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作为全球癌症研究领域的顶尖盛会,于近日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大会上展示了众多突破性研究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王昕教授团队在“Late-Breaking and Clinical Trials”专场以壁报形
前言
2025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作为全球癌症研究领域的顶尖盛会,于近日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大会上展示了众多突破性研究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王昕教授团队在“Late-Breaking and Clinical Trials”专场以壁报形式呈现了一项关于探索早期乳腺癌术后放疗(RT)与免疫治疗(IT)最佳协同策略的真实世界研究,引发广泛关注。该研究通过大规模数据分析,系统探索了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序贯方案优化,为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证据。医脉通特邀王昕教授分享研究的核心发现及临床意义,以飨读者。
研究背景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通过手术结合术后综合治疗通常具有较高的治愈率。术后综合治疗方面,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近年来备受关注:放疗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释放肿瘤特异性抗原、激活局部免疫微环境并促进效应性免疫细胞(如CD8+ T细胞)浸润,同时上调免疫检查点表达,与免疫治疗协同增强全身抗肿瘤免疫应答,显著提升治疗效果。然而,在术后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放疗与免疫治疗的最佳序贯方式及分割方案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免疫治疗优先(IT-first)与放疗优先(RT-first)两种序贯方案的疗效,并评估辅助化疗及放疗分割方案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NCDB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数据,纳入接受手术、术后放疗及免疫治疗的患者。患者根据治疗序贯分为放疗优先组(RI组,n=923,24.2%)和免疫治疗优先组(IR组,n=2,890,75.8%)。为消除基线特征差异,研究采用倾向评分方法(包括倾向性评分匹配和逆概率加权)平衡年龄、肿瘤分期及治疗方案等特征。
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S),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加权Log-rank检验评估。亚组分析聚焦辅助化疗及放疗分割方案的影响,放疗分割方案包括常规分割放疗(45-50 Gy/25-28次)和大分割放疗(40-42.5 Gy/15-16次)。统计学显著性定义为P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3,813例患者,基线特征经倾向评分方法平衡后具有可比性。主要结果如下:
免疫治疗优先组(IR组)的OS显著优于放疗优先组(RI组;HR=0.71,95% CI:0.56-0.89,P
表1: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图1:IR组与RI组OS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1 辅助化疗亚组分析
在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中,IR组的OS显著优于RI组(HR=0.63,95% CI:0.48-0.84,P
在未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中,两组OS无显著差异(HR=1.01,95% CI:0.71-1.44,P=0.21)。生存曲线趋于重叠,表明免疫治疗优先的获益可能依赖于化疗的免疫刺激作用。
图2:按辅助化疗状态分层的OS曲线(A:接受化疗;B:未接受化疗)
2 放疗分割方案亚组分析
在常规分割放疗患者中,IR组的OS显著优于RI组(HR=0.58,95% CI:0.36-0.92,P
在大分割放疗患者中,两组OS无显著差异(HR=0.44,95% CI:0.17-1.13,P=0.20)。表明大分割放疗可能限制了序贯方案的协同潜力。
图3:按放疗方案分层的OS曲线(A:常规分割放疗;B:大分割放疗)
研究讨论
IR组的优越疗效可能源于免疫治疗优先通过激活全身免疫应答、优化免疫微环境(如增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比例),为后续放疗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增强了远隔效应(abscopal effect),尤其是在术后早期乳腺癌低肿瘤负荷的场景中。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在IR组中获益更为显著,提示化疗可能通过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进一步放大协同效应。常规分割放疗优于大分割放疗的原因可能在于其单次低剂量、更长时间的治疗过程能持续刺激免疫反应,增强免疫治疗的协同效果。这些发现表明,不同患者的治疗策略需根据肿瘤负荷、辅助治疗及放疗分割方案进行个性化设计。
研究结论
本真实世界研究表明,在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术后,免疫治疗优先于放疗的序贯方案可显著改善总生存期,尤其是在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人群中。常规分割放疗进一步增强了该序贯方案的协同效应。本研究为低肿瘤负荷场景下免疫治疗优先的策略提供了支持,为临床治疗方案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需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和机制研究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
研究意义与展望
本研究为早期乳腺癌术后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优化提供了关键证据,明确了免疫治疗优先结合常规分割放疗的优越性。这些发现有望推动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发展,为特定患者群体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未来,王昕教授团队计划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结合生物标志物分析及免疫学机制探索,进一步优化协同治疗策略,为全球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专家简介
王昕 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首届国家医学高层次人才(优青),北京市杰青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乳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乳腺学组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
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课题20余项参考文献:
Qingyao Shang, Hanyu Wang, Meishuo Ouyang, Fei Ma, Jennifer K. Plichta, Samantha M. Thomas, Youwen He, Xin Wang, Sheng Luo; Abstract LB216: Exploration of optimal synergistic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in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Cancer Res 15 April 2025; 85 (8_Supplement_2): LB216. https://doi.org/10.1158/1538-7445.AM2025-LB216
撰稿:王昕教授
审校:KIKI
排版:KIKI
执行:Uni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