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作家周楞伽和奇书《哪吒》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2 08:00 1

摘要:《哪吒2: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神话,如今更是闹到“海外”,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影片主创在《封神演义》原著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炼出更具现代精神的反抗内核与人物关系,颠覆性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这成为这个“老故事”在“新语境”中成功的重要原因

▌张玉瑶

《哪吒2: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神话,如今更是闹到“海外”,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影片主创在《封神演义》原著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炼出更具现代精神的反抗内核与人物关系,颠覆性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这成为这个“老故事”在“新语境”中成功的重要原因。

伴随《哪吒2》上映的东风,图书市场也迎来了一波哪吒热潮,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一部由现代文学作家周楞伽所著、诞生于1985年的长篇儿童小说《哪吒》。自今年初再版上市,迄今印数已超十万加。“趁东风”是偶然,背后离不开出版业和编辑的审时度势、慧眼识珠,更离不开这部作品及其作者本身的“拍案惊奇”。近日,书乡专访了周楞伽之子周允中,借由哪吒的重生,再度钩沉出一段少为人知的文学史。

周楞伽(1911-1992)

周楞伽在写作中

周楞伽及儿子周允中

周楞伽和孟通如(左)。孟通如曾与周全平一起经营西门书店。

宜兴来的少年作家

1911年,周楞伽出生于江苏宜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活跃于左翼和海派文艺市民作家群体中,有相当的知名度,可惜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动与他本人术业的转向,其作为新文艺作家的名号逐渐隐没。多年后,一部《哪吒》的重生,透过封面上这个久违的名字,往昔那光怪陆离的沪上文艺时代徐徐叩开了人们的记忆。

宜兴周氏是个深有渊源的家族,先祖可追溯到“除三害”的周处,明朝时出了崇祯皇帝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周楞伽的姑妈周砥,曾做过袁世凯的家庭教师,后由袁做主嫁给冯国璋做续弦。父亲周域,清末屡试不第,科举废除后入梁启超办的神州法政专门学校,接受了改良思想,毕业后在上海自立门户做律师。

周楞伽原名周剑箫,改名周华严,幼年时随母住在宜兴,十岁时因罹患重度伤寒,不幸双耳失聪,成了聋哑人。虽失去了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机会,周楞伽却天资聪颖、求知若渴,通过自学,阅读了大量的旧小说和当时盛极一时的《红玫瑰》《礼拜六》等鸳鸯蝴蝶派文学。十二岁时,他跟随父亲搬到大都会上海生活,一边帮父亲写状纸,一边大量阅读,并且开始尝试写作,少年起就成功在鸳蝴派刊物和各类游戏小报上发表了一些作品。1927年,十六岁的周楞伽接触到了《白露》《创造周刊》《小说月报》等刊物,里面那些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文学作品,大大拓展了他的文学视域和理念,使他从一个旧派写手,转向了新文艺的创作道路。当年宜兴农民暴动,他给同乡潘汉年写了一封信表达对时局的关注和愤慨,潘汉年将此信取名《乡音》,发表在其编辑的《幻洲》上。

1929年,周楞伽的一位家族堂兄周全平在上海老西门一带开了一家西门书店,离周楞伽一家在南市江阴路的住处不远。周全平作为“创造社的小伙计”(当时创造社出版部一群年轻人的自称),和上海新文艺作家群交往匪浅。周楞伽带着他的长篇书稿《白烧》去拜访周全平,得到了周全平的肯定,并计划在他的西门书店出版。《白烧》是以“五四”后的市民社会为书写对象,可见周楞伽在写作道路上笃实的现实主义转向。不走运的是,1930年西门书店因经营惨淡关门,《白烧》的出版也不了了之。

