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红楼:李萌昀教授红学观点的正与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2 02:10 3

摘要:继续在这里提前声明一点,笔者写作误读红楼系列的目的,第一是揭示末世红楼梦显隐文本里朝代、地域、人物真实身份及改朝换代里大悲剧的真相;第二是根除各种各样误读带来的历史和文学误会,还某些历史人物马士英、孙元化和天下最好的媳妇秦可卿等人一个清白;第三是不让后来的红楼

送全罗道观察使金公永濡其四明· 徐居正

髀肉书林四十年,卧游长愧远游篇。

自怜野鸟笼中日,只识醢鸡瓮里天。

皂盖朱轓长节钺,红楼翠幕几山川。

历扬中外君能事,洗眼黄扉见着鞭。

继续在这里提前声明一点,笔者写作误读红楼系列的目的,第一是揭示末世红楼梦显隐文本里朝代、地域、人物真实身份及改朝换代里大悲剧的真相;第二是根除各种各样误读带来的历史和文学误会,还某些历史人物马士英、孙元化和天下最好的媳妇秦可卿等人一个清白;第三是不让后来的红楼梦研究者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第四是使那些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有重大误差的和研究方向稍有偏差的人的理论臻于完美。这里没有那种恶意攻击别人、哗众取宠、借着打击异己错误理论抬高自己的目的。

李萌昀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史、明清文学与文化史。近年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古代文学的知识基础,尤其是知识变迁对文学转型的影响;二是通俗图书的阅读文化及其意义。代表论文有《“具体”的语言——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身体修辞》《知识如何构拟: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伪知识”》《论〈儒林外史〉的风景描写》《“蠢物”考》等,出版专著《旅行故事:空间经验与文学表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以下是李萌昀的红学观点:

文化批判与继承:

李萌昀教授认为《红楼梦》对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继承,也有批判。贾宝玉作为主人公,其行为和思想便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红楼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如同贾宝玉与贾府的关系,贾宝玉依恋其家庭,却又反抗其家庭。这部作品产生于中华文化土壤之中,同时又对中华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而这种在批判与继承中的动态平衡,展现了中国文化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更新能力,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和复杂的有机形态。

“蠢物”与“通灵”的重要性:

李萌昀教授在《“蠢物”考》中指出,“蠢物”一词在《红楼梦》中与“通灵”相对,构成了一组重要的二元对立概念,并且与全书的主旨有着密切的关联。然而,“蠢物”一词在程本中被大量删削,而此前的学者也未能准确把握其确切含义。李萌昀试图运用文字学与训诂学的方法,追溯“蠢”与“灵”的本义,并将其置于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小说史的语境中,探讨其意义的演变。在此基础上,重新诠释《红楼梦》中“蠢物”与“通灵”的含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贾宝玉的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发。

直面文本与版本研究:

李萌昀教授强调,在研究《红楼梦》时,应直面每一个文本本身,关注不同版本所带来的独特阅读感受。并且,要将每一个文本的流播和接受视为一个文化事件来进行研究。这样或许能够在传统的红学研究基础上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红楼梦的思想意蕴

李萌昀教授在讲座中提到,1791年程甲本出版后,《红楼梦》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清代的读者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理解与尝试,使《红楼梦》的意义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博弈之中。他认为,年龄、疾病与生活境遇是清代读者阅读《红楼梦》的三种常见契机,这些契机能够激发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进而影响读者的阅读方法和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方向,最终揭示出《红楼梦》主题的终极意义。可惜了,虽然李萌昀教授认为《红楼梦》对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继承,也有批判。同时认为应该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但是他还是没有读懂红楼梦。

附录:学术成果

专著:

《旅行故事:空间经验与文学表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论文:

《“蠢物”考》,《红楼梦学刊》,2015年第5期。

《论古代小说中的离别场景》,《明清小说研究》,2015年第1期。

《除魅与遇仙——唐代小说中的书生旅行故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舟船空间与古代小说的情节建构》,《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2期。

《旅行故事与小说传统》,《国学学刊》,2012年第4期。

《性别变乱与文学书写》,《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论古代小说中故事场景的文化含义》,《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3期。

《何谓“癫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1期)。 [1]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