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入选武庙争议很大,士大夫认为他杀降过重,且依附宦官、捕杀太学生,人品低劣;统治者则认为他引鸩酒而死,不克善终,不能为名将楷模,赵匡胤就为此将他踢出宋代武庙。现代人更是认为他平定羌乱,实为虐菜,军事能力并不突出。
段颎是东汉后期名将,以平定羌乱著称,曾入选唐武庙64将。
他入选武庙争议很大,士大夫认为他杀降过重,且依附宦官、捕杀太学生,人品低劣;统治者则认为他引鸩酒而死,不克善终,不能为名将楷模,赵匡胤就为此将他踢出宋代武庙。现代人更是认为他平定羌乱,实为虐菜,军事能力并不突出。
那事实究竟如何呢?
唐代武庙不像宋代武庙那样强调“功业始终无瑕”,更注重“定乱安邦”之武功。
段颎的入选,核心在于他终结了东汉持续百年的羌乱,其军事成就具有战略意义。
霍去病降伏河西匈奴之后,生活在此的羌人就一并投附了汉朝,在西汉的内乱时代,羌人又乘机在河西坐大,终于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自光武开始,汉便陷入了与羌族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潭中。羌人实行兵民一体的军事制度,以袭击战为主,利用骑兵的高机动性大打游击战,令东汉帝国的历次大兵团围剿如拳头打跳蚤,有力使不上。
光武时代,伏波将军马援平定羌族,河西初定,但好景不长,20多年后,参狼羌反叛,杀汉护羌都尉,中郎将窦固再将其降伏,但不久先零羌又反,先零羌平灭了,钟羌又反,钟羌完蛋了,东羌又乱,这种情况也成了汉羌关系的固定剧本:反叛——镇压——再反叛——再镇压。
羌人就如地里的韭菜一样,刚刚割了一茬,却接着又一轮的疯长。
最终,汉政府耗资无数,先后有多名太守被杀,诸多名将败死,也没能平定羌人,羌人当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诸多叛乱部族被击灭,但他们还是与东汉帝国整整搏斗了一个多世纪,不但挺过了东汉盛世顶峰,还马上就要见证强汉的灭亡。
这时,一个叫段颎的年轻人出现了。
桓帝延熹八年(165年),护羌校尉段颎率军进攻叛乱的勒姐羌,斩首四百,收降两千;当年夏,又率骑兵深入河湟,自夏至秋“无日不战”,斩首2.3万级,俘数万,牛马百万,逼降一万多羌人部落。(《后汉书·段颎传》)
永康元年(167年),当煎诸羌反叛,进攻武威,段颎奉命征讨,斩杀叛贼主帅等三千多人,俘数万,彻底平定西羌。
不久,段颎上表请讨东羌。
灵帝建宁元年(168年),段颎率一万余人,携半月粮草,自彭阳向高平挺进,在逢义山遭遇先零诸羌,斩首八千,获牛马羊二十八万余头;当年夏,又再次出击,在落川溃东羌万人,后连续追击三昼夜,东羌残部散入山谷,汉军回撤休整。
不久,段颎再次上表:“长久之策是绝其根本,不使能殖”,表示除贼务尽。
次年秋,段颎率部与叛军最后的主力展开决战,最终在射虎谷全歼东羌余部,计斩首1.9万级,俘牲畜22万头(《资治通鉴·汉纪》),至此,西羌也被彻底平灭。
唐代史家认为段颎“克胜雄边,功冠当代”,战功足以与西汉的卫霍并论(《新唐书·礼乐志》),宜入武庙。
羌人并非“弱敌”,其威胁持续百年,东汉顶峰时期都未能平灭——
羌人的优势:
1、组织松散但韧性极强:羌人虽无统一政权,但“种落分散,依山傍谷,乍服乍叛”(《后汉书·西羌传》),依靠地形游击作战,东汉耗费百年,三百二十亿军资仍难平定(《潜夫论》)。
2、战术优势:羌人游牧,善用骑兵突袭,长于山地作战,且聚散无常,全民皆兵,如永初元年(107 年)羌人反叛时,“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负板案以为盾”,却能击溃五万官军,数员良将;段颎在延熹八年(165 年)的湟中之战中,也曾被当煎羌围困三日,若非他以个人武勇,亲自乘夜出击,险遭覆灭。再如,159年先零羌联合湟中义从胡,以“飘忽骑射”切断陇道,致京师震动,汉廷被迫放弃陇西。
