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番茄作为全球广泛种植的重要蔬菜作物,在农业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中占据着关键地位。然而,番茄生长过程中易遭受多种病害侵袭,其中病毒病是极具威胁的一类病害,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与品质,给种植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准确识别番茄病毒病的类型,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保
番茄作为全球广泛种植的重要蔬菜作物,在农业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中占据着关键地位。然而,番茄生长过程中易遭受多种病害侵袭,其中病毒病是极具威胁的一类病害,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与品质,给种植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准确识别番茄病毒病的类型,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保障番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番茄病毒病的主要类型及识别特征
烟草花叶病毒(TMV)
- 症状表现:感染初期,番茄叶片上出现明脉现象,即叶脉颜色变浅、透明度增加,如同被水浸泡。随着病情发展,叶片逐渐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叶片皱缩、扭曲,严重时叶片变小、畸形,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呈丛生状。果实发病时,表面出现花斑,品质下降,失去商品价值。
- 识别要点:明脉是其早期典型症状,黄绿斑驳较为规则,病叶质地变脆,与健康叶片对比,颜色差异明显。且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发病较重。
黄瓜花叶病毒(CMV)
- 症状表现:多在植株顶部新叶发病,叶片出现深绿和浅绿相间的斑驳,叶片变小、变窄,呈蕨叶状,边缘卷曲。植株矮化,分枝增多,开花结果减少,果实小且僵硬,表面有瘤状突起。
- 识别要点:蕨叶状叶片是显著特征,新叶症状尤为明显。病毒可通过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传播,田间有蚜虫活动且植株出现上述症状时,应重点考虑黄瓜花叶病毒。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
- 症状表现:植株生长受阻,矮化明显。顶部叶片黄化、变小,叶片边缘上卷,严重时全株叶片黄化卷曲。下部老叶逐渐枯黄脱落,开花结果期延迟,坐果率低,果实发育不良,多为小果、僵果。
- 识别要点:以叶片黄化曲叶和植株矮化为主要识别依据。该病毒由烟粉虱传播,在烟粉虱高发地区,番茄出现此类症状需警惕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马铃薯Y病毒(PVY)
- 症状表现:叶片上出现斑驳、花叶,叶脉坏死,形成褐色坏死条斑。茎部也会出现坏死条斑,严重时植株萎蔫、枯死。果实发病时,表面产生褐色坏死斑点,果肉组织坏死,影响果实品质和食用价值。
- 识别要点:叶片和茎部的坏死条