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0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也能逆转?不是终身病吗?”2025年,糖尿病治疗迎来突破——国内部分医院已引入新一代微创手术,研究数据显示,它有望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对很多患者来说,这可能是摆脱终身吃药、打针的希望。
这不是噱头,而是来自临床研究和权威医学机构的实证。
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1型是胰岛β细胞被破坏,几乎不产胰岛素;2型则是“胰岛素有但不灵”,通常与肥胖、胰岛素抵抗有关。
目前社会上9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是2型,这类人群大多在中年后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但却潜藏巨大风险。
2型糖尿病的治疗核心是控制血糖。医生通常建议患者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并根据血糖情况配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
但问题是,这些方法只是“控”,并不能修复胰岛功能。时间久了,胰岛β细胞依旧持续衰退,药越吃越多,病越控越重。
2型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慢性代谢异常。胰岛β细胞原本负责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但在长期高血糖、脂肪代谢紊乱的环境下,它们会“过劳死”。
高糖、高脂、慢性炎症,是胰岛细胞的三大杀手。
这也是为什么,控制饮食和运动虽然重要,但很难从根本上逆转这个过程。
新一代微创手术的全名是:十二指肠黏膜剥脱术(Duodenal Mucosal Resurfacing,简称DMR)。
这项手术不切胃、不植入器械,仅通过内镜将患者的部分十二指肠黏膜“更新”,从而改善肠道对葡萄糖的异常反应,减少胰岛素抵抗。
它的原理并不神秘: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之一,肠黏膜参与调节血糖的多个环节。
根据《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年发布的临床研究,国内已有多个三甲医院参与DMR手术试点,术后6个月内,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超过1.2%,部分患者甚至停止使用降糖药,胰岛素敏感性明显改善。
研究还发现,这项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2%,属于低风险、可重复的微创干预手段。
需要明确的是,这项手术并不是“治愈”糖尿病的灵丹妙药,但它确实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干预路径。
DMR手术目前主要针对早中期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
血糖控制不稳但尚未完全依赖胰岛素;胰岛功能尚有残余;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的肥胖人群。对于晚期患者,或已出现多种并发症者,效果有限,风险也会增加。
传统治疗只是“压住血糖”,而DMR手术尝试“重启”身体对葡萄糖的正常反应机制。
简单理解就是,它让身体“不那么抗拒胰岛素”。
这不是头痛医头的方式,而是从源头上拆解胰岛素抵抗的过程。
目前DMR仍需配合药物和生活方式管理,效果才更显著。
多项国际研究显示,术后能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胰岛功能改善更明显,部分人甚至达到“缓解状态”,也就是无需用药、血糖正常的非药物控制状态。
但这种缓解并不等于“治愈”,仍需长期跟踪。
截至2025年初,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有医院开展DMR手术的临床研究。目前这项手术尚未进入医保体系,费用约在2万—4万元之间,具体根据医院和患者情况而定。
虽然价格不低,但相比长期胰岛素注射和并发症治疗的高额成本,很多患者仍愿意尝试。
没有哪种治疗能彻底改变糖尿病的本质,但DMR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微创方式,干预肠道-胰岛轴,减轻胰岛负担,提升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这不再是被动地“控糖”,而是主动地“修复”。
糖尿病不是一种简单的病,更不是靠一个药、一次手术就能解决的问题。但科技在推进,观念在更新,治疗也正在从“控制”走向“干预机制”。
2025年DMR手术的临床应用,是糖尿病治疗的一次重要突破。它不完美,不万能,但它给了患者一个新的选择——一个真正可以改善胰岛功能的方向。
资料来源:
①. 王炜,张雪. 十二指肠黏膜剥脱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来源:邢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