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俗的娱乐时代,为什么需要哲学?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2 13:53 2

摘要:或许百分之90%的普通人对哲学的印象,都停留于教科书里的哲学理论。人们最早接触哲学,也只是为了解决一个现实问题——应试。背诵各种哲学原理,以更具技巧性的方式回答各类论述题,从而获得更高的分数。

娱乐至死的时代

最该不缺的就是哲学思维

作者丨书杰《哲学100问》

对一个普通大众来说

哲学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追求实用的泛娱乐化时代

学哲学还有意义吗

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从大众对哲学的认知切入

01

哲学,高冷吗

或许百分之90%的普通人对哲学的印象,都停留于教科书里的哲学理论。人们最早接触哲学,也只是为了解决一个现实问题——应试。背诵各种哲学原理,以更具技巧性的方式回答各类论述题,从而获得更高的分数。

对大众而言,从教科书里接触到的单一哲学原理,会使人陷入一个误区:以为哲学就等于某某原理和主义,哲学就等于“唯物主义”,哲学就等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一部分人的头脑中已经把哲学理论僵化为某种教条了。

而另外一部分人,虽然接触到一些哲学著作,但这些大部头著作通常晦涩难懂,让人以为哲学是一门高冷的学问,哲学家们“不讲人话”。繁杂的专业术语的堆砌,也让人生畏。

就这样,普通人被硬生生地拒之哲学大门外,离哲学愈发遥远。哲学变为了一块晦涩难嚼的饼干,绝大多数人从未体会过细细咀嚼后的甘怡之感。

那么,哲学的原貌是什么?哲学,真的如人们想象的这样吗?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哲学”的概念切入。

02

哲学的概念

哲学:探索智慧的活动

“哲学”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的 philosophy (经由希腊语 φιλοσοφια 译出),也就是“爱智慧”的意思——爱好智慧,追求智慧。

因此,哲学就是人对智慧的追求与探索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门的学问。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对智慧的探索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处在这个动态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形成哲学。

所以,我们可以把哲学理解为一个动词,它是一场探索智慧的活动。哲学永远都处于“爱智慧”的发生状态,哲学一直“在路上”。人们进行哲学研究,并不意味着拥有了智慧,而只能是不断地靠近智慧、追求智慧。

那么,正是哲学活动具有的这种不断追求智慧的特性,决定着哲学自身具有着一种“超越性”特征 ——人对现实世界的有限性的超越以及人对自身生存境遇的脆弱性的超越。

面对这个无限的世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生存境遇也是脆弱的。但人又不甘于自身的有限,人总是想试图超越有限性与脆弱性,从而获得终极性的认识。正是通过这样的“超越”,人逐渐探寻到隐藏在世界与人生背后的终极意义,从而达到更加智慧的境界。或者说,只有完成了这样的“超越”所形成的理论才能称之为哲学。

在我看来,哲学不是静态的知识,它是一场人对智慧与终极意义探索的动态活动。

“爱智慧”既是哲学本身的特征,同时也是哲学自身的目的。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启程,历经中世纪、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与后现代时期。哲学家前赴后继,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立体的哲学画卷。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加缪、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梅洛-庞蒂、福柯、德里达、罗尔斯、汉娜·阿伦特、波普尔……

无数先哲将生命的全部奉献给了“爱智慧”的思想事业,他们探讨——生命与死亡、灵魂与救赎、寂寞与孤独、自我与他我、痛苦与幸福、存在与虚无、身体与工具、语言与逻辑、荒谬与自由、启蒙与神话、爱欲与文明、身体与解释、规训与惩罚、结构与解构、正义与邪恶等话题。

这才是哲学的原貌!

哲学既不是某个单一原理与主义的代名词,也不是某种教条理论;既不是脱离于日常生活的高谈阔论,也不是生硬的晦涩辞藻的堆砌。哲学,是一项对生命智慧不断追求的活动。

但可惜的是,较少的人能意识到这一点。当下大部分人无法真正静下心来思考,无法走进深邃的哲学世界。我想,原因之一便是跟我们所处的时代大环境有关。

03

媚俗的文化工业

消解人的思考力与判断力

媚俗的娱乐氛围

21世纪的一切都太“快”,一切都以“增长”为首要目的。随着技术发展,文化传媒的形式与日俱增: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与手机媒介,从微博微信到抖音快手短视频。