创作道路骤然断了线索,茫然无绪中,周楞伽写了一段时间的儿童文学,发表在陈伯吹主编的《小朋友》上,还为北新书局写过两本《小朋友物语》。一直到1933年,道路才又宽展起来,他在《申报·自由谈》《东方杂志》《新中华》等园地上多有发表,出版了《楝树港的一夜》《失业》《旱灾》《田园集》等短篇小说集,反映了旧社会农村破产、民不聊生的悲惨生活。他也被邀请担任一些刊物的编辑,并于1935年自费出版了长篇小说《炼狱》。此作以“一二八”淞沪战争后的城乡社会为背景,写了几个不同思想性格的青年在大时代漩涡中的历练,颇有茅盾《蚀》三部曲的风貌。受时代风潮影响,他还写到了城市青年下乡、意图改变农村面貌的热情狂想。

《炼狱》出版时,周楞伽首先也是希望找茅盾作序。但茅盾对周楞伽并不熟悉,多方打听其人,以致拖延了许久。出版在即,通过友人架桥,周楞伽忐忑投书他非常尊敬的鲁迅,请鲁迅写一篇序并推荐代售书店。鲁迅当时已病重,依然诚恳地给这个素昧平生的青年复信说,作序必须细读全书,然而因体力不济,兼正在紧迫编校瞿秋白遗稿《海上述林》,身体和时间两方面均难以支撑,尚希鉴原。他还充满忧虑地写道,如今审查机关为“敦睦邦交”,压迫不利日本的言论,周楞伽能顶着重重压力出版这样厚的一本书实属勇气可佩,但也须特别小心,因为那些人对外温驯如猫,对内却凶残如虎,弄得不好,书被查禁事小,坐牢入狱也非不可能。殷殷嘱咐中,是鲁迅一向对青年的爱护,他已从此前无数血的教训中吸取了经验,不希望再有后来的青年无辜牺牲。周楞伽收到信后,被这一份关切之情“感动得流下泪来”。

1936年,在外族侵略日益炽盛之际,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周楞伽站队前者,追随周扬等人的主张,在《生活知识》上发表了《建立“国防文学”的几个前提条件》一文,并与革命者刘群合资创办《文学青年》杂志,被视为国防文学的实践刊物(该刊仅出两期后,因“内容过激”被当局禁止)。鲁迅显然关注到了这些情况,向旁人打听,得知周楞伽是个靠自学成才的聋哑作家,有些惊愕,但接着又摇头表示,他所得信息受限,“前提条件”一文中摘引的那个报告(指王明在共产国际七大的报告)是错的,并不是贤明的政治见解。意见辗转到周楞伽处,周楞伽暗疚于自己对政治的幼稚无知,后来托人带口信告诉鲁迅,以后再也不写这些非他所了解的东西了。

当年六月,“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周楞伽列名发起人之一。周允中说,这成为父亲毕生最骄傲的事之一。十月,鲁迅病重去世,周楞伽撰文提出,为尊重鲁迅的最后意见,“两个口号”的争论也应结束。

笔谈来的朋友圈

从“鸳蝴派”新人到新文学、左翼文学,周楞伽在文学试笔之初便经历了剧烈的转向,这在启蒙与救亡主题变奏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流中并不纳罕。他所生活的上海本就是革命堡垒,大批左翼文艺人士与地下党员在此间活跃。周楞伽和其中诸多人士有不浅的交往,如聂绀弩、欧阳山、唐弢、马彦祥、李辉英、周木斋等,在周楞伽后来的《伤逝与谈往》一书中多有提及。这些清贫又热烈激昂的年轻作家们常在北四川路一带进行文艺活动,时常也会到周家来玩。据周楞伽自述,周父作为律师,还曾参与过对东北作家穆木天和其他一些被捕地下党员的营救。

周楞伽与人交流,用的是笔谈的方式。周允中说,父亲有个奇特的本事,对方无论是在空中还是在手臂上写字,他都能看出来,再以笔在纸上回答。这是身体在多年无声世界中被奋力激发出的潜能,为他破开壁垒,与外界持续“对话”。

