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我们打开任意一个汽车网站,选择一台十几万、一台四五十万、以及一台一百多万的车,对比三台车的座椅配置,你会发现它们的配置可能是一样的,都有通风、加热、按摩。你肯定没指望十几万的车,拥有一百万的体验,可如果我们把这三台车,都换成同一个级别的车呢?面对它们几乎一
如果我们打开任意一个汽车网站,选择一台十几万、一台四五十万、以及一台一百多万的车,对比三台车的座椅配置,你会发现它们的配置可能是一样的,都有通风、加热、按摩。你肯定没指望十几万的车,拥有一百万的体验,可如果我们把这三台车,都换成同一个级别的车呢?面对它们几乎一样的座椅配置,阁下该如何应对?
本期凤凰车研所,咱们就聊“腚”大点事,自费租赁七款市场热销SUV车型展开专项测评。测试样本涵盖六款二十万级主流SUV及一款定位高端舒适车型,重点考察座椅加热、通风、按摩三项核心功能的实际体验差异。
这七台车也不是每一台都有通风、加热、按摩,比如焕新版ModelY,就只有加热和通风,还有一款连通风也没有的老款ModelY。
为了尽可能的统一变量,测试场地选在了夜间、无人的郊区地库。每项测试,都在车辆下电静置一小时后开始。第一个测试项目,就从7 款都标配的座椅加热下手。
选择加热下手,还有一个原因是通风、加热、按摩都没有国标,加热相对好一点,至少有一个行业标准。我们的测试方法也是学习了这份标准,采用精度较高的K型热电偶,记录椅面四个点位的温度变化,考察“座椅加热能否热得快”和“座椅加热能否热得均匀”。之所以是“参考”,而非“依照”,因为标准里也有我们很难做到的点,“比如和制造商协商设置测温点”。所以我们只能给一个“仅供参考”的结果,但你可以放心,我们没有收任何一家的钱,也不会人为编造结果,一切将真实呈现。
为了考察座椅在不同位置的温度表现,我们选定了四个测温点。在马老师处于舒适坐姿的状态下,分别在其大腿前端、臀部坐骨、后腰与座椅的接触面,以及与腋窝位置持平的上背部这四个部位,各布置一个测温点。
在测试正式开始前,先将车辆下电,让其静置一小时,以此使车内各部分的初始温度达到相对一致的状态,同时对主驾驶座椅表面的温度进行测量记录。之后打开车门,在关闭空调的条件下,以 5 分钟为一个时间节点,对座椅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当时间达到 5 分钟时,如果座椅表面的温度高于 30 度,那么就认定该座椅的升温性能合格。在合格的基础上,温度数值越高,就表明该座椅升温速度越快,其升温性能也就越好。
当座椅加热 15 分钟后,我们会使用热成像仪对座椅表面进行分区测温。通过这种方式来判断座椅的制热均匀性,具体评判标准为:分区测温的温差越小,则说明该座椅的制热均匀性越好。
按照北方冬天的日常习惯,马老师会身着羽绒服坐进车内,随后将座椅加热功能调至最大功率,并对座椅进行调节,使其达到舒适坐姿,紧密贴合身体。5 分钟后,马老师脱去羽绒服,继续保持静坐状态 10 分钟,这样整个测试过程总计持续 15 分钟。
接下来聚焦测试 5 分钟时的关键数据。从热电偶记录的腰部温度来看,参与测试的几台车均达到了行业标准中高于 30 度的要求。
然而,臀部位置的温度表现却差异悬殊:极氪 7X 的表现尤为突出,仅用 5 分钟就将臀部位置温度推升至 40 度,升温速度堪称惊人;相比之下,无论是新款还是老款 Model Y,其臀部温度都未超过 29 度,是偷工减料了吗?
