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最近抖音上#山东高速有多硬核#这话题都爆了,2亿播放量,妥妥的顶流!济南东绕城那套智能雾区引导系统,听说每小时能处理3000辆车的数据,牛掰!更劲爆的是,最近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的刘晓威刘总和工程咨询集团的老大见面了,网友戏称-山东版马斯克会面-,这是要搞大
-话说,最近抖音上#山东高速有多硬核#这话题都爆了,2亿播放量,妥妥的顶流!济南东绕城那套智能雾区引导系统,听说每小时能处理3000辆车的数据,牛掰!更劲爆的是,最近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的刘晓威刘总和工程咨询集团的老大见面了,网友戏称-山东版马斯克会面-,这是要搞大事的节奏啊!
我作为一个在山东财经圈混了十年的老炮儿,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
这次会面,正好赶上《山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全省交通基建投资也刚破了5000亿,这可不是巧合!话说,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也就是刘晓威带的那拨人,才是这份成绩单背后的-隐形冠军-。
不信?看看他们的项目清单,从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的BIM技术,到京台高速的碳排放监测系统,满满的黑科技,妥妥的数字化转型先锋!
刘总在会上说了句很形象的话:-我们的工程师正在把图纸上的等高线变成数字孪生体的生命线。
- 这句话完美解释了设计院集团去年营收暴涨37%的秘诀。
现在设计费率都压到3‰了,行业寒冬啊!但人家靠着智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在济青中线智慧高速项目里,直接拿下2.8亿的技术服务合同!从-画图匠-到-数字管家-,这波转型666!省国资委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2023年省属企业科技投入增长了25%,交通板块的数字技术转化率更是同比提升了19个百分点。
更让人震惊的是,两家巨头居然要在工业化建造领域强强联手!刘总参观工程咨询集团的全过程咨询平台时,在装配式桥梁预制件生产线前驻足良久,这可是年产30万立方米的智能工厂,绿色建造的王牌!省交通厅的数据显示,用预制拼装技术修高速,碳排放量能比传统模式降低42%!设计院的标准化设计加上咨询集团的工业化建造,简直就是给山东交通基建装上了碳中和的加速器!省绿色建造专家委员会的王建国主任都这么夸!
这次合作背后,是山东交通投资结构的重大变革。
《山东交通强国试点实施方案》里说了,-十四五-期间智慧交通投资占比要从12%提升到25%。
刘晓威团队搞的济南东智慧收费站改造项目就是个很例子:ETC自由流技术让车辆通行效率提升了40%,每年减少碳排放大概1500吨。
这种-硬基建+软实力-的双重buff,解释了为什么山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000公里后,还能保持6.5%的年均投资增速。
茶歇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小细节:两家公司的工程师在白板上飞快地算着BIM模型的数据交互协议。
这种技术上的默契,是因为他们一起参与了济青中线数字孪生项目。
这个项目建了200公里的数字资产,包含50万个三维模型构件,还接入了2000多个物联网感知设备!这种虚实结合的管理模式,连中国工程院的杜彦良院士都感叹:-山东正在定义交通基建的下一代范式!-
作为财经老鸟,我更关心这次合作带来的产业机会。
济南高新区已经有23家智能感知设备制造商围绕这两家国企形成了产业集群。
做毫米波雷达的鲁交科传感,去年营收直接翻了近两倍,他们的产品已经在青兰高速的能见度监测系统里实现了国产替代。
-链主企业+专精特新-,这才是刘晓威说的-用设计创新激活产业新动能-的最佳诠释!
当然,转型也有阵痛。
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把30%的研发力量都投向了智慧交通,传统勘察设计业务的人力成本占比降到了41%。
虽然去年净利润增长了21%,但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加了15天。
如何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平衡现金流和创新投入,仍然是国企改革的一大难题。
站在济泺路隧道北岸的观景平台,看着数字孪生大屏上跳动的车流数据,我突然明白了这两家国企合作的深意。
刘晓威提出的-工程大脑-,不仅是山东1.2万公里高速公路网的智能化未来,更是省属国企在-十四五-期间的转型宣言。
这种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或许就是山东连续三年在全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考核中夺冠的秘诀!
(ps:文中数据来自山东省交通运输厅2023年统计公报、省属企业2022年度报告和公开新闻,关键数据已脱敏处理。
)
免责声明:本文的时间、过程、图片,人物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来源:小志不挑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