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冬灌真能增产?老农:不灌可能少收一半!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1 05:28 3

摘要:有人纳闷:“大冬天给小麦灌凉水,图啥?”老一辈却直摇头:“小麦不冬灌,产量减一半!”可也有人反驳:“现在技术这么好,不灌照样高产!”这冬灌到底是宝还是坑?

最近刷到好多麦农在朋友圈晒冬灌现场——水管子铺满地,拖拉机轰隆隆响,大冷天蹲地头盯着水流。

有人纳闷:“大冬天给小麦灌凉水,图啥?”老一辈却直摇头:“小麦不冬灌,产量减一半!”可也有人反驳:“现在技术这么好,不灌照样高产!”这冬灌到底是宝还是坑?

咱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唠唠。

先看一组数据:我国小麦播种进度超95%,可刚种完地远不算完。

北方冷空气一劲儿往南钻,麦苗刚露头就得扛低温,这时候“冬灌”就成了麦农圈的热门话题。支持的人说它是“越冬护身符”,反对的人骂它“劳民伤财”——其实两边都有点片面。

从科学原理说,冬灌就像给小麦盖了层“水被子”。水的热容量大,能稳定地温,白天晒不烫、晚上冻不透,麦苗根系就不会被“忽冷忽热”折腾死;它还能“沉实土壤”,把播种后松松垮垮的土块泡软压实,既防冷风钻缝冻根,又能闷死藏在土里的虫卵病菌。更绝的是“冬水春用”——冬天灌的水,开春慢慢化,正好赶上小麦返青抽穗的“渴劲儿”,比春天再浇省水又及时。

但为啥有人说冬灌没用?

大概率是“没灌对”。比如河南有老农早年试过冬灌,结果麦苗发黄减产——后来才发现,当时灌得太晚,地都快冻硬了,水渗不下去,地表结了冰壳,麦苗被“闷”死了;还有人图省事大水漫灌,水没渗完就降温,冰层把麦苗压得直不起腰。这哪是冬灌的问题?分明是“乱灌”的锅!

那到底啥样的麦田该灌?

啥时候灌?

咱得看“三看”——看墒情、看苗情、看温度。

第一看:土壤墒情。

简单说就是土够不够湿。

如果土壤含水量低于15%(手抓一把土,攥不成团直掉渣),那必须得灌,不然麦苗根都吸不到水,越冬天就蔫了;要是土湿得能捏出水(含水量超过70%),那别急着灌,开春再看情况补浇就行。

像西北、黄淮部分地区,秋天雨少土干,冬灌就是“及时雨”;但南方有些地方冬天下雨多,土本来就潮,硬灌反而容易烂根。

第二看:麦苗长势。

苗壮的(分蘖多、根粗白)不用灌,人家自己能扛冻;苗弱的(黄瘦、分蘖少)必须灌,灌的时候还得“水肥齐下”——每亩追10斤尿素,相当于给麦苗喝“热汤”,促它长壮实。但晚播的“独苗”(刚出苗没分蘖)可别灌!这时候苗嫩,水一灌地温降得快,反而容易冻成“光杆司令”。

第三看:温度。

农谚说“夜冻昼消,冬灌正好”——白天温度5-8℃,晚上零下结薄冰,白天太阳一晒冰又化了,这时候灌最安全。要是温度太高(超过10℃),水刚浇下去就蒸发了,白忙活;温度太低(低于3℃),水渗不下去,地表结冰,麦苗就“穿冰甲”了。

就算决定灌了,也得讲究方法。

去年镇平县有麦农用喷灌机24小时浇30亩地,省时省力还不浪费水;可也有农户图省事大水漫灌,结果地面积水结冰,麦苗全“闷”死了。

第一忌:大水漫灌。

每亩最多灌60立方米水(相当于半米深的水铺一亩地),得保证当天渗完。

现在好多地方用滴灌、喷灌,水顺着管子“细水长流”,既省水又均匀,比过去挖渠漫灌强多了。

第二忌:只浇水不施肥。

土瘦的地(底肥不够),灌的时候得加把尿素——就像人冬天喝热粥得配肉,麦苗喝饱水还得补点“能量”,不然开春返青慢,穗子都长不大。

第三忌:浇完不划锄。

水灌完,土容易板结开裂,风一刮水分跑光,地温也保不住。

这时候拿锄头浅锄一遍,把裂缝填上,相当于给地“盖层被子”,既保墒又提温。

去年莎车县的麦农灌完水就划锄,麦苗越冬率比没划锄的高20%!

说到底,冬灌不是“必须灌”,而是“该灌时别犹豫,不该灌时别硬灌”。就像咱冬天穿衣服——怕冷的多穿件,不怕冷的薄点就行。现在农业技术越来越细,测墒情用仪器,看苗情用手机拍照,连温度都能看天气预报,冬灌早不是“凭经验瞎猜”的老黄历了。

蹲在地头看水的麦农,手冻得通红还得盯着水流——他们图啥?

不就图开春麦苗绿油油,夏天麦浪翻金波,秋来粮仓装得满。

这冬灌,灌的是水,更是麦农对土地的敬畏,对丰收的期盼。

所以,下次再看见麦农大冷天浇地,别忙着说“傻”——那是他们用最实在的方式,给小麦织了件“越冬暖衣”。

来源:风趣山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