在诸多交往中,对周楞伽走上左翼道路影响最大的,还属刘群——如周允中所说,“没有刘群就没有我父亲的左翼思想”。刘群原名朱宗彬,笔名萍华,是一位共产党员,在北平读书时因参与一系列反帝爱国运动被捕入狱,出狱后,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继续宣传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当时,周楞伽受房客、演员姜克尼之约,担任《文艺电影》编辑。在该刊举办的欢迎欧阳予倩回国的集会上,周楞伽与同样爱好电影的刘群结识,二人迅速成为了朋友。有段时间,周楞伽甚至就住在刘群家里。刘群租了一栋石库门建筑,在一楼开了一间平民小学校,周楞伽则住在亭子间。刘群对于救亡工作似乎永不疲倦的热情与惊人的写作速度,令周楞伽印象深刻亦深受感召。可惜的是,刘群后来在内地进行宣传工作时突患白喉去世,年仅二十四岁。周楞伽在挽联中写下“知友寥落我心悲”之语。

在抗战文艺浪潮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上海进入长达四年的“孤岛”时期。周楞伽在这一时期颇为活跃,坚持抗战文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八一三”事变后,他还编写了两个八路军抗战的小册子,分别是《抗日的第八路军》和《八路军将领列传》。这两本书介绍了八路军的抗战事迹及朱德、彭德怀、贺龙等中共将领的故事,呼吁国共精诚团结。当时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有许多人对八路军在后方战场的斗争十分好奇,在此氛围下,两本小册子大受欢迎,上市旋即销售一空。1944年,周楞伽还举家进入苏南游击区参加抗日宣传工作。

当然,这类写作难免会让他面临险境。1945年,因发表了关于游击队锄奸的小说《江南春》,日本宪兵前来抓捕周楞伽,多亏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通风报信,才得以逃脱。

也许是两本关于八路军抗日的小册子给予的灵感,八年全面抗战中,周楞伽非常有意识地收集那些正在发生、日后将成为历史的新闻资料。周允中说,借着地利,当时许多书店老板都把报刊资料堆在周楞伽这里,他用心整理,做了17部剪贴本,仿佛是为未来做着某种准备。果然,抗战胜利后,普天同庆之际,颇有商业敏锐性的东方书店老板来找周楞伽,请他写一套抗战丛书,回顾著名战役和人物。对此,周楞伽却有自己的设想——写一部章回体小说来讲述抗战历史。他利用多年积攒的资料,厚积薄发,日夜操觚,仅用三个多月就完成了这部八十余万字的《中国抗战史演义》,署名杜惜冰。这部作品采用古典章回体,共一百回,颇有通俗话本特色,又建立在刚刚过去的真实历史基础上,意料之中受到大众欢迎,半年多就连出三版。2017年该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再版,周允中提到,新版审读人员认为,当时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周楞伽在正面战场之外,能够用较大篇幅描写平型关大捷和夜袭阳明堡这两个中共领导的胜仗,写作、出版实属不易。

不过,尽管从事多项左翼抗战文学工作,但总的来讲,周楞伽算是文坛的“单干户”,不专依附于某一政治派别,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位用笔吃饭的“自由撰稿人”。回顾史料,会发现他还凑过很多“笔墨热闹”,除了“两个口号”论争外,还和王任叔、楼适夷围绕“抗战八股”产生过争论,和聂绀弩有过私人恩怨,尤其是和女作家苏青在媒体上来来回回打了好久的笔战,唇枪舌剑之下,透露出的是沦陷区作家生活的窘迫艰辛……不难看到,尽管周楞伽这个名字在今日殊为低调,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学场中却常常处于在场的位置。当时文人间的笔战往往公开,直言不讳又充满性情,在标识其各自立场与认识的同时,展现出一整个文学场域的驳杂万象。据周允中透露,张爱玲作为海派文艺后起之秀,也曾给前辈周楞伽写过四封信,可惜父亲生前没有机会写出来,而今信已丢失,殊为可惜。

《中国抗战史演义》1946年由东方书店出版,署名杜惜冰。该书新版2017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周楞伽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期间辑注的《裴铏传奇》。

