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必看!一部电影,一场展览,都是“交大”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2 13:05 3

摘要:《内沙》于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新风单元国际首映,后接连入围匈牙利米什科尔兹国际电影节“聚焦中国”单元、巴西圣保罗国际电影节“全球视野”单元,并斩获西班牙赫罗纳国际电影节“荣誉提名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与人文关怀赢得国内外影展的瞩目。

五月是万物生长的时节

也是艺术绽放的好时光

这个五月

交大教授执导电影《内沙》

将于5月13日与观众见面

“海派·承载”主题联展

正在徐家汇书院与设计大楼同步展出

记得列入五月打卡清单

一起解锁不一样的艺术之旅

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电影与电视系主任、教授、

知名女性导演杨弋枢执导

电影《内沙》(A Land Behind)

将于5月13日通过全国艺术电影

放映联盟专线约3500家影院

与观众见面

影片以简约克制的镜头语言

勾勒现实与理想的纠葛

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与人文关怀

赢得国内外影展的瞩目

导演:杨弋枢

主演:张丹 赵川 冯果 刘志林

类型:剧情

片长:124分钟

影片介绍

《内沙》于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新风单元国际首映,后接连入围匈牙利米什科尔兹国际电影节“聚焦中国”单元、巴西圣保罗国际电影节“全球视野”单元,并斩获西班牙赫罗纳国际电影节“荣誉提名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与人文关怀赢得国内外影展的瞩目。

影片将镜头对准长江入海口淤积而成的崇明内沙岛,在有机农场这一特殊场域中,铺陈现代性转型背景下个体与土地、家庭与理想的深层联结。青年女性小余在农场主汤老师的理想主义感召下扎根于此,试图以有机农业构筑理想生活的乌托邦。然而,当母亲到访、农场经营危机接踵而至,小余不得不在母亲的伤痛、汤老师的现实妥协与“失去”土地的边缘中,重新审视自我与现实的边界。影片以近乎白描的叙事手法,将人物的情感暗流藏于平静的日常之下,借诗意影像与超现实片段,直指现代人生命河流的“淤积”与挣扎。

作为一部以女性视角切入的现实主义作品,《内沙》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面面俱到地呈现了人物的困顿:母亲对过往消逝的怅惘、小余对理想信仰的执着、汤老师对现实妥协的无奈,共同构成一幅关于土地与归属的复杂图景。导演杨弋枢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将母女关系中的沉默与疏离,转化为对“家园”概念的隐喻——母亲和小余面临的难题,大多异乡者都需面对。而小余这一角色,既是女性坚韧品格的化身,也是当代青年理想主义的缩影。她在故事里的种种表现,既是对土地深情的告白,亦是对现实最倔强的反抗。

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内沙》以较小的视角,撬动对宏大命题的轻盈书写。全片在冬季崇明岛拍摄,冷冽的江风、潮湿的沙洲与灰蒙蒙的天际,共同构成一幅苍茫的土地长卷。导演摒弃戏剧化的冲突,转而以慢节奏的日常描摹、自然光效的运用,以及演员质朴本色的表演,让观众沉浸于真实的生活肌理中。而偶尔穿插的超现实段落又为影片注入一抹诗意的荒诞,让影片更添引人入胜的韵味。

创作历程

导演杨弋枢为拍摄堪景

导演杨弋枢表示,《内沙》剧组是一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生机勃勃的理想主义色彩的剧组。电院《内沙》讲的是两代人的理想主义,也描述了青年的生活和情感状态。

杨弋枢认为,青年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拍《内沙》时,自己问了所有剧组的小伙伴,如果他/她是小余的话,会怎么选择?从答案里能感受到年轻人在当下的生存状况。杨弋枢说:“有一点让人倍感信心,就是电影团队也是以理想主义热爱并完成自己的工作。”

摄影组工作

电影主演阿丹在屏南做乡建工作,是非职业演员,导演找阿丹来是因为她自己的工作跟片子里的角色非常接近,她提前两个月进入农场实地工作体验,本来她不会喂牛还有种地这些。杨弋枢导演让她做一些体力劳动,帮农场干了很多活,而且每天训练表演,每天练习剧本中的一场,这样把整个剧本一天一天地训练完成,她完全融入了农场,所以在电影里面看到她不僵硬是因为她和农场融为了一体。“我觉得这可能是大部分职业演员做不到的”,杨弋枢这样评价。

