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兴:善从无字处提升阅读效果 (“新时代,新阅读”征文选登)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2 08:32 3

摘要:周恩来早年在天津南开读书时,曾写过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告诫自己交友要慎选择,读书要重实践。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择友共事及科学读书对人生的极端重要性。


善从无字处提升阅读效果

王德兴 / 文

周恩来早年在天津南开读书时,曾写过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告诫自己交友要慎选择,读书要重实践。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择友共事及科学读书对人生的极端重要性。

对于择友共事的重要性,估计很多人都有较深的体验。“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现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历史上刘备之所以能够成就伟业,并与曹操、孙权鼎分天下,很大程度得益于诸葛亮等智勇之士的辅佐与支持;即使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巨擘,在人生道路上也曾得到许多人的肝胆相照:当年钱学森在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时,不知何因成绩并不理想。时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的叶企孙先生慧眼识珠,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了他。否则,钱学森就无法实现到美国留学的愿望,也不可能成为世界著名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的门生,更不能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之父。

扯远了,再回到阅读上来。众所周知,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取知识、增强素质,进而提升能力。但究竟阅读些什么,怎样阅读才能事半功倍?是件颇费思量的事。

不可否认,以往传统的阅读主要集中在书本上。但如果再刨根问底问一句,究竟何谓书?答案是: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除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写在甲骨、石头、简牍、缣帛,抑或写在纸张上的这些看得见的“工具”或“媒介”之外,还有什么与之相对的其它类型的“工具”或“媒介”吗?

鉴于我的阅读体验和主观理解,我认为至少还有以下具有隐形、象形特征甚或没有具体文字内容的“工具”或“媒介”,尽管它们的存在形态、表现方式不尽相同,但却以一种客观、广泛而持久的作用,无时不对人的成长或社会进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无字处阅读的第一要务是读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善向他人学习,是提高能力水平的成功之道;更何况尊师重教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禅宗六祖慧能法师虽然不识字,但却在劈柴舂米的劳作、聆听别人诵经的过程中,时有精进,他甚至有言,“诸佛妙理,不关文字”。被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曾专程千里问礼于老子,在倾听完老子的一番教导后,由衷说了这么一段话:“鸟,我知它能飞;鱼,我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由此可见,善从无字处阅读产从中汲取智慧与启迪是智者的选择,也是最管用、最受益的一种实际生存本领。

前些日,我参加了一次北大纵横的“作者面对面”新书发布会,该活动有一名颇有见地的口号——“与高人为伍”、“和名师同行”。那天的主讲人是著名作家彭学明,他的发言饱含深情而又极具启发:

“从明朝以来的‘东南战功第一’,到天津抗击八国联军,到嘉善阻击战,湘西的父辈总是挺身而出的,这种家国情怀、民族气节,为我的作品增加了厚度、深度。”

为立体呈现湘西的百年历史风云,彭学明以“爹与湘西父辈们的一生”为主轴,通过书写以爹为代表的父辈们的成长史、奋斗史,充分展现出湘西儿女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所迸发出的创造历史、推动历史、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

其驾驭重大体裁的能力、设计架构的精妙以及虚实结合创作手法的谙用,对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真可谓是醍醐灌顶,这种近距离的互动、交流与分享,远远超越自我阅读和独自摸索的低效与局限。

无字处阅读重在外师造化。

在画界流行这么一句口头禅,“师古人不如师造化”,意即:如果一味地师从古人,不如向大自然学习。造化这里指的不是运气,而是指被造之物,即万物自然,即客观现实。

历史上通过不断像大自然学习而功成名就的例子,比比皆是:鲁班通过观察茅草发明了锯、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通过观察壶盖会被蒸汽掀起发明了蒸汽机。

在现代中国,也不乏其人。最具说服力是就是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她无疑是践行师造化的杰出代表。经过多年对大自然的考察和反复的科学试验,屠呦呦成功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正是凭借这一发明,曾成功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屠呦呦也因此获得了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之后又藉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由是不难发现,广袤的大自然既是维系人数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物质保障,也是证悟、启智、教化的无字之师。

无字处阅读妙在质感强烈。

前几年,由于工作需要,我申报了一项关于“富国与强军”方面的自主性研究课题。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过程中,不止一次看到“宋人议论未定,金人兵已过河”的诗句。当时并未触发我多少感慨,但后来去杭州疗养,一次有意或无意的参观催生了我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那天上午,踏过湿漉漉的青石板,我来到距地下3米深、总面积超过十万余平方米,由一百三十余座殿、堂、楼、阁构成,被马可·波罗誉为“最美丽华贵之天城”的南宋都城遗址现场时,我对“宋人议论未定,金人兵已过河”背后意蕴的感知,有了一个质的跃升:据有关史料记载,宋朝的年财政收入最高时曾达到16000万贯文,而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这是个很高的水平,要知道即使极为强盛的唐朝玄宗时期,一年铸币也只有32万贯;宋朝的兵力也是比较庞大的,当时全国养兵超过120.9万。既便如此,那为什么最终对抗的结果只是一再割地赔款,甚至连皇帝及其眷属也被掠走?岳飞抗金曾一度大获全胜,收复失地在有希望,但为什么在此紧要关头却被十二道令牌急召回京,最终屈死在风波亭?

后经多方找寻,我终于买到了一本记叙南宋历史的书籍——《脆弱的繁华》,从中得到启迪:国富不等同国安,兵多不代表军强,只有坚持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方能长治久安;否则,即使养兵最多,也难逃亡国的厄运。南宋表面上的繁华,犹如一件漂亮的瓷器,虽然好看,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国防提供支撑与保护,易碎是必然,纵使出现一个像岳飞那样的英豪,尽管满怀精忠报国之志,但也终究挡不住整个国家的全局性衰败。眼前这片规模宏大的废墟,何尝不是一种隐喻?

