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 人一旦开窍,所有事都有规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1 19:37 2

摘要:“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实践论》

年轻时,我总以为“开窍”是某种玄妙的顿悟,是上天突然赏赐的灵感。

后来才明白,开窍的本质不过是拨开迷雾,看清事物背后的规律。

就像黑夜中摸索前行的人,一旦点燃火把,脚下的路便清晰可见。

01

开窍的本质

开窍的第一层,是意识到世界的运行并非杂乱无章。

许多人终其一生困在“混沌”中,把挫折归咎于运气,把成功归结为侥幸。

他们像盲人摸象,只抓住片段就断言真相,却从未想过拼凑全貌。

而开窍的人,会追问“为什么”。

为什么努力未必有回报?

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

为什么有人总能在混乱中找到出口?

《矛盾论》中提到: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曾观察过一位老农种稻,他从不抱怨天气无常,而是通过观察云层、风向和节气,总结出播种的最佳时机。

他说:“老天爷的脾气有规律,你摸透了,它就不是天灾,而是帮手。”

规律从不写在明处,它藏在每一次失败的经验里,躲在每一个重复的现象后。

开窍的起点,就是承认自己过去对世界的认知是片面的,并愿意像小学生一样重新学习。

02

规律的形成

有人问:“规律是学来的,还是自己悟出来的?”

我的答案是:规律是摔出来的。

红军长征时,面对围追堵截,伟人提出“避实击虚”的战术。

这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从一次次失败的突围中总结出的生存法则——

敌强时隐蔽,敌弱时猛攻;山路难行就夜行,平原危险就绕道。

规律从来不是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而是血泪教训凝成的生存智慧。

普通人常犯的错误,是把“知道”当成“做到”。

读了一百本时间管理的书,依然拖延;学了沟通技巧,遇到冲突依旧沉默。

问题出在哪?

缺乏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中间环节”。

我曾见过一位木匠学徒,他每天做完活计,总会用炭笔在墙上画下当天犯的错:

榫头歪了半寸、刨刀角度偏了五度……

三年后,那面墙成了他的“错题本”,每一道划痕都是规律的注解。

他说:“手艺不是师父教的,是木头教的。”

规律的形成,需要两步:

一是躬身入局,让现实打脸;

二是深夜自省,把教训刻进骨头里。

03

规律的应用

看清规律后,有人却陷入另一种困境:面对千头万绪,不知从何下手。

早年读《论持久战》,最震撼我的不是战略本身,而是其中贯穿的“系统思维”。

伟人将战争拆解为政治、经济、军事、民心四个维度,提出“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

这不是灵光一现,而是将规律编织成一张大网,让每个行动都成为网上的结点。

普通人的困局,往往源于“点状思维”:

减肥就拼命节食,却忽略代谢规律;

赚钱只顾埋头苦干,却不懂经济周期。

而开窍的人会问:“这件事和哪些因素相关?它们如何互相影响?”

举个例子:

同一片田里,有人只看到庄稼长势,老农却看到土壤湿度、虫害周期、隔壁田的排水系统。

他说:“丰收不是盯着一株苗,而是管好整片天。”

规律的应用,本质是建立连接的能力:把散落的点连成线,把交错的线织成网。

当你用系统的眼光看问题,复杂的世界忽然变得简洁,就像解开一团乱麻后,发现它原本是一条完整的绳子。

写在最后:

开窍之后,人会变得敬畏而谦卑。

敬畏是因为看清了规律的强大——

它像地心引力一样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万物的轨迹;

谦卑是因为明白,自己不过是规律的学徒,终其一生也只能窥见冰山一角。

但这份敬畏与谦卑,恰恰是自由的开始。

农民懂得节气,所以敢在寒冬播种;船夫摸透潮汐,所以敢在暗夜出航。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来自《实践论》: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开窍不是终点,而是带着规律的火种,解决实际问题。

来源:周亦见史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