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上海车展前后,合资品牌多款车型的价格比自主品牌同级还低,而且自主品牌以往的优势项目,比如智能辅助驾驶等功能,这些合资品牌车型也都在配备。
2025上海车展前后,合资品牌多款车型的价格比自主品牌同级还低,而且自主品牌以往的优势项目,比如智能辅助驾驶等功能,这些合资品牌车型也都在配备。
假若我们站在自主品牌新能源的角度,看到合资品牌这么稳准狠的开始拼价格,拼智能辅助驾驶,3-5年后,自主品牌新能源还有什么领先优势?
本文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指正和补充。
01
现象:合资直击自主优势
合资品牌在车展前后的动作确实有点大了——
广汽丰田铂智3X,430km纯电续航10.98万起售,搭载Momenta 5.0辅助驾驶系统版本14.98万起。
别克GL8陆尚,1.5T插混 142km纯电续航24.99万起售。
一汽丰田bZ5,550km纯电续航预售13万级,搭载Momenta5.0城区辅助驾驶系统预售16万级。
东风日产N7,550km纯电续航11.99万起售,搭载Momenta辅助驾驶系统版本13.99万元起。
现在已知的,还有广汽丰田铂智bZ7,奥迪E5 Sportback,上汽大众ID.ERA概念车,大众安徽ID.EVO概念车等等,都会采用国内的供应链打造,从而降低售价,提高产品力。
真是合资品牌发起狠来,比亚迪和零跑这种价格杀手都要抖一抖。
目前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市场的优势:价格、配置、辅助驾驶三块,合资品牌已经在价格和辅助驾驶方面做到了比肩自主品牌。配置方面就算略有缺失,合资品牌也意图通过品牌溢价来弥补。
自主品牌新能源在这样的贴身肉搏中,胜算几何?
02
源头:开放的自主新能源技术
3-5年前,当比亚迪宣布丰田要用自己的技术的时候,当上汽宣布和奥迪共同研发电动车的时候,当小鹏宣布与大众合作的时候,不仅仅是这些自主品牌透露着几分骄傲,我们这些普通围观群众,似乎也有点自豪。
看,合资品牌也要用我们的技术了。
转眼当这些品牌以前所未有的价格将最终产品呈现出来时,大家都有点被震撼到,合资品牌这一波好像有点东西啊。
三电部分,技术都是跟自主品牌合作的。续航貌似普通了点,但是自主品牌一两年前好像也是这么多。辅助驾驶部分,Momenta、大疆、华为、地平线,合资品牌不是有没有选择的问题,是愿意和哪家深度合作的问题。
配置方面,前文说了,部分合资车型依然有抠门的惯性,还无法做到自主那种“全系满配差距只在续航”的勇气。另外,像丰田bZ5这类转向灯在方向盘上的反常识设计,也还部分存在。但合资的品牌溢价,目前看,应该可以对冲这种短板。
在当下的国内市场,自主品牌所具有的技术,好像合资品牌都能买到。合资品牌的品牌力,自主品牌貌似又无法短时间追上。
难道,自主品牌发展起来的新能源技术,就这样给合资品牌做了嫁衣?
难道,自主品牌要把自己的技术封锁起来,从源头上抑制合资品牌的发展?
3-5年后,自主品牌新能源用什么去保持领先?
