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大荒种业创新联合体、湖北省粮油作物种子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江西省现代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甘肃省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创新联合体......近年来,各地“创新联合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种业“抱团式”发展趋势渐成。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种业创新联合体,打破了前沿技术领域“孤军奋战”的桎梏,打通了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力量融入企业创新链的堵点。
北大荒种业创新联合体、湖北省粮油作物种子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江西省现代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甘肃省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创新联合体......近年来,各地“创新联合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种业“抱团式”发展趋势渐成。
联合体优势突出,发展迅猛,但挑战也不容忽视。未来,如何让联合体走得更远更稳?如何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可持续创新?一起来看看!
01 北大荒种业创新联合体成立
34家单位组团式推进种业创新发展
日前,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创建了北大荒种业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强化国有大型农业企业的使命担当。
联合体由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聚集北大荒薯业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北大荒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北大荒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包括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基地、保障支撑类34家单位,组团式推进种业创新发展。
联合体的成立,旨在汇聚北大荒内部科研院所、领军企业、基地以及服务保障等各方资源力量,通过协同创新,攻克种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推动种业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为北大荒种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国家和龙江种业振兴贡献北大荒力量。
北大荒种业创新联合体成立(北大荒融媒体供图)
“北大荒种业创新联合体的成立,是种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在致辞时表示:“将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种业创新与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坚实根基”。
回顾北大荒集团在种业领域的发展,种子培育工作始终是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自国家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以来,北大荒集团以垦丰种业为主体,构建农科教、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模式,持续开展种源技术攻关。2022年,垦丰种业成为国内唯一同时入选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作物阵型的企业。近5年,垦丰种业共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12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00个,形成年参试品种300-400个、年均审定20个品种左右的育种研发能力,为黑龙江农业发展贡献卓著。
未来,北大荒种业创新联合体将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发挥资源优势,强化协同创新,培育出更多农作物新品种和畜禽良种,提升北大荒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种业品牌,为集团乃至全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以联合体为载体和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携手共进,砥砺前行,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标杆,为北大荒“三大一航母”建设,为实现农业强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02 各省“联合体”不断涌现
种业“抱团式”发展趋势渐成
近年来,种业“抱团式”发展趋势渐成,各地纷纷成立“种业创新联合体”,聚焦种业科技、种质资源、生物育种、玉米新品种培育等赛道发力。
湖北省粮油作物种子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成立于2024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受聘担任联合体首席科学家,由湖北省种子集团牵头,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4家核心科研单位,以及湖北农发种业、武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艾迪晶生物、湖北国宝桥米等11家生物技术、种业和粮油加工企业共同组建,助力湖北种业高质量发展。
联合体自2022年7月筹建至今,已经实施了一批科企合作项目,如与刘耀光院士团队、华中农业大学开展的“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水稻骨干种质性状改良”、“玉米重要种质抗南方锈病种质改良”等6个项目合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江西省现代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成立于2022年9月,由江西农业大学牵头,联合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早稻研究中心等27家单位共同组建,包括12家科研院校,15家种业企业,基本涵盖了江西省作物种业领域的优势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
成立以来,联合体瞄准现代作物种业发展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性新品种选育等创新层面,聚焦水稻、油菜、薯芋、蔬菜(辣椒、豇豆)等作物的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种业基础研究和育种技术创新、优良新品种培育、良种高效繁育与加工等环节,承担国家和江西作物种业重大科研任务,携手开展作物种业联合攻关,提升作物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联合体已开展了500余份新材料的直播抗倒伏鉴定,挖掘抗倒伏性状基因1个;初步育成赣晨香2号、胜香优540、胜香优560等适宜机插的优质香型早、晚稻新品种;开展了机插秧不同育秧基质、不同株距、不同施肥方案的比较试验和“双季连作、一品种双种”等机插百亩示范;开发了低镉水稻品种低成本高通量快速定向选育技术,利用该技术选育出低镉品系“赣低镉1号”、“中广早1号”的等品种(系)。
甘肃省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成立于2021年,敦煌种业集团牵头,集聚甘肃省内外19家骨干企业和优势科研单位,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担任首席专家,瞄准新型核不育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自2021年12月示范项目立项批复以来,联合体全面开展了玉米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应用、玉米新品种培育等全产业链联合攻关。