拍摄现场工作

杨弋枢说:“影片中的所有演员都非常喜欢自己的角色,包括刘志林饰演了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角色,我认为他可能会抱着演一个负面角色的心态来演这个角色,但是演员也非常喜欢他的角色,理解角色的内在逻辑。”此外,影片中的母亲是一个和通常影视作品中的母亲不一样的角色,因为演员爱这个角色,所以全身心投入,最终在成片里呈现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

谈到摄影和美术工作,导演坦言“任务特别繁重”,需要提前进场、堪景,拍摄过程中承担了非常大的压力。“电影的后期混音和调色部门也出色地完成了影片创作。”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在现实中

寻找诗意栖居者的电影,

它不提供答案,

却以土地的沉默与女性的韧性,

叩问每个现代人的心灵归处。”

初夏的五月

《内沙》将在全国艺联专线温情上映

欢迎走进影院

在《内沙》的苍茫影像中

听见自己与时代、与自我的对话

近日

“海派·承载”主题联展正式开幕

献礼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9周年

与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诞生百年

本次展览以双展区联动模式分别设于

徐家汇书院与设计大楼

展览以建筑为媒

徐家汇书院展区聚焦历史文脉

而设计大楼展区则呈现现代转译

二者共同演绎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

往昔 | Art Deco 建筑

脉相连,海派往昔,校地联展推动文化共生

建筑可作为一个「展品」

上海的Art Deco公寓和公共建筑是近代海派建筑设计的一种代表。Art Deco公寓和公共建筑在建筑立面与室内装饰中出现以阶梯形、菱形、V形、放射状等装饰性母题,强调秩序感与几何感,呈现华丽且古典的形式。它们既承载了从世界各地来到上海的建筑师精湛的设计技艺与理念,也承载了他们对同样来自五湖四海居民的生活画像。建筑协调着这些迥异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也将这些文化熔炼成为海派文化的一部分。

“往昔 | Art Deco建筑”展区位于徐家汇书院,精选赛华公寓、毕卡第公寓、华盛顿公寓、上海交大工程馆等上海徐汇衡复风貌区的经典建筑,以模型形式呈现。底座通过Art Deco的形式语言,将江南水乡园林中的桥、菱窗等要素进行转译与表达,形成江南文化托举摩登生活的总体意象,是对上海文化历史的艺术化表达,也是对海派文化一种建筑学诠释。

展览依托历史文献,融合AI技术,“黑箱”般再创作了 Art-Deco 室内与上海早期的摩登生活场景,将建筑从室外到室内承载的人、社会和文化做了活化展现。

同时,上海交大设计大楼作为Art Deco海派精神现代化的延伸和演绎,将以展览的终点和未来的起点,串联和讲述海派建筑的历史文化故事。

02 |

再现 | 交大设计大楼

创新展场,精神再现,当代转译激活文化脉络

建筑可作为一个「展场」

上海交大设计大楼是一座家屋,由围合造就院落系列,为使用者珍藏希望与庇护失望,也是Art Deco建筑的现代转译。建筑可作为一个“展品”,也可作为一个“展场”。设计大楼作为持续融合并创新海派文化的实验场,通过空间讲述的方式,成为海派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设计大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布局,协调着设计艺术品之间的关系,成为新时代“设计人”的学术画像。

“再现 | 交大设计大楼”展区位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设计大楼,通过设计师的独特视角,沉浸式视觉交互技术,多元的师生及社会征集作品,以“设计源起”“文脉延续”“空间印象”“厅堂授礼”四大板块,多维度呈现海派精神的现代表达,是对海派文化现代转译与创新的一次生动演绎。

“海派·承载”主题联展

往昔 | Art Deco 建筑

展览时间 | 2025年4月1日—5月5日(徐汇区)

展览地点 | 徐家汇书院中庭(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158号)

展览地点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大楼画廊(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5月6日起,“海派·承载”主题联展精选模型/作品将于设计大楼大堂再度呈现,续写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