结合热成像画面分析,我们发现每款车座椅的加热丝布局设计各有特点。Model Y 虽然表面温度读数较低,但其奥秘在于加热丝围绕坐骨区域进行针对性布置。实际上,通过仪器检测发现,Model Y 电热丝本身的温度处于测试车型前列。这一现象或许揭示了行业标准在制定测温要求时,需要与厂家充分沟通协商测温点位的必要性。
背部测温点的测试同样暴露出共性问题。不同车型的加热丝布局差异显著:部分车型加热丝覆盖范围较窄,导致座椅侧翼温度偏低;有些车则是高度不够,电热丝压根没有考虑上肩部的位置。
不过测试中也有一款车型脱颖而出,坐垫和靠背几乎都做到了全面覆盖,甚至连侧翼也都布置了电热丝,似乎诠释了什么叫做 “温暖又贴心”。
理想L6 和L9 得益于无死角的电热丝覆盖,上背部温度表现稳定。其他几台车基本就是群魔乱舞,极氪7X 和乐道L60 加热丝比较稀疏,温度就比较低。智界R7 布线方式不同于其他车,热电偶也同样没有录得最高温度。
腿部温度测试的结果既存在共性,又有独特之处。从热成像图中不难发现,极氪 7X 和智界 R7 的座垫上留下了两道明显的压痕,这正是马老师大腿接触后的余温印记。究其原因,竟然是这俩车的座垫长度可调。这使得他们座椅与腿部的接触面积比其他车更大,承托感更好。还记得我们腿部测温点的布置原则么?由于需要测温点尽可能的贴近腿窝,而座垫延伸出的这部分又没有布置额外的加热丝,这是导致极氪7X和智界R7腿部测量点温度较低的直接原因。
测试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马老师脱下羽绒服10 分钟后,我们对各测温点的温度进行了二次监测,并借助红外热成像仪,详细记录座椅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以此来评判座椅加热的均匀性。在此特别说明,由于本次测试全程关闭空调且保持车门开启,测试环境比日常使用场景更为严苛。因此实际用车过程中,这些车型的座椅加热体验会优于本次测试结果,我们只是在尽量一致的条件下,看看它们的性能差别。
15 分钟一到,我们查看传感器数据发现,极氪 7X 延续了 5 分钟时的出色表现,其臀部、腰部温度在所有车型中处于领先地位,臀部温度更是接近 45 度。
除了加热丝布局刻意避开坐骨区域的 Model Y 外,其余车型的相关部位温度普遍维持在 40 度左右。这里要给各位男性驾驶者提个醒,男性生殖器官的适宜温度约为 36 度,为了健康考虑,建议不要长时间将座椅加热调至最高档位。当然特斯拉车主更不能大意,虽然加热丝避开了坐骨,但它的走向(姜文:什么tmd叫惊喜)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加热丝覆盖最广的理想L6,臀部温度只有 37.2 度。
别忘了,我们还准备了一台越级对比的L9,L9 在各个测温点都比L6高出至少 3 度。其实我们引入L9,除了它本身座椅做的很好,也因为这几台车里,只有L6有同系列不同级别的大哥。
我们当然也想看看,对于不同级别的产品,厂家会怎么处理。事实说明:L6不是故意知冷知热,只是不小心没那么暖。
通过此次测试不难发现,与售价更高、加热效果全面的理想 L9 相比,二十多万价位的车型在座椅加热功能上普遍存在短板,要么加热区域覆盖不全,要么制热效果欠佳。这不禁让人质疑,部分车企宣传的 “真正的豪华,源自对细节的把控”,是否仅仅是对成本控制细节的把控?
