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德彪西出现以前,人们很难想象钢琴这台由“槌子”“榔头”组成、由键盘操控的“生硬”乐器该如何给人带来如油画光影般模糊朦胧的感性体验。而德彪西在其《24首前奏曲》中,通过对和声色彩差异的构筑,将溪中流水与晴空飘云那般流动的景观一一呈现于键盘之上——当然,若想在这
文 | 张浩哲
在德彪西出现以前,人们很难想象钢琴这台由“槌子”“榔头”组成、由键盘操控的“生硬”乐器该如何给人带来如油画光影般模糊朦胧的感性体验。而德彪西在其《24首前奏曲》中,通过对和声色彩差异的构筑,将溪中流水与晴空飘云那般流动的景观一一呈现于键盘之上——当然,若想在这幅巨大的“画布”上捕捉这样的风景,则必需一双灵巧的双手来拨弄那黑白的调色板。
4月20日,国家大剧院国际钢琴系列让-伊夫·蒂博戴钢琴独奏音乐会于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奏响,这位享誉国际的钢琴家以其精妙的技术完成了对德彪西全套《前奏曲》的演绎,奉上了一场以音符作“颜料”的“声音画展”。
尽管蒂博戴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不愿将自己打上“法国钢琴家”的标签,但正如德彪西不满被称作“印象派”作曲家一样,在这两位法兰西艺术家的作品与表演所塑造出的独特氛围中,这一标签的确很难被人们忽视。甚至可以说,蒂博戴多年来有关于德彪西作品的演出与录音经验,使其几乎成为了演绎这两册《前奏曲》的范本。
本场音乐会的第一首作品《德尔夫的舞者》奠定下整体的基调,这部以冷峻优雅的气质而著称的乐曲在蒂博戴的演奏中显得更加内敛,与德彪西及其“印象主义”带给人的整体印象相当符合。或许是上半场尚未完全进入状态,蒂博戴这一次的处理听起来更加克制,该曲所需的柔和触键尤为突出,但与之对比的高声部稍亮音色则略微欠缺一些穿透性,使其整体听感变得更加模糊。《在夜晚旋转的声音与芬芳》同样带有这样的朦胧感,虽然通过蒂博戴的演奏动作细节可以捕捉到他对于不同音区与和声色彩在触键及踏板使用上的差异,但总体上听来仍是朦胧有余而“亮点”不足,致使作品本身应有的对比未被恰到好处地强调,令人有雾里看花、醉中逐月之感。
不过,蒂博戴这样的“柔和”在《帆》和《雾》等几首作品中却又有着出人意料的效果。对于《帆》与《雾》的演绎,蒂博戴丝毫不吝啬延音踏板的使用,恰当地烘托出其表现意象所需要的、如厚涂色块一般的模糊底色。尤其是《雾》这一曲的触键,蒂博戴似乎已将手指完全放松,任其慵懒地“趴”在琴键之上,但其力量却极其克制地把控着每一次落键,以使琴声传达出一种“柔软”的联觉,令听者不禁联想到克劳德·莫奈那幅同名画作。而将这种音色处理发挥到极致的当属《沉默的大教堂》,在这首肃穆的作品中,蒂博戴以一种缓慢摩挲下沉的触键方式,凸显出其标题中“沉默”这一意象所需要的音响“灰度”。但这种轻柔却不同于无力软弱,它使得音乐能够在整体气质统一的前提下做出强奏的力量感,以表现该作品的庄严气质。我个人认为,就这首《沉默的大教堂》的表现,不若将蒂博戴的演奏比作“抚琴”,方可准确地描述其独特的演奏技巧。
在《被中断的小情歌》《荒丘的风》和《火焰》等原本强调灵巧与快速流畅的技术性作品之中,蒂博戴的表现依旧令人惊艳。他在作品密集的跑动音型中很好地突出了关键的旋律音,既中和了贯穿整场的模糊感,又能够在以和声色彩变化为主体的音乐流动中做到不喧宾夺主,尤其是在弱奏和密集音型中恰到好处地保持了清晰,实属不易。下半场,蒂博戴明显更加松弛自如,轻盈的《小鬼头帕克的舞蹈》和《交替的三度》这两首作品在两卷《前奏曲》中最具练习曲风格,他将其灵动性和乐句间的呼吸弹奏得清晰可感,特别是对装饰音的处理如同叹息般逐渐减弱,可谓精雕细琢,极具感染力。
美中不足的是,如《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样家喻户晓的名篇,在蒂博戴手中却被演绎得略显“硬朗”,整体上依赖于作品本身的和声运动,而略失温柔气质。尤其是其总体穿透力不足的“朦胧”特质,使得《怪人拉文将军》与《向匹克威克致敬》中的戏谑滑稽未被凸显。
尽管如此,本场独奏音乐会仍是一次出色的音乐“图画展览会”,正如蒂博戴本人的衣着风格一般,碎花西装与点缀着亮片的皮鞋,正是其细腻触键的亮点,而黑色的整体基调,恰如其音乐朦胧模糊的总体气质。蒂博戴以钢琴为“调色板”,以双手作笔触,肆意挥洒着情绪与色彩质感的光影,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建构起了德彪西理想中那个梦幻交织的音响世界。
王小京/摄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