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梅”要IPO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1 23:38 3

摘要:2025年4月,溜溜果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溜溜梅”)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开启二次IPO冲刺。创始人杨帆是个有30年创业龄的草根创业者,一路从夫妻档小作坊到年销20亿颗青梅的“中国梅王”。

“你没事吧?没事就吃溜溜梅”——这句魔性广告语曾霸屏全国荧屏12年,让安徽芜湖的溜溜梅品牌深入人心。

2025年4月,溜溜果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溜溜梅”)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开启二次IPO冲刺。创始人杨帆是个有30年创业龄的草根创业者,一路从夫妻档小作坊到年销20亿颗青梅的“中国梅王”。

杨帆的故事始于1988年,19岁的他带着50元闯荡北京,在推销员生涯中积累商业嗅觉并发现青梅赛道。就这样,溜溜梅以“中国青梅食品第一品牌”为定位,开启了长达18年的品类深耕,并稳居中国果类零食行业榜首。

这期间,杨幂的代言让其迅速引爆市场,并随之开启资本化之路,红杉中国成为早期外部最大机构股东,个人投资者李青进场,深圳君荣、诺享谨鸿入股,华安基金、兴农基金等国资也随之加入。其IPO前估值超22亿元。

50元起步创业到“青梅大户”

杨帆出生于安徽芜湖农村,19岁辍学赴京闯荡,从推销员到创立商贸公司,三年间积累2000万元第一桶金。1997年他返乡创立芜湖凯旋食品公司,主营糕饼业务,却因徐福记等巨头的挤压举步维艰。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2006年,一次南下寻访青梅原料时,他发现国内市场青梅深加工的空白——台湾地区青梅零食风靡,而大陆却将其作为初级原料出口。这一发现点燃了杨帆的创业热情,他果断剥离其他业务,All In青梅赛道。

面对“青梅太酸没人买”的质疑,他引入日本无菌锁鲜技术,推出“溜溜梅”系列产品,并以“酸一点,更开胃”重新定义产品定位。2013年,公司豪掷2000多万元签约杨幂代言并迅速出圈,2015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成为全国唯一10亿级青梅垂直品牌。

单一产品站稳脚跟后,开启了生态矩阵。2019年推出子品牌“梅冻”,采用0防腐剂、0人工色素技术,切入健康零食赛道。“Z世代为健康买单的意愿是上一代的3倍。溜溜梅的‘0防腐剂'标签不是营销噱头,而是建立在中国梅药食同源文化上的科学主张。”杨帆曾在2023年进博会期间解释其理念。

2024年,公司梅冻收入达4.1亿元,贡献25.4%营收,稳居天然果冻行业第一。同时,通过“青梅+地域果干”组合如上海黄桃QQ梅、台湾凤梨等拓展消费场景,形成梅干零食、西梅产品、梅冻的多元化矩阵。

“如果每个大品类都做,我们就会变成另一个平庸的零食商。青梅还有99%的价值未被开发。”在2024年品牌战略发布会上,杨帆强调溜溜梅会始终聚焦青梅产业链,通过“321战略”,也就是每年培育“3个新品,2个发芽,1个成功”实现产品迭代。其梅冻产品线正是这一理念的产物。

经过18年深耕,溜溜果园已实现年销20亿颗青梅的壮举。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其在中国果类零食、天然果冻及梅产品三大细分市场均居榜首,2024年市场份额分别达4.9%、45.7%和7%。创始人杨帆更被业内誉为“梅产业链整合第一人”,构建起覆盖100万亩青梅种植基地的产业生态。

一年卖出16亿

溜溜梅的业绩持续攀升。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营收从11.74亿增至16.1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7.2%;净利润由0.68亿提升至1.48亿,增幅达117.6%。

在收入构成上,其核心产品梅干零食持续贡献超60%收入。第二增长品类也已凸显,上文提到,梅冻产品异军突起,三年间营收占比从19.6%升至25.4%。关于梅冻的未来布局,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强调:“将通过港股融资扩大梅冻产能至现有3倍,目标2027年梅冻收入占比突破40%”。

