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不少退休老人惊出一身冷汗——那些在电商平台销量动辄数万件、标榜“保税仓直发”“原装进口”的保健品,竟是彻头彻尾的国产货!商家通过虚假注册香港公司、伪造跨境手续等手段,把成本仅5-10元的普通维生素片包装成“进口神药”,价格翻几十倍卖给中老年人。
最近央视一档节目曝光的消息,让不少退休老人惊出一身冷汗——那些在电商平台销量动辄数万件、标榜“保税仓直发”“原装进口”的保健品,竟是彻头彻尾的国产货!商家通过虚假注册香港公司、伪造跨境手续等手段,把成本仅5-10元的普通维生素片包装成“进口神药”,价格翻几十倍卖给中老年人。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商家利用消费者对“保税仓发货”的信任,玩起了“出口转内销”的套路。例如安徽全康药业公司,先在香港注册一家空壳公司,声称产品由该公司生产,实际却在安徽厂房完成灌装。货物出关再清关,绕一圈就披上了“进口”外衣。更离谱的是,某电商平台热卖的“美国原装维生素”,原产国根本查不到该品牌,所谓的“海外直采”只是网页上一串虚构的英文标识。
这些保健品不仅身份造假,成分也严重虚标。安徽佰世达生物科技生产的“WEELX”品牌,标称高含量营养素实际连一半都不到,成本仅5元一盒,售价却高达129元。商家甚至在直播间宣称这些产品能“修复关节”“增强免疫力”,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焦虑疯狂敛财。
令人担忧的是,这类骗局之所以猖獗,与现行政策空白直接相关。根据国家规定,跨境商品需通过正规渠道采购并清关,但保健品领域尚未出台明确标准。安徽万顺制药的工作人员直言:“现在跨境保健品没人管,我们想标多少含量、怎么宣传都行。”某电商平台一款标注“澳大利亚产”的护肝片,实际是安徽厂房灌装,仅因包装印了英文,就能以进口价卖出,利润高达800%。
更隐蔽的是,这些商家利用保税区监管盲区逃避检查。他们将产品先“出口”到香港,再以跨境商品名义回流,既绕开国产保健品审批流程,又避免海关成分检测。有业内人士透露,一套伪造的跨境手续成本不到2万元,却能带来数百万利润,导致大量小作坊涌入这个灰色产业。
针对这一乱象,社保专家给出实用建议:
1. 查“双码”:通过国家医保局APP验证保健品批准文号,真进口产品必有“国食健进”标识。
2. 看价格:正规跨境保健品需缴纳关税,若某产品价格远低于市场同类,极可能是假货。例如某热销维生素成本仅5元,正品进口价至少30元。
3. 信官媒:遇到宣称“根治慢性病”的产品,先查阅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央视此次曝光的涉事品牌均无官媒背书。
信息来源
本文内容综合自央视财经《财经调查》(2025年4月27日)、新华社《跨境商品监管亟待加强》(2025年3月)及人民日报《保健品市场乱象整治专项行动进展》(2025年4月)。
来源:经济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