联合体先后建立了智能化设计育种体系、单倍体工程化育种平台,构建起从种质资源创制、玉米新品种培育、新型核不育制种技术和玉米制种配套技术研发到绿色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联合体累计在西北、东北、华北、西南等国家玉米主产区推广新品种1000多万亩,实现新增产值5.8亿元以上。其中,“敦玉810”成为西南区域第一大品种,示范推广面积388万亩;“敦玉49”进入北大荒集团集中采购体系;“五谷737”等抗旱耐密品种在西北区域示范推广140万亩……自有知识产权品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金昌市现代玉米种子产业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成立于2024年10月,由金昌市农丰种业有限公司牵头,聚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甘肃天亿兴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5家省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创新型企业等科研力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升级的新型创新合作组织和利益共同体。
联合体组建后,以重大科技技术创新项目为牵引,聚焦玉米种子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涵盖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保护利用、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新品种选育、种子繁育配套技术研究、重大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等内容。在管理和组织模式上,联合体将大力促进全市玉米种子全产业链中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从企业分散经营、单打独斗,向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战略转移。
北京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成立于2021年,由首农食品集团牵头组建,由平谷区政府、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及种业龙头企业组成,旨在服务国家、北京市种业战略,汇聚行业领先科技和产业力量,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开展生物育种联合攻关,提高种业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打造全球领先的国家级生物种业创新中心,成为农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
据了解,创新联合体将重点承载四项职能:一是构建高标准畜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及畜禽育种数据分析平台;二是组建全球一流的以畜禽种业为优势,兼顾作物和微生物种业的创新团队;三是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生物种业重大科研任务,开展生物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新品种(配套系)创新和提升等创新活动;四是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成果利益分享等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各方创新活力,形成对全行业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模式。
2022年,首农食品集团积出资注册资金1亿元在平谷区成立创新联合体的承载实体,用于设立探索课题,实施“揭榜挂帅”等课题委托模式,集中力量攻克一批生物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生物种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目前,创新联合体已征集“揭榜挂帅”项目52个,内容涉及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种质资源保护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宁夏蔬菜种业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成立于2023年,由宁夏泰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东玄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区内外高校院所和企业共同组建。
联合体将以蔬菜新品种培育、新技术开发应用、种子生产产业化、种子全产业链研究为重点,开展优质瓜菜新品种的选育、种子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研究,推动瓜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商品化及产业化,为蔬菜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成熟配套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蔬菜质量、产量和效益,满足社会对绿色蔬菜的需要。
向日葵种业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成立于2022年7月,由隆平高科旗下三瑞农科牵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三胖蛋公司五家单位联合成立。据悉,各位单将合作开展向日葵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技术攻关,不断将高产、优质、抗病的优良新品种推向市场,让更多的农民享受种业科技创新带来的红利。
陕西省作物育种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成立于2022年4月,由陕西省种业集团作为牵头单位,18家农业科研院所、种业企业联合成立。联合体依托成员单位科技资源,发挥杨凌示范区在种业方面的科研、政策、区位优势,紧密围绕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蔬菜、杂粮等六大作物学科发展前沿和产业需求,以提升陕西省种业核心竞争力和促进种业协同创新为导向。
山东农业育种科企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成立于2023年7月,由青岛鲁聚丰种业有限公司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联合成立,推动种业资源、人才、资本的有效配置,助力育种科技成果转化与种业企业的合作共赢。
03 优势明显 发展迅猛
“联合体”如何走得更远更稳?
联合体是汇聚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的载体,加速“实验室到田间”的转化。
业内人士认为,过去,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企业的市场需求又得不到技术支撑,联合体正是要打通这个堵点。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联合体的优势十分突出。一方面,这是资源的有效整合,突破“卡脖子”技术。联合体汇聚了科研机构的技术储备、企业的市场渠道,大幅提升创新效率。另一方面,联合体内分工优化,各司其职,能加速产业化进程。此外,还能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面对国际巨头的市场挤压,联合体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尽管联合体发展迅猛,但挑战也不容忽视。一是可能出现“联而不合”的情况,部分联合体存在“挂牌式合作”,科研机构与企业目标不一致。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有的联合体只是为了争取政策补贴,缺乏实质性创新。”行业人士透露。三是联合体可能面临长期投入不足的风险,育种周期长、风险高,部分企业因短期盈利压力退出联合体。
“联合体不是简单的‘拉郎配’,而是要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可持续创新。”某业内人士说。
如何让联合体走得更远?不少业内人士建议,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分成;要形成差异化布局,避免扎堆主粮作物,发展区域性特色品种;要强化政策精准性,建立动态考核机制,淘汰“僵尸联合体”;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等渠道引入多样化种质资源。
在种业振兴的浪潮之下,期待创新联合体真正扛起大旗。
来源丨综合
编辑丨农财君
哦~
来源:南方农村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