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大学生竟成艾滋病高危群体?怎么回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2 10:45 2

摘要:在多数人的认知里,艾滋病似乎是遥远而陌生的存在,可近年来一组数据却让人大跌眼镜: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发布的《中国青年生殖健康蓝皮书》显示,2023年共报告15 - 24岁青年学生病例3010例,占当年新报告病例的2.7% 。2020年至2023年,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艾滋病似乎是遥远而陌生的存在,可近年来一组数据却让人大跌眼镜: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发布的《中国青年生殖健康蓝皮书》显示,2023年共报告15 - 24岁青年学生病例3010例,占当年新报告病例的2.7% 。2020年至2023年,新报告青年学生病例分别为2977人、3677人、2733人、3010人,四年间共报告12397人,男女比例为33.9比1,平均年龄19.9岁 。这一串串数字无不警示着,大学生正逐渐成为艾滋病的高危群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本该活力满满的大学校园被艾滋病的阴霾笼罩?

大学生感染艾滋病,性行为是主要传播途径。随着时代发展,大学生性观念日益开放,调查显示约67.1%的大学生接受婚前性行为,73.4%的大学生接受大学期间发生性行为 。可与之矛盾的是,性教育却严重滞后。虽说不少学校开设了性教育课程,但内容往往浅尝辄止,对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等预防措施涉及甚少。在南京,2023年1 - 10月新报告青年学生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53例,一年后增加到54例,均为男性,除3例通过异性性途径感染,其余均通过男男同性性途径感染 。进一步调查发现,86.8%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交友,71.7%与社会人士发生性行为,66.0%存在2个及以上多伴侣行为 。网络社交的便捷虽拓宽了交友圈,却也带来风险,一些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交友时放松警惕,轻易与陌生网友线下见面并发生高危性行为,全然不知危险正步步逼近。

毒品与针具共用、血液传播等风险也不可小觑。部分大学生因好奇或受不良诱惑尝试毒品,在一些混乱的吸毒场合,共用针具现象频发,艾滋病病毒借此肆意传播。非法采血、纹身、打耳洞等行为,也因器械消毒不彻底,成为艾滋病传播的潜在隐患。有大学生因一时冲动去不正规工作室纹身,结果感染艾滋病,美好的大学生活就此被阴霾笼罩。

艾滋病给大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打击。对个人而言,感染艾滋病后,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病痛折磨,如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还会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陷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未来的学业、事业、婚恋都将受到严重影响。家庭方面,家长会陷入无尽痛苦与自责,还要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让家庭经济不堪重负。从社会角度看,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感染艾滋病,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损失,也增加了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负担。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行动起来。高校应将性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工作,丰富课程内容,不仅要传授生理知识,更要培养性道德、性责任意识,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技能,比如正确使用安全套等。还可以举办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主题班会、宣传展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防艾氛围。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加大支持力度,开设更多匿名检测点,提供免费咨询和治疗服务,消除大学生检测和治疗的顾虑;加强对网络社交平台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减少不良信息传播。大学生自身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慎重对待性行为,避免多性伴侣,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一旦发生高危行为,要及时进行检测和阻断。

艾滋病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携手共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就一定能为大学生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让他们远离艾滋病的侵害,在青春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艾滋病##奕健行#

来源:孟大夫健康之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