘤、免疫系统疾病,是极其危险的行为。

临床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中老年患者,在没有医生指导下自行艾灸,结果灼伤皮肤,甚至继发感染。

一项发表于《中华中医药杂志》的临床观察指出,超过60%的自行艾灸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其中20%以上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

这些伤害看似“小问题”,但对于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来说,后果可能极其严重。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越灸越好”,一些人甚至每天多次、大面积灸治多个穴位。这不仅破坏人体正常的阴阳平衡,还可能造成“虚火上炎”,引发头晕、失眠、口干、心悸等症状。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艾灸更是如此。灸法不当,不仅不能祛病,反而可能“引火烧身”。

从医生的临床视角来看,艾灸的使用应当因人而异。例如,对于女性宫寒、痛经、慢性胃寒、风湿疼痛等“寒症”体质的患者,适当艾灸多有裨益;

而对于体质偏热、舌红苔黄、易上火的人群,则应慎用,甚至禁用艾灸。可惜的是,很多人根本没有经过中医体质辨识,便盲目上手,结果适得其反。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商家为了牟利,故意夸大艾灸的功效,甚至鼓吹“无病也要灸”。他们贩卖的“艾灸仪”“无烟艾柱”看似高科技,实则原理与传统艾灸无异,只是换了包装。

而真正有效的艾灸,必须结合中医四诊合参,明确体质、辨清病机,才有可能发挥其真正的疗效。

艾灸的使用,尤其需要注意以下7个风险:

1. 灼伤皮肤:尤其是在感觉迟钝的老年人群或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

2. 诱发虚火:体质偏热者易出现“上火”症状,如口腔溃疡、失眠;

3. 扰乱气血:频繁艾灸可能破坏人体原有的气血运行规律;

4. 隐藏病情:艾灸暂时缓解症状,掩盖病因,导致病情延误;

5. 交叉感染:多人共用灸具,若未严格消毒,可能传播皮肤病;

6. 心理依赖:把艾灸当成“万能药”,忽视正规治疗;

7. 误导行为:“全民艾灸”风潮下,容易误导老年人群盲目跟风。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艾灸?作为医生,笔者建议如下:

首先,请务必在中医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体质辨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艾灸,尤其是孕妇、发热、感染、阴虚火旺者应禁灸。

其次,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或有资质的中医馆进行操作,切忌贪便宜到无证小店进行“养生灸”。

从中医角度,艾灸的治疗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同时节所灸穴位大有讲究。

从西医角度,艾灸更像是一种辅助理疗手段,适合用于缓解功能性疾病,但绝不能替代正规治疗。

饮食与生活方式同样至关重要。对于寒性体质者,应多食温性食物,如生姜、羊肉、红枣等,避免生冷寒凉;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情绪稳定,比盲目艾灸更能强健体魄。

心理健康也不可忽视。很多人选择艾灸,是出于对慢性病的恐惧或治疗无效的焦虑。这时,正确认识疾病、寻求专业帮助,比寄希望于“万能灸法”更为重要。

健康不在于“灸多少穴”,而在于是否科学生活、合理调养。艾灸,本是一种疗法,而非生活方式

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靠几株艾草维系的,它需要我们从饮食、运动、情绪、作息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那么问题来了——艾灸到底该不该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才能真正益于健康?或许,这才是每一个追求健康的人,真正需要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耀献,张宇,李佳,等. 艾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08):4332-4335.

[2]李慧,张晓玲. 艾灸治疗对不同体质人群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2024,41(02):5-7.

[3]刘志强,王芳. 居家艾灸的风险与防范对策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4,30(10):1305-130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大苹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