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影帝王宝强到国际章,从第五代名导陈凯歌到新锐导演乌尔善,能把这些大腕凑成一桌的,全中国找不出几个。
4月27日华表奖结束后,黄渤作为东道主,组了个震动娱乐圈的饭局。
聚餐本不稀奇,稀奇的是这场饭局的"含金量"....
从影帝王宝强到国际章,从第五代名导陈凯歌到新锐导演乌尔善,能把这些大腕凑成一桌的,全中国找不出几个。
不过这场看似寻常的聚会,却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了无数争议,网友最犀利的一条评论当属:黄渤要是想后半生走的顺利,可得离桌上那几个“烂”导演远点...
尤其是陈凯歌、管虎、乌尔善等人,这些人说白了,就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主。
而这几位爷近年的操作,堪称影视圈的“翻车教科书”...
先说乌尔善,他的“封神路”,真是走歪了...
而他最招议论的,当属乌尔善的《封神》系列,当初立项时吹得天花乱坠,号称要打造中国版《指环王》。
结果第一部上映,观众看着满屏五毛特效直摇头:姜子牙的鱼竿像不锈钢打造的,雷震子绿油油的造型活脱脱外星生物。
到第二部,口碑直接从登顶到雪崩,豆瓣评分直接跌破7分,被网友戏称"封神榜成了封神经"。
这届观众真的不好糊弄了——你要改编《封神演义》,起码得知道原著里"天命无常,惟德是辅"的核心;要拍郑和下西洋,总得先搞明白宝船到底有几层甲板。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一部电影,本身就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是“要命”的是乌尔善的历史观。
去年直播时,乌尔善一句"汉族是元朝后才有的",直接把观众整懵了。
历史博主连夜出视频科普:从春秋战国的华夷之辩,到汉武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族的文化认同早扎了根。
这事儿闹得,连王思聪三年前的"烂片预警"都被翻出来封神,连带着网友们自嘲:当初骂校长有多狠,现在脸就有多疼...
但是比起乌尔善,陈凯歌的境遇如今更让人唏嘘...
当年《霸王别姬》封神时,张艺谋还在拍《红高粱》,可看看现在,老谋子从《悬崖之上》到《满江红》,商业艺术两开花,陈导却像是被“下了降头”。
《妖猫传》里大唐盛世拍得像奇幻游乐园,《志愿军》里硬塞的小鲜肉谈恋爱戏码,看得老观众直拍大腿:陈凯歌这水平,是真不行了?
更败好感的,是他家公子陈飞宇的“资源咖”做派。
从《将夜》到《皓衣行》,演技没见长进,番位倒是越抢越靠前。
根据某知名平台的数据统计,他近十年作品豆瓣平均分只有5.8,近五年陈导作品里,亲儿子参演率高达80%,这不就是妥妥的"父业子承,一脉相承"。
反观张艺谋,闺女张末从场记干起,如今能独立执导《狙击手》,这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不过话说回来,能把这么多“刺头”聚在一桌,黄渤的“人情世故”这方面,处理的确实不简单....
这位青岛小哥在圈里也是出了名的“会来事儿”:跟流量明星玩得转,跟老戏骨聊得来,连最难搞的文艺片导演都能和他勾肩搭背。
如今再看黄渤这场饭局,其实最聪明的当属王宝强。
从《士兵突击》到《八角笼中》,人家闷声拍戏,不掺和圈子是非,这让人想起陈道明当年的金句:演员别把自己当回事,要把戏当回事。
现在的观众,早过了看明星脸就买账的年代。
张颂文凭《狂飙》翻红,靠的是菜市场观察笔记;于和伟演曹操出圈,凭的是翻烂了《三国志》。
反倒是那些急着站队的,容易翻车...
某流量小生前脚刚签约大导新片,后脚该导演就被扒出抄袭丑闻,连带他的新剧也黄了。
这年头,与其攀附圈子,不如打磨演技。
就像黄渤自己说的:"能留在观众心里的,永远是角色,不是饭局。
如今再看黄渤这些年接的戏,细看下来,里面都藏着精明的生存法则。
《疯狂的石头》站稳脚跟后,他偏要去演《斗牛》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文艺片;等拿了影帝,又回头拍《泰囧》赚个盆满钵满。
最绝的是《一出好戏》,自己当监制把控全局,既赚票房又攒口碑。
有不知名的网友爆料过,陈凯歌曾三顾茅庐请他演新片男主,他不愿意,单位了不驳大导演的面子,还是客串了个配角了事。
其实说白了,这场饭局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影视圈的众生相...
老派导演还在迷信大制作,新生代观众早不吃这套。
《封神》的教训就摆在眼前:费老鼻子劲搭的鹿台,不如短视频里二创的纣王妲己CP火。
陈凯歌们执着于恢宏史诗,年轻人却在弹幕里刷“尴尬得脚趾抠地”。
反观黄渤、以及王宝强这类中生代,反而摸透了市场脾气。
他们像海鲜市场老师傅,知道什么时候该下猛料,什么时候要原汁原味。
接《亲爱的》能哭倒一片观众,演《外太空的莫扎特》也不怕被骂“恰烂钱”。
这种在商业与艺术间闪转腾挪的本事,可比饭桌上的推杯换盏难学多了。
结语如今的影视圈,有人守着过期的船票想登新时代的船,有人在浪潮里练就了踏浪的本事。
至于黄渤,他早把娱乐圈的生存法则嚼碎了咽进肚子,就像青岛人吃蛤蜊,得会挑肉,更得会吐沙。
毕竟在这名利场,能同时让资本满意、观众买账、同行不眼红的,才是真本事。
来源:寒士之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