在文化工业制造的信息洪流中,人们被技术与算法裹挟前行,人们在被大数据精准推送而来的碎片化信息中迷失了方向,被消解着思考力与判断力。

文化内容生产者以“大众所喜爱、能消费”为标准,以“迎合与讨好”的方式进行内容制作,当下的文化传媒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媚俗性。文化工业体系通过制造“娱乐的气氛”以消解大众的抵抗情绪,再经由文化工业特有的“过滤”(即对文化作品予以精确计算和设计),从而彻底俘获大众的芳心。

人们越来越沉浸于“娱乐”的气氛,人们的内心获得放松与愉悦,而愈发忘记本应该对这一切有所警醒和反思。这就像是一个恶性的循环:越娱乐越放松,就越不需要思考;越没有思考力,就会越渴望娱乐与放松,就会越发认同并依赖这套文化工业制造的规则系统。

对“成功”的包装

文化工业特别热衷对“成功人士”的渲染,对“成功”这件事本身的包装,就很好能说明这一点。

在一些短视频平台,随处可刷到人们夸张地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励志故事等,经过包装后这些人“升级”为了“成功人士”和“人生赢家”。而恰恰是这些视频点赞量惊人,获得大量的关注。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内容恰恰迎合了普通人希望“逆袭”的心态,这些内容不过是在给人强加一种信号:只要自己努力奋斗、坚持付出,也可以和视频里的人一样获得成功,自己也可以“逆袭”成为人生赢家。并且看视频的自己,还会无形中发出 “生活的意义就是这样啊” 、“人生就应该这样奋斗” 、 “这就是生活本身”的感叹!

当你产生这样的想法时,就你就已经成为文化工业塑造出的规则系统的践行者了,你无形中就对这套规则系统予以了认可。

而当你越来越深陷其中时,你也就逐渐丧失反思与批判的能力,或者说你不需要反思,只需要认同屏幕给你呈现的内容即可。最终,人们都变得人云亦云。

同一性

是的,文化工业需要营造的正是“同一性”气氛——每个人都一样,每个人的行动和选择都要趋向一致。凡是越过这套规则体系而试图玩“另类”,就会被清除出去。人们也因害怕和别人不一样而产生孤独感,也害怕被排挤,而趋向接受“众人”的生存方式去生存。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有一段话,我认为用以形容这样的状态最合适了:

“众人展开了他的真正独裁。众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众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众人怎样从‘大众’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众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一切人——却不是作为综合——倒都是这个众人。就是这个众人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

可以说,在现代文化工业制造的娱乐气氛里,人们越来越不屑于进行深度的思考和研究,不屑于探究那些不太实用的精神话题。

大众的生活被碎片化处理:人们急于表达和展示自我,而不去思考自己行动的原因;人们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而丧失对自我的认同;人们逐渐丧失对生活意义的探究,丧失生活的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远离哲学的精神世界。人们感到生活空洞、乏味甚至焦虑,但又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在哪里。

04

哲学

提升思考力的最佳良药

人们焦虑真正的原因便是“哲学素养的缺失”与“思考力的消解”。这也正是在这个媚俗的文化工业时代,哲学需要被大力普及的原因。

或许很多人也意识到了问题,开始寻求解决方法,比如沉浸于心灵鸡汤,用流于表面的方式做着自我安慰。虽然,诸如“你应该怎样……”、“你要如何……”等这些看似生动的提升之“术”似乎有立竿见影之效,但宣言式的“心灵鸡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自身的困惑、祛除精神的焦虑。

因为“心灵鸡汤”永远只停留于对表象的阐述,只能告诉“你该怎么做”,而只有哲学才是教会“你该如何思考”。

哲学探讨的话题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性问题:比如“世界的本原”、“生命与死亡”、“人何以认识世界、面对大自然”、“为什么会痛苦”、“灵与肉的选择”、“畏惧与沉沦”、“人生的信仰”、“何为好的生活”、“什么是幸福”、“工具理性”、“爱欲与文明”、“身体解放”、“正义与邪恶”等等,因而哲学于人来说是一场终身的修行。

只有研究过哲学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从“根”出发探寻世界的来龙去脉,找到生命现象的内在基理,从而认清本质、看到世界的真相,获得内心的宁静之感。

读过哲学,人的内心才会更加强大,多一份对自己、对生命、对大自然的敬畏,那些不快情绪都会渐渐消散。所有的大喜和大悲,在生命面前都不值得一提。因为人生除了死亡,其他都是擦伤。

说到这里,也就解开文章开头所说的“对普通大众来说,哲学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了。

哲学,为你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理解世界——


哲学鼓励你独立思考,对一些未经审视便加以接受的常识、信念与习俗加以质疑和批判;哲学鼓励你反思自己的价值和立场,怀疑一切未经怀疑的知识与权威;哲学培养你的思维方式,提升你的思考能力,塑造你的人格品性!