若要从这些车型中选出主观感受最佳的座椅加热体验,答案或许会出乎不少人意料。理想 L6 尽管加热丝覆盖范围广泛,但由于温度相对偏低,实际体感并没有带来足够的温暖感。
反观极氪 7X,虽然覆盖面积不算出众,但覆盖到的位置是真的很热,冷热一对比,让马老师真切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座椅烫腚,所以如果你处在高纬度地区,那极氪7X 这样绝对温度更高的车,会更有幸福感。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测试结果,恐怕会让理想和极氪两家车企都不太 “满意”。
当然,评判座椅加热的综合表现,不能只看主观感受,还需结合座椅的热均匀性进行客观评价。根据行业标准,热均匀试验需“加热温度达到稳态”、加热时间“10~15分钟”、“座椅表面温度与设定值的温差不大于5摄氏度”。参考行业标准,我们在加热15分钟后,使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将座椅表面划分成了座垫和椅背这2个区域,并进行拍照测量。使用热成像画面中的各区域平均温度和最低最高温度,计算方差,看谁的热均匀性最好。
直接看结果,以坐垫位置的结果来看, 智界、极氪、老ModelY表现一般,两台理想和乐道表现比较好。
如果是看椅背,则是理想L6一枝独秀。结合马老师的主观体验,L6 是真的有一种温水煮青蛙的舒适感,紧追理想L6的乐道L60可谓算作这一环节的赢家,相差无几的方差数据,乐道L60却有着更高的温度表现,属于是又快又好。
接下来聚焦各车型的座椅通风性能。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作为参照,本次测试主要展示各车型座椅通风的工作方式 —— 究竟是吹风还是吸风,并通过热成像画面直观呈现效果差异。
在通风测试环节,老款 Model Y 因未配备座椅通风功能率先出局,同时它与新款 Model Y 在按摩功能测试中也双双垫底。
针对其余参测车型,我们借助烟雾发生器来辨别其通风原理。测试结果显示,仅有极氪 7X 和新款 Model Y 采用纯吸风式通风设计;理想 L6 与 L9 则为吹风式;乐道 L60 和智界 R7 采用独特的混搭模式,即座垫部分采用吹风设计,椅背部分则采用吸风设计。
哪种通风方式的体验更佳?热成像仪数据给出了答案:采用吸风设计的座椅,在降温速度和幅度上均优于吹风设计。采用混搭模式的乐道 L60 和智界 R7 表现尤为典型,吸风式椅背区域的温度比吹风式座垫区域低约 5 度。
另外新款ModelY的风道位置,恰好处在臀部坐骨的位置,也就是加热丝圈起来的空位。正好解答了之前ModelY加热丝布局,也给我们留下的疑问。老款ModelY是咋想的?它也没座椅通风啊?难道说设计师考虑了?看了看销量觉得没必要?
按摩测试在座椅按摩功能测试中,我们着重评估两大核心指标:一是按摩点位的覆盖面积(也就是有多少个按摩点位),二是按摩力度的实际表现。
测试结果中,定位更高端的理想 L9 不出所料拔得头筹。其座椅按摩系统配置堪称豪华 —— 靠背设置了 10 个按摩点位,坐垫也配备了 6 个按摩点位。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非刻意突出 L9 的优势。实际上,通过走访近十个汽车品牌的线下门店,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即便在四五十万的中高端价位区间,多数车型的座椅按摩功能仍局限于靠背区域,完全缺失坐垫按摩功能。
受限于定位和成本,此次测试的二十多万价位车型更是鲜有坐垫按摩功能。其中表现相对出色的理想 L6,虽省去了坐垫按摩点位,但靠背仍保留了与 L9 相同的 10 点按摩设计。反观其他车型,靠背按摩点位普遍只有 8 个,而特斯拉 Model Y 按摩点位数量为零。
座椅按摩的力度表现,不仅与气囊充气量密切相关,气囊在座椅发泡材质中的位置同样关键。若气囊布置于发泡材质后方,那么发泡的厚度与密度就成了影响按摩力度的核心因素。在这方面,智界 R7 的表现略显逊色,实测按摩力度仅约 450kpa。相比之下,理想 L9、L6 以及极氪 7X 的力度更足,均稳定在 550kpa 左右。而乐道 L60 堪称 “大力王”,按摩力度高达 614kpa,偏爱强劲按摩体验的用户不妨优先考虑这款车型。
此刻我们不妨回顾下这7 款车,在加热、通风、按摩三大功能上的表现。首先二十多万的车,和四十万的标杆车型差异显著,一样的配置单背后,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同级别的几款相比,在、加热环节极氪7X 凭借绝对高温,让人印象深刻,但加热面积和热均匀性上,理想L6表现更好。通风环节,极氪7X 和焕新版ModelY采用体验更好的吸风设计,而乐道和智界则是吸风吹风二合一。至于按摩环节,理想L6独有 10 点按摩,乐道L60 则是大力选手,拳拳到肉。
