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玄奘西行天竺(西天)取经所取得的成就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1 19:43 2

摘要:玄奘(602-664年),玄奘是法号,俗姓陈名祎是洛州偃师人,位于现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部,洛阳盆地东隅,东邻巩义市,西接洛阳市洛龙区和孟津区,南倚嵩山接登封市、伊川县,北与孟州市隔黄河相望,总面积668.58平方公里‌。

1.玄奘生平事迹简述

玄奘(602-664年),玄奘是法号,俗姓陈名祎是洛州偃师人,位于现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部,洛阳盆地东隅,东邻巩义市,西接洛阳市洛龙区和孟津区,南倚嵩山接登封市、伊川县,北与孟州市隔黄河相望,总面积668.58平方公里‌。

陈祎出生于儒学世家,从小便接受文化熏陶,13岁出家为僧,21岁受具足戒,“玄奘”是他出家后由师父所赐予的名字,一旦出家自己的本名就不再使用‌。取得法名在佛教中是一项庄严的仪式,遵循着严格的规矩,通常由师父根据宗派辈分赐予,一旦确定便伴随弟子终身不可更改‌。

玄奘出家为僧后,为了增长见识,开始游历各地,遍访名师,博读经论,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他对佛法有深厚的兴趣和研究,但在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后,觉得各种佛教理论各有其说,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陈表朝廷奏请西行求法,但未获批准。唐朝初定,国基新开,与周边国家关系不稳定,实行了“禁边政策”,严禁国民出国。因此,玄奘未能获得朝廷的通行凭证。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玄奘混在饥民中独自一人由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取经,开始了西行之旅‌。玄奘是偷渡出去的,在西行取经的路上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他在凉州时被都督李大亮拦截,在凉州佛教领袖慧威法师的帮助下继续前行。在瓜州他得到了胡人石盘陀的帮助,成功穿越了莫贺延碛戈壁,最终到达西域重镇高昌‌‌。经过长达两年的时间,玄奘徒步走过了12000公里的行程,穿越了许多国家,终于到达天竺(今印度)‌‌。

唐初统称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为天竺,是古代中国对南亚次大陆的统称。天竺并非指向单一现代的国家,而是以印度河-恒河平原为核心的历史地理概念。东汉时期通过佛教经典将Sindhu(河流)音译为天竺,历史上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地区。唐朝时期中印文化交流频繁,后来玄奘西域取经归国后,根据读音将天竺正名为印度。天竺历史上相继出现过四大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多个古代政权,对应现今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家的地域概念。

玄奘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最终到达印度最大的佛教中心寺院那烂陀寺。戒贤法师是印度那烂陀寺的副院长,持有唯识宗的一切教法。玄奘在前往印度求法时,拜戒贤为师,学习唯识学,研究了该寺的全部经书:《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和《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

五年后玄奘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并著有《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是因为他精通佛学典籍的三大类:经藏、律藏和论藏。这三类典籍分别记录了佛陀的言行、出家人的行为规范以及后世高僧对佛法的阐述。历史上能称得上“三藏法师”的人数量有限,这一称号代表了极高的佛教造诣和荣誉‌。

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历经17年,旅程五万里,玄奘从印度携657部梵文佛经返回长安。尽管玄奘是偷渡出境,但他在回国时不仅没有受到惩罚,还得到了唐太宗的赦免,唐太宗对他的译经事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大约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玄奘在多个寺院从事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工作。他精通梵、汉文,将直泽、意译相结合,自成一体共译经论75部1335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和《俱舍论》等。

玄奘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进入印度路途的所见所闻撰写成《大唐西域记》有十二卷之多,以满足唐太宗李世民了解西域及天竺各国情况的迫切心情。

玄奘是唐代高僧、著名佛教学者、旅行家和翻译家,也是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收有佛教弟子有几千人,著名的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靖迈、慧立、玄悰、神昉等。

后世长篇小说《西游记》均取材于此。

2.现实生活中的玄奘与吴承恩笔下《西游记》中的唐僧之区别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货真价实的佛学大师,而唐僧则是《西游记》中基于玄奘事迹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两人本质上是同一人物的历史原型与文学形象的对照关系。但在性格特征、行动方式和精神内核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玄奘是法相宗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脊梁式的人物”。‌ 他以精通经、律、论三藏被尊为三藏法师,被誉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他生于602年,卒于664年,曾前往印度取经,历时十七年,带回大量佛经并进行了翻译工作。他的西行取经经历被后世广为传颂‌‌。玄奘西行取经的壮举奠定了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基础。

玄奘是唐僧的历史原型。而唐僧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笔下《西游记》中经过艺术加工的主人公,法号三藏,法名玄奘,以“御弟圣僧”形象示人,二者形成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的对照。‌‌

玄奘与唐僧在文学形象与历史人物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是一位意志坚定、学识渊博的高僧,不仅在佛学上造诣深厚,还精通梵文等语言,对佛教经典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唐僧‌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唐僧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他在《西游记》中被描绘得较为懦弱、慈悲心重而且显得有些固执己见‌。唐僧是吴承恩所著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中的主角,他是如来佛祖的二徒弟金蝉子,因轻慢佛法被如来贬到大唐,转世投胎而成的凡人,托生为状元陈光蕊的儿子。因父母遭遇磨难,唐僧从小在金山寺长大,他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千经万典无所不通,被唐太宗李世民选中主持“水陆大会”。后观音菩萨赠予唐僧佛宝锦斓袈裟和九环锡杖,指点他前往西天去取大乘佛法。西行途中先后收得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三个徒弟为其护法,白龙马作为他的西行脚力,在他们的保驾护航下直至西天大雷音寺。唐僧性情纯良,慈悲仁爱,取经意志坚定,但同时顽固迂腐,不明事理,屡次被妖魔所骗,身陷险境,又常偏信猪八戒谗言,两次赶走孙悟空,直至“真假美猴王”之后,唐僧才与徒弟们剪除二心,一心一意前往西天,克服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被如来封为“旃檀功德佛”。

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是根据历史上的玄奘为原型塑造出来的文学形象。尽管二者在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但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身份和背景上,还体现在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上。因此,在理解和使用这两个名词时,应该注意区分它们的具体含义和语境‌。

历史原型人物与艺术形象人物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从人物特质对比‌中可以看出玄奘以“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决心完成偷渡取经,而小说中的唐僧常因软弱而被妖魔所困,关键时刻需要徒弟相救‌‌。现实中的玄奘精通梵语和佛学义理,在天竺赢得“解脱天”美誉;文学中的唐僧仅作为佛法符号存在,主要功能是被守护‌‌。玄奘归国后长期被朝廷监控,晚年仍坚持译经;而小说中的唐僧则获得太宗鼎力支持,地位尊崇‌‌。

毕竟历史原型人物玄奘与艺术形象人物唐僧还是具有一定差异的。

来源:仁爱孔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