从作家到古典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往昔的左翼文学同人纷纷进入文化机构担任要职,周楞伽却突然沉寂了下来。他转而从事出版行业,创立了新人出版社。公私合营中,新人出版社被并入新文艺出版社,社长李俊民接见周楞伽,笔谈时,李俊民写下周楞伽长篇小说名“炼狱”二字,周楞伽写下李俊民小说集名“跋涉的人们”五个字,两人不禁相视一笑。李俊民考虑到周楞伽是新文艺作家,遂问他要不要去文艺编辑部,出乎意料,周楞伽却选择了古典文学编辑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抗战后的几年主要是在埋头编词典,不怎么写文艺作品了,而另一方面,他虽失聪,人却十分聪明,并在多年文坛笔战沉浮中炼出一种独特的政治敏感,还是去搞古典稳妥。

后来证明他的选择是明智的。新文艺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后来扩充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改为今天的名字——上海古籍出版社。这几十年中,周楞伽搁置起作为海派作家的前半生,转身作为一个勤勤恳恳的古典文学研究者,整理、辑注了《裴铏传奇》《剪灯新话》《绿窗新话》《殷芸小说》等诸多古代典籍。耳聋的缺陷也让他因祸得福,在历次运动中较为平稳地度过。而且周楞伽主动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其所办新人出版社曾编写了多部关于新文学及马列思想的词典。“上古”草创时期,他是唯一精通社会主义理论的编辑,有报刊约稿时,李俊民都派他来执笔。

改革开放后,已退休多年的周楞伽重又提起了创作之笔,这批晚来的收获中,就有今天重放异彩的《哪吒》一书。这部小说的诞生有点偶然,起因是周楞伽在《民主与法制》杂志上发表了《清末四大奇案》,引起了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包启新的注意。包启新来找周楞伽商量,请他为彼时缺少适宜读物的孩子们写点什么。一开始定下的选题是写成语故事,偏巧当时少儿社副总编辑正是周楞伽早年初登文坛写儿童文学时的“老东家”陈伯吹,陈伯吹认为让周来写成语故事过于大材小用,遂重新斟酌,才定下了让他写一本《哪吒》,写一本《岳云》,都是长篇小说。

1985年,《哪吒》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分上下册出版,一炮而响,受到小读者们的喜爱,仅上册印数就达五十万,还被迅速改编成广播剧、连环画,在全国广泛传播。说来也奇,从抗战读物到儿童读物,周楞伽的作品在市场上屡屡获得成功,妥妥是个“畅销书作家”。周允中分析此中原因认为,父亲虽写了不少左翼作品,有五四新文艺之风,但同时作为一个海派市民作家,又深谙通俗文学的艺术,而后者,才是占据更广泛读者基础的文学形式。

客观说来,这也与周楞伽作为“文坛单干户”“自由撰稿人”的写作身份密切相关。他除了每月工资,稿费是抚养五个子女的经济来源,有谋生的迫切需求,因而须要关注读者和市场。纵览其写作编辑生涯,儿童文学、左翼文艺、古典、电影、翻译、词典,主题多样,跨界多端,不执一类,自然也有现实的诉求。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这种“杂”,使晚年的《哪吒》呈现出一种古典与时代、儿童与成人相接的独特姿态。

周允中亦回忆,父亲写作有个独特习惯,是两部书稿同时进行:写小说时,情节发展有些滞涩,就停下来,去注释古典文学;注释需要外出查资料的当儿,又继续写一写小说。这种“换脑筋”,激发出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独特的创意。

周楞伽著《哪吒》初版1985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最新版今年初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四十年前的哪吒奇书

周楞伽是奇作家,《哪吒》也是一部奇书。哪吒诞生、闹海、莲花重生的故事,中国人耳熟能详,其认知主干来自于《封神演义》。周楞伽的《哪吒》却相当开脑洞,他将《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两部古典作品中关于哪吒的情节提取出来,再用奇特的想象力糅合在一起,构筑成了新的情节,颇有故事新编或古代小说“续书”之意。