通过这些详实的数据,相信各位心中已对哪款座椅更胜一筹有了判断。不过静下心来思考,通风、加热、按摩功能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座椅品质的,往往还是座椅本身的设计与材质。
one more thing
评判一把汽车座椅是否舒适,最真实的答案其实来自于亲身体验。毕竟,汽车座椅设计的目标,就是让人主观感觉舒服。—— 无论是短暂入座、长途驾驶,还是下车之后,都能保持良好的体感。这样的要求看似抽象,为了将其具象化呈现,我们邀请了三位体型、感受各不相同的幸运测试员,再加上我本人,共同参与测试。
同时,买来了我人生中最贵的一张垫子,别看它平平无奇,售价可是 8 千元整,而且没有分期免息,真不是人人能买得起的哦。
这张价值 8000 元的垫子,看似价格高昂,实际性能却存在局限,其刷新率无法满足动态测试需求。因此,我们参照行业标准,仅开展静态测试,主要包括压力分布和主观评价两个部分。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每款车都有其独特优势,我们在此探讨的,仅仅是基于自身实际体验,哪款车的座椅更适合我们自己。
测试结果颇具戏剧性:除了马老师,其余三位测试员均将理想汽车的座椅列为首选。理想座椅究竟有何过人之处?除了椅面本身的舒适质感,其头枕设计更是拔得头筹,无论是位置设定还是角度调节,都收获了极高评价。核心原因在于,头枕设计的第一优先级,是发生碰撞时,保证大家的脖子不会折断。很多车企只把头枕当做安全配置,安全、漂亮但不舒适。理想很好的一点是标配了软枕,让这个安全配置兼顾了一些舒适性,建议各大车企多学一学。
不过我说有意思,还是因为智界R7。我和鸡哥、刘同学三个人,都认为智界R7静态乘坐是不够舒适,而重如泰山的马老师,认为智界R7最舒适。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要看本项测试中的数据指标:峰值压力、平均压力、压力分布指标(SPD)以及接触面积(受力)。这里面,压力分布指标是我们考量的核心参数。它反映人体与椅面间的压力分布情况,数值越小,压力分布的越开,整体舒适度也就更高。如果座椅偏硬,那峰值压力和压力分布指标的数值就越大,体感就会不太舒服。
理论上讲,如果马老师感觉智界R7的座椅最舒服,那他的压力分布指标和峰值压力的数值都应该是最小的,但问题是,马老师的他在智界R7上,峰值压力不高,压力分布却飞上了天,两个数据出现了背离。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引入一些专业文献的解释,根据这篇西南交大,人机环境设计研究所的论文,我们制作了各车“峰值压力、主观评价分数、压力分布指标”这三项数据的堆积折线图。
从测试数据来看,作为正常体型的我与体重轻微超标的刘同学,在各项测量数据的变化趋势上呈现出一致性。然而,微胖的马老师和鸡哥在体验智界 R7 的座椅时,却出现了数据异常情况。以马老师为例,其座椅的 “峰值压力” 数据与主观感受评价结果相符,但压力分布指标却出现大幅波动。这一现象与相关文献中的结论高度吻合 ——“当被测者体重过大,超过一定阈值时,压力分布指标SPD的数值将不能准确表现座椅软硬”的结论如出一辙。
由此,我们反推得出了“超重,是导致马老师认为智界R7更舒适的主要原因”。而智界R7座椅更硬这一点,可以在刘同学的数据中得到印证。他跟马老师体重差15公斤,在各车座椅的峰值压力上有差异很正常。但在智界R7这辆车上出现了高达87.66千帕的差值。
根据文献中体重与臀部脂肪厚度对峰值压力的影响分析,马老师觉得智界 R7 最舒适,是因其座椅材质偏硬,需达到一定体重才能使其充分形变。更大程度的压陷增加了马老师臀部与座椅的接触面积,加上他较厚的脂肪层,共同提升了乘坐舒适度。
那为什么鸡哥的数据也出现了背离,可他却对智界R7并不完全满意?
还是基于这篇文献,虽然鸡哥的BMI已经接近肥胖,但这只是意味着他的脂肪较多。从客观数据上看,他的体重可能还没到达那个阈值,没能进一步压陷座椅。这又跟第一篇文献呼应上了,体重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极氪 7X 上。由于座垫由多层不同密度和厚度的发泡材料构成,体重不同,下压程度也不同。像我体型正常,可能只压到座垫某一层海绵的设计形变程度;而马老师体重较大,能把多层发泡都压实,贴合度更高,所以觉得软硬合适。但另外两位体重较轻的小伙伴,下压不足,座垫贴合度差,坐着就不舒服。
来源:资本迷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