不过,近年来,青梅采购价已经上涨了26%。为了稳住毛利率,公司通过柔性供应链管理提高效率,将毛利率稳定在36%-40%,高于行业均值。

与良品铺子对比,其直营渠道毛利率高出14.3个百分点,这得益于山姆会员店定制款“皇梅”等高溢价产品。

随着消费方式的变化,溜溜梅也一直在尝试渠道变革。“线下与山姆会员店合作强化品牌势能,线上通过直播实现品效合一。但核心是围绕'人'做文章——经销商要盈利,消费者要价值。”这是溜溜梅的渠道变革观。

2024年渠道战略会上,杨帆透露已与盒马鲜生共建“梅好生活馆”,试点沉浸式体验场景,结果也令人满意,复购率提升了37%。

作为一家深挖“梅”产品的企业,一点也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公司三年投入超5000万元研发费用,开发48个SKU的“梅+”矩阵。2024年外包加工成本降至3200万元,较2022年削减56.8%,显示产能优化成效。

完成4轮融资,红杉曾投

资本对于梅子专业户的认可度也是颇高,率先进来的就是红杉。

2015年,溜溜梅获得红杉中国1.35亿元A轮融资,对应15%股权,投后估值9亿元。这是其首次引入外部资本,资金用于渠道扩张和品牌升级。彼时,零食行业正处上市潮,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企业接连登陆A股,红杉的入场被视为对溜溜梅品类赛道的认可。

作为早期最大外部股东,红杉中国持股13.99%。陪跑近十年,红杉中国于2024年6月退出。红杉中国的退出源于2015年A轮协议中的赎回条款。2024年6月,溜溜梅以减资方式回购其全部股份,支付对价2.61亿元,这里面包含本金1.35亿元和利息1.26亿元。

再说回B轮融资,2016年,个人投资者李青以1.026亿元认购5%股权,投后估值升至20.52亿元,估值较2016年已翻倍。此轮融资后,溜溜梅加速产品研发,推出高端子品牌“梅冻”。

C轮融资发生在IPO筹备期,2019年,溜溜梅首次冲击A股并最终撤回。也就是2019-2020年期间,通过股权转让,深圳君荣入股1.185亿元,诺享谨鸿注资2880万元,诺享东辰跟进投资4399万元。

2024年6月,华安基金、兴农基金助其完成D轮融资,分别以4000万元、3500万元认购1.8%、1.57%股权,投后估值约22亿元,这是目前最后一轮融资。值得注意的是,此轮融资发生在二次IPO前4个月,且估值较2016年B轮有所增长但不高,也从侧面反映了此时资本市场的环境变化。

红杉中国的退出与后续国资的押注,恰似资本市场对“梅子专业户”的矛盾态度,既认可其细分壁垒,也会担忧增长天花板。此次上市与否,将决定中国青梅产业能否诞生首个全球化品牌。

目前,溜溜梅竞争依然激烈,需要直面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巨头通过全品类策略蚕食其市场份额。2024年休闲零食市场规模突破7800亿元,但CR5不足15%。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加速布局梅类产品,价格战导致梅冻降价。为应对此局面,溜溜梅以“高端树品牌、下沉抢份额”为策略,与山姆、盒马合作定制产品,同时通过抖音自播实现私域用户1600万。

而且同样在加速资本市场上的步伐,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均在筹备“A+H”上市。动作最快的就是三只松鼠,已在近日在港递交了招股书。

港股上市前,杨帆家族通过多层架构控股87.77%,形成典型家族企业治理模式。为加速巩固堡垒,本次其募资将重点投向三大方向:投资5亿扩建福建诏安梅冻生产基地;3亿用于“青梅+”产品研发,计划推出梅酒、梅醋等深加工产品;2亿拓展东南亚市场,已在泰国设立首个海外办事处。公司还同步启动ESG战略,承诺2027年前实现青梅采购100%可溯源。

来源:投中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