无字处阅读贵在直观走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旅融合的深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人文景观的建设。而这些日趋完善的设施,恰为无字化阅读提供了绝佳载体与更大可能。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我深受其益。在我工作之余从事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不少灵感与塑材是来自由于游览而带来的无字化阅读。

比如,云南腾冲这个地方,我近几年先后去过三次,所逗留的时间,也由最初的三至五天变为半个月抑或更长。这里之所以令我牵肠挂肚、流连忘返,是因为那里有丰厚的无字化阅读资源,氤氲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难忘,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触动灵魂的感动。

别的不说,仅国殇墓园和滇西抗战纪念馆就是座挖掘不尽的人文富矿。每当参加纪念活动抑或提及抗日战争,我的脑海中便会即刻浮现出墓园内的名录墙和纪念塔。

“十万将士慷慨出征,六万英烈埋骨他乡”。墓园入门处矗立着一排高大的英列名录墙,其上密密麻麻镌刻着103141个英烈的名字。纪念塔周围,辐射状环绕着六等分的小山坡,每部分代表着一个师,仍然按照战斗序列整齐排列。墓碑上书写着3346位阵亡将士的姓名和军衔,仿若当年他们整装待发、开赴抗日前线的样子……

想信每个到过这里的人,都会被这部阔大的“无字书”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所震撼与感染。

无字处阅读利在便捷高效。

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为包括无字化阅读在内的阅读多样化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在无字处阅读红利的享用者。我有幸忝列其中。

前些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地方和军队都相继掀起文化建设的热潮。

2012年春天,上级职能部门向我所在的研究所下达了开展空军文化软实力方面研究的指令,我趁机申报并实施了以“文化软实力与军队转型建设”为主旨的研究。为此,我多次到中国航空博物馆(下简称航博)和各有关单位的史馆(荣誉馆)进行调研。

在航博,我看到了馆藏的各机型飞机达数百架之多,武器装备样品2400多件和航空文物数万件。面对这些象形、历经沧桑的立体性文字,我在内心澎湃的同时,也开启了研究挖掘这些“立体文字”背后相关人物和事迹的跋涉。

在此,我简单提一下毛主席首次乘坐的那架座机的情况。这架被誉为镇馆之宝的飞机,是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制造的伊尔-14飞机。从1957年3月19日到1958年9月3日这段时期,毛主席乘坐这架飞机的次数达23次之多。我在航空兵某师的荣誉馆里,还发现了一张毛泽东与这架飞机乘组的合影照。

尤其令我兴奋的是,由于近些年对代表性装备和主要文物实施了数字化工程,有些公开的宣传性资料还可通过扫码获取相关信息。如东北老航校、红军的第一架飞机、空军首次用地空导弹击落U-2高空侦察机等相关历史资料,我都是通过数字化建设的成果共享渠道得到的,不仅确保了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还为我将来承担慕课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功夫在诗外。无字处阅读作为对传统阅读的延展、丰富与光大,必定会乘着时代的东风、插上科技的羽翼,展现出更强大的魅力,彰显出更实用的价值!

作者简介

王德兴,男,60岁,山东人,现居北京,专职研究员,曾著有《嫩黄色的旗语》、《以各种方式走向你》等文集。

Dragon Boat Festival

新时代 新阅读 征文启事

HAPPY 2025 NEW YEAR

主办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

网时读书会

协办

光明日报出版社

时间:

2025.3.1~6.1(历时共3个月)

范围:

这次征文以北京为主,但“新阅读”不仅是北京的,而是全国的,自然也是海内外的。我们欢迎一切符合我们征文要求的自发来稿。

体裁:

散文(含随笔)

字数:3000字以内

征文要求

1.本次征文的核心要求是写出两个“新”字,即“新时代”的“新”,而不是“旧”时代;特别是“新阅读”的“新”,而非泛泛的、司空见惯的“老”阅读。

2.所谓新阅读的“新”,要求写出新时代的新现实,新视野,新感觉,新收获亦或新发现等,一切陈陈相因的旧习旧说都不可谓之“新”。这一点要提请投稿者格外注意才好。

3.所以说,这次有稿投来并非轻易可取,非“新阅读”的先行者或谓知味者,以及“新阅读”的觉悟者或谓与时代同行者,则非轻易可进此次征文日后成书之门。朋友们,努力啊!

4.此次征文的体裁也是一种新挑战,不能是议论文、诗歌、小说或其它,只能是散文(含随笔)。所谓散文,不仅是形散而神不散,更要有作者的感性而为在。凭此要求,我们也是为警惕并杜绝有可能“Al写作”的鱼目混珠。此点亦请将投稿的朋友们明鉴。

5.一如既往,这次征文成书以及再后评奖时,我们还是会“排名不分先后,皆以来稿先后为序”。这样做的目的无它,只是希望您早投稿,先入籍。

6.一如既往,凡投稿入选者,我们会先行用多公众号推出,但在征文进行时,我们先行选推的应征稿件,也不一定就比后发来稿更适用最后入书。故提请一切初选成功的投稿者密切关注我们这次征文的完整流程,以免对自己的大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7.请一切来稿按上述字数要求准确投入指定邮箱,同时报备自己真实姓名、性别、年龄、手机号、联系地扯等相关资料,以及自我简介100字以内及近照1帧。

2025年3月1日于北京

来源:南都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