03
内在逻辑:品牌、技术和市场
在说自主品牌新能源怎么发展之前,我们从围观群众的角度和认知,粗浅谈一下发展的内在逻辑。
首先是品牌力。
品牌力前文提到两处,我认为是合资低价竞争中很具有竞争力的一点。品牌力用我们的老话说,就是百年老店。实质上是信誉、商誉,品牌实力的体现。信誉、商誉大家都能理解,就是品牌多年来积累的口碑,受到的消费者的信任。而且一个品牌能几十年的活下来,成较大规模,肯定是有自己实力的。
品牌力在新能源车时不时出现自燃、辅助驾驶意外、底盘生锈、操作不佳等问题的当下,显得更有含金量一些。甚至,丰田的保守,从安全角度看,也是一种亮点了。
其次,是够用的技术和发展的技术。
够用的技术方面,三电的门槛不高,但在现有技术背景下,发展瓶颈明显。我们可以看到,最近的几款合资品牌新能源车的续航,特别是纯电车型的技术能力,基本是自主品牌两、三年前就具备的,甚至从研发周期分析,可以说合资品牌用的就是自主品牌两三年前的技术。
但是,一方面,两、三年前的纯电技术已经够用了,400-500km左右的续航,应对大部分的城市用户已经足够。另一方面,自主品牌往700-800km的续航发展,也明显遇到瓶颈,且成本控制上显得越发没必要。
以现有的产品作为分析,同样的低价,差不多的技术,在竞争中,合资新能源能不能携品牌力胜过自主新能源?我觉得是能的。
简单说,东风日产N7和东风eπ007、长安启源A07你怎么选?别克GL8陆尚和比亚迪夏你怎么选?甚至铂智3X和原车型埃安V你怎么选?
发展的技术方面,宁德时代刚刚高调宣布大规模量产钠离子电池(不过这个合资品牌也能用),比亚迪刚刚开启千伏闪充和三万转电机的时代。
同时,福特、丰田等品牌的固态电池都在推进中。最新的消息,4月中旬,有媒体去丰田研发参观后发视频说,丰田将在2027年推出更适配电动化车型的超级发动机,以及固态电池。虽然固态电池这事存疑,此前消息显示的进度,丰田还在解决量产问题。
所以,关键性的技术解决后,将会进入另一个维度的竞争。
最后,市场规模等于生存力。
市场规模越大,研发成本将被降得越低,企业收入总体会更多,从而再投入研发的实力将会更强,产品竞争力就会持续提高,再推动该品牌市场的增大。在这种发展的逻辑之下,市场规模就等于生存力。纵观欧洲、北美的汽车发展历史,基本也是这个商业逻辑。
2024年,全球车企销量排行榜上,比亚迪427万辆的销量排名第5,但依然不足第1丰田1016万辆的一半,在国内表现平平无奇的现代起亚全球销量723万辆,稳稳位列第3。
从排行榜看,全球化是汽车品牌扩大规模的必要方式,国内超过3000万辆的市场规模,不可能被少数几个品牌完全占有。
但自主品牌新能源要面对的问题是,全球只有这么一个中国,只有这么一个举全国之力发展新能源车基建的中国。在其他国家,电价和油价几乎相同时,充电网络不足以支撑新能源车充电时,智能化应用生态完全不同时,欧盟先加关税好像又要改为限制最低售价时,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全球化的竞争力在哪?
在国内市场的环境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弯道超车的优势是很明显了,但在全球化的路程上,似乎没有良好的发展土壤?
04
发展思路探讨:领先的技术更领先,全球建立产业链
再重复一句,本文抛砖引玉,欢迎一起探讨。
3-5年后,自主品牌新能源保持领先的核心,我总结了两句话:领先的技术更领先,全球建立产业链。
在国内市场,必然会淘汰一批新能源车企,只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品牌,让领先的技术更领先,才能发展得更好。
我这个观点,是在丰田铂智3X、bZ5等采用比亚迪技术的车型发布后,更加清晰且坚定的。现在看,比亚迪必然是对丰田等品牌的战略布局,有充分的认识后,携技术先发优势,再推进成本降低,在指导价不变的前提下,大规模的驾驶辅助上车。千伏闪充更是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打造技术护城河。
接下来,像比亚迪这种品牌,在现有的技术路线下,势必会有一种赢家通吃的发展,让领先的技术更领先是一件相对容易做的事。如前文所说,够大的市场规模,充足的研发费用,更好的技术量产,这种逻辑闭环下,势必形成领先优势。接下来比亚迪在电机、电池方面再有重大突破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比亚迪而言,技术的前瞻性,甚至花费预算去做一些预研,是长久保持领先的另外一个关键点。在新能源技术领域,作为一家电池、电芯都有核心技术的厂商,技术的预研,可能更要深入到化学、物理、材料等科学层次。这些层面上,技术人才、实验室资源,又更加关键。建议比亚迪学习欧美国家的大型实验室模式,形成健康的产学研流程。
这里大胆建议一波,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有没可能在电池涉及到的科学领域,合资成立一个实验室?