当然在当下社会,新媒体的发展势头正猛,技术的迭代也不可逆转。我们不是说要抵制技术复归原始社会,而是要对这种变化保持一份觉知和警醒,以哲学的方式应对文化工业大环境对人自身产生的影响。

如果不持续保持思考力,人类终会陷入一个更加可怕的境域。

正如很多年前海德格尔所言:

“真正莫测高深的不是世界变成彻头彻尾的技术世界。更为可怕的是人对这场世界变化毫无准备,我们还没有能力沉思,去实事求是地辨析在这个时代中真正到来的是什么。”

本文作者:书杰

部分素材取自《哲学100问》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书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听哲学平台创始人。 哲学青年作家,哲学界最美声音。 喜马拉雅《哲学100问》三季课主讲人, 课程全网已突破1000万次,深受大众欢迎和喜爱。已出版《哲学100问》三季图书。

推荐一门哲学课

0基础系统入门

西方哲学简史

《哲学100问》

古希腊 →中世纪→近代→现代→ 后现代

69位哲学家 + 350期音频课 + 16大篇章 + 250张逻辑图

生命丨欲望丨孤独丨死亡丨灵魂丨幸福丨性爱丨信仰

痛苦丨意志丨自我丨语言丨逻辑丨存在丨荒谬丨救赎

启蒙丨神话丨理性丨工具丨身体丨权力丨科学丨传媒

五一假期

限时5折券

扫码5折订购(永久收听,附文稿)

试听课

三季课程

第 1 季丨古代近代

第 2 季丨现代哲学

第 3 季丨后现代哲学

上图扫码 -微信平台 - 在线收听

一次订购 · 永久收听(小鹅通 APP)

五一特惠

全场5折

独 家 特 色

01.

0基础哲学入门指南,小白首选课程

这是一档0基础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简史的课程。没有晦涩术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一步一步带你逐渐入门,帮你搭建2500年的哲学体系。250张思维逻辑导图,串联起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的哲学脉络,一眼看懂顶流哲学家的思维逻辑。

部分逻辑图展示

02.

69位哲学家,2500年极简哲学史脉络

三季课系统阐述69位顶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福柯、汉娜·阿伦特、罗尔斯、波普尔等。

课程囊括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非理性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社会批判、身体哲学、诠释学、解构主义、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等重要流派。

解读哲学著作,探讨话题贴近生活:生命、欲望、恋爱、痛苦、逻辑、语言、孤独、存在、死亡、幸福、正义、身体、文化工业、当代政治等。

讲解以上哲学名著

上图扫码-立即订购(微信学习)

03.

注重逻辑性,由浅入深系统讲解

书杰讲课非常注重逻辑性,每一个章节基本上都采取“总-分-总”的方式,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脉络的梳理工作:

1. 他会先以时代背景哲学家生平为切入点,拉近听众和哲学家的距离;

2. 对哲学家的重要思想做宏观梳理,建立骨架;

3. 针对哲学家的具体著作,做微观的观点分析

4. 再次从宏观上总结哲学家的观点,配备逻辑图立体回顾。

比如书杰讲康德,非常系统。从康德生平切入,讲到康德的终极关怀,然后从宏观上梳理三大批判,让受众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而后从康德面临的问题——“理性与自由”出发,提出解决方案——一个划界问题,而后开始阐述《纯粹理性批判》的内容(先天综合判断、先验感性·知性·理性等),最后讲到康德的实践哲学。这个思路可谓是非常清晰了。

康德哲学目录↓

对0基础同学来说,听这门课,就可以对晦涩的康德理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简直就是0基础课程的天花板,再找不出如此逻辑清晰的课程了。

因为书杰是从受众出发的,他知道如何带领0基础同学系统入门。不仅仅是康德,还有尼采、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大师级超难懂的人物,书杰都做了非常系统、超强逻辑性的编排。

主讲人

哲学专业背景丨学霸级硕士

书杰,听哲学创始人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

制作独家课程《哲学100问》《古典音乐100问》

书杰,听哲学创始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哲学界最美声音。专业哲学科班毕业,专注于大众化哲学启蒙工作,拥有多年哲学线上教学经验。创办哲学音频课《哲学100问》。 已出版《哲学100问》三季图书——《从古希腊到黑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和《后现代的刺》,深受大众欢迎和喜爱。

购音频课赠送

250张逻辑思维导图

已购课程用户获得

逻辑图领取

除了哲学史

还有古典音乐史

也可一并订购

来源:泛泛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