3、地理优势:羌人占据湟水流域、大小榆谷等战略要地,这些地方“地肥美,宜五谷、桑麻”,且“阻河为固”,易守难攻。段颎在平定西羌时,就不得不“伐木结栅四十余里”,以阻羌人。
段颎的难度:
1、支持不够。
桓灵二帝虽然没有掣肘,但相比霍去病得到汉武帝毫无保留的支持相比,段颎得到的资源显然不够。比如,161年逢义山之战,段颎仅以1.2万汉军,对上的却是5万羌骑(《后汉书·段颎传》)。
2、国力不足。
平灭羌人在东汉末年,最腐败的桓灵年间,虽然东汉独以强亡,但相比鼎盛时期,汉军的战斗力还是明显不足。
将段颎平定羌人视为 “虐菜”,实为误解。
战术运用——
骑兵闪电战:段颎摒弃传统的屯田固守策略,改用“以骑对骑,长驱追击”战术,同时强调“兵利马疾,一日一夜行三百里”(《段颎传》),以快速机动弥补兵力劣势。
心理战:延熹二年(159 年)罗亭之战,段颎故意释放被俘羌人,使其传播 “汉军粮尽将退” 的假消息,待羌人松懈后突袭得手。同时他还采取心理威慑,战后必筑“京观”震慑羌人,如167年凡亭山之战后“斩其酋豪,封尸为京观”。因此段颎之名在羌地有“止小儿夜啼”的功效。据说,贾诩早年在辞官回乡途中路遇叛乱的羌人,他诈称乃段颎之外孙,不但未遇害,还被叛氐礼遇,盟誓后恭恭敬敬的将他送了回去。
善用地形:建宁元年(168 年)射虎谷之战,段颎预先在西山挖掘壕沟,待羌人攻击时,指挥东西两山伏兵夹击。
战略上——反对招抚
段颎主张“绝其本根,不使能殖”(《后汉书》)的歼灭战略,这与皇甫规、张奂的怀柔政策形成对比,最终被证明更有效。
战绩量化——
据《段颎传》统计,段颎从戎十余年间,指挥大小战斗一百八十余次,累计斩首三万八千六百余级,俘牲畜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远超东汉其他将领。而汉军仅损失四百余人(不可置信),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
注:千万不要小看这三万八千六百颗首级,很多时候,首级是带不走无法统计的,比如明代的几次大战,首级数仅有数百,甚至几个,最典型的就是朱厚照亲自上阵的应州大捷,首级仅有十六个。
拿霍去病来比,他几次大战累计斩首十一万级,这里面恐怕也包含不少匈奴家属,而段颎如果也算上家属,累计斩首达23万级之多(《段颎传》),当然,他的水分应该比霍要多得多。这也是他被戏称为“异族杀神”的主要原因,也是他被诟病杀虐过重的关键因素。
历史争议段颎虽战功卓著,但争议颇多——
滥杀问题:为彻底平乱,段颎多次屠杀降羌,史称“多所诛杀,流血丹野”,如逢义山之战后 “坑杀八千余口”,射虎谷之战“纵兵击之,斩其渠帅以下万九千级”(《资治通鉴》),引发儒家士大夫批评。
政治投机:段颎为巩固权位,晚年依附宦官王甫,参与党争,助其诬杀忠臣陈蕃、窦武,(《后汉书·宦者列传》)。其死后,宦官集团为其辩护,称其“武勇冠世,习于边事”,而士大夫则斥其 “性轻果,虑负败难常”。
个人结局:179年因王甫倒台被牵连,饮鸩自杀,时人评价“以武干进,终陷刑戮”(《后汉纪》)。
综合评定段颎是典型的“功过分明”型将领——
功绩层面:他解决了东汉最棘手的边疆问题,军事才能可比战国白起,西汉卫霍,唐代李靖评价其 “料敌如神,应变如响”,宋代《十七史百将传》将其与韩信、李靖并列。段颎称当上军事标杆。
道德层面:手段残酷且涉足党争,削弱了其历史声誉。
历史定位:范晔在《后汉书》中既肯定其“克敌得隽,功立名成”,也批评其“卒为刑戮,哀哉!”司马光也说他:“以杀立威,非仁者之师”。
综合评定,段颎不但不是武庙水货,纯军事层面上,堪比霍去病。
来源:白马过隙弹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