周版哪吒中,取自《封神演义》的情节与原著相去不远,但为了突显哪吒作为少年英雄疾恶如仇的正义性,将龙王更加“黑化”,塑造成吃童男童女的邪恶势力,为哪吒闹海赋予了更多合理性。另外进一步强化了哪吒与父亲李靖之间的对立,将李靖塑造为一个软弱无能、一味对恶人低头绥靖,转过头又压迫儿子的投降主义者,使得哪吒非常鄙视父亲,坚决要与他断绝关系。而后半部分来自《西游记》的情节则非常有创造性。在此前太乙真人重塑哪吒的情节中,周楞伽埋了一个伏笔:莲花哪吒依然勇猛善战,但因头部是用莲蓬做的,有太多漏洞,使得新哪吒的脑子有时有些糊涂,容易不辨善恶,铸成错误,而能帮助他的人,正是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玉皇大帝派哪吒去捉孙悟空,《西游记》中写到二人大战一场,而周版《哪吒》中,孙悟空给哪吒讲了一番不能为玉帝当奴才的道理,哪吒醒悟,二人握手言欢并成为至交。

后来,罗刹女(铁扇公主)利用哪吒的糊涂,诱骗他替代自己死去的儿子红孩儿,给她做新儿子。哪吒在蒙蔽之下认知错乱,占山为王替虎作伥,幸亏孙悟空出手相救,方才回归真身。哪吒和红孩儿,神与魔合二为一,看似信马由缰,倒也有其叙事基础——或许是源自民间传说的模仿性,二人人设颇有相似处,都有三昧真火、风火轮、火尖枪。后来孙悟空落难,要被观音招安去陪唐僧取经,又是哪吒出手相救。最后,哪吒、孙悟空连同观音身边受压迫的龙女,将观音的财宝散去救济穷苦百姓,“和千千万万人一同去创造花花世界”。可以说,这是一个平行宇宙的故事,哪吒没有当三坛海会大神,孙悟空也没有去取经、当斗战胜佛。

这个故事是给孩子写的——如周允中说,父亲的创作出发点是想从正反两个方面给少年儿童以教育和引导,展现一个误入歧途的孩子改邪归正、重新成为好孩子的过程——但显然,很清晰能从中读到中国现代史的映射,孙悟空颇有革命启蒙者的色彩,他和觉醒的哪吒联手推翻以龙王、神仙等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封建统治,目的是创造一个富足、没有压迫的“花花世界”,古典神话在无产阶级斗争的叙事中获得新的阐释。回顾周楞伽“杂糅”的创作经历和研究背景,文本的渊源也确乎其来有自。

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周楞伽对于神仙体系的描绘。玉皇大帝、观世音菩萨、鬼判等大小神仙在书中都露出了反派的面目,或一心想让哪吒、孙悟空给自己当奴才,或惯于阿谀奉承、贪图敛财,都成为被斗争的对象。周允中认为,《封神演义》原著中,哪吒最后被天庭招安,从一个反抗者成为皇帝的忠臣,有违原初精神,而父亲是把哪吒始终作为一个勇敢正直的儿童来塑造的。

周楞伽本人或许也曾经从哪吒这一形象中获得深深的共鸣。周允中谈到,父亲早年追求进步,购买大量进步书刊阅读,而祖父懦弱胆小,多次烧毁他辛苦收集来的革命文学作品和进步的理论著作,这使他的性格中有一种哪吒式的反抗叛逆。

周楞伽在四十年前开的脑洞,如今看起来却是颇为超前。两部热映的《哪吒》电影,自然是有着更为丰富立体的视听效果,但其内在精神与人物塑造,无论是魔童“敢与老天对着干”、冲破强权的反抗精神,还是神仙的虚伪狡诈,都突破了传统哪吒故事的框架,而与周楞伽的“新编”产生了跨越时间的回响。尤其有趣的是,电影里的哪吒自称“小爷”,这个称呼似乎别处未见,而周楞伽版哪吒却早早这样写了,为这个小英雄平添一股桀骜睥睨之气。正如哪吒这一形象是在一代代古代说书人的讲述中塑造成形,今天这个过程依然在继续,经由一代代创作者,生发出更丰富、更具有现代性的意涵,终使得这一艺术形象真正不朽,留在千万读者的心田里。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