吉利集团等大规模集团,我觉得可以有三条路线——
1,集中全集团资源,研发供全集团使用的电芯、电池等三电技术,尽力跻身第一梯队。
2,与其他车企联合开发核心技术,就如同曾经的欧美品牌联合开发发动机等技术一样。
3,与宁德时代等头部供应商签订优先使用协议,甚至联合开发某项技术,以达到与合资品牌形成代差的效果。
长城汽车等具有某项特色化技术优势的品牌,核心还是在降低成本,扩大利润,促进研发,我觉得可以——
1,打造新能源领域的路虎形象,在有领先优势的细分市场,保持领先、扩大优势。
2,与宁德时代等电池厂商深度绑定,将电池这块交给对方,和对方交叉持股。即保证了电池的可靠来源,又减轻自身压力。
3,考虑将新能源的四驱技术单独成立公司,发展成拖森这样的特色优势技术,形成采埃孚这样的技术公司。
接下来说说全球建立产业链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全球化的关键,全球化又是规模化的关键。前文已经说了,规模化是一个品牌发展的重要方面。传统的汽车品牌,会当地化的建设一些关键产业链,比如丰田纺织、现代摩比斯。我们自主品牌也形成了类似上汽华域,长安青山这样的供应链企业,但我们的供应链企业,还没有做到全球大规模布局的程度。
自主品牌车型低价格、迭代快的优势,是建立在国内的全产业链和零配件低成本的基础上。而这两项,又建立在丰富且低廉的人工的基础上。
现在的国际形势大家应该多少有些了解,各国对本土化生产尤为看重。整车出口,或者CKD的形式都将面临排挤或者高额关税,让自主品牌车型失去竞争力。
当下在全球建立产业链,我觉得可以捋捋一些思路:
1,产业链的核心还是技术,特别是技术配套的技术。比如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以及发动机的技术指标、制造设备和生产流程。掌握了这些,才有全球建立产业链的先决条件。所以,不是当下的每个自主品牌都具备全球建立产业链的技术基础。
2,日系企业、韩国企业、欧洲车企,已经建立了一套燃油车的全球产业链布局方式,如果就把现有的插混、增程、纯电车型,当做节能车,在全球布局产业链,是否可以参考燃油车的思路。
3,在敲开市场大门时,合资模式,是否能推广到其他国家?或者仅在产业链上,与当地现有的零配件企业合资,先培养起产业链源头生态。
4,机器人的发展,是否能降低海外工人的技术门槛、劳动强度、生产标准化?在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的同时,让当地人的就业变得更容易,且更高标准。
这个问题单说一下。其实国内也将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届时低廉的人工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更好的工作环境,更轻松的高标准产出,也是国内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以人工把关/指挥机器人生产——人工出脑力,识别复杂问题,机器人实际操作,解决重复动作——可能是产业机器人发展的一个思路。
5,解决产业链的当地利益共享问题需要新的思路。看历史上,日本汽车,按《日经中文网》的总结,在美国也大致经历了3次危机。从被砸车到100%关税,再到大量召回都遇到过。除了就业问题外,怎么能融入当地经济发展?
05
驾仕总结
若干年后,再来回顾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2025上海车展或许将成为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因为合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势发力,可以让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发展上,产生危机感。经过多年的补贴,是该让自主品牌们去市场中按规律发展了。
淘汰一批,成长一批,中国的汽车工业,才能良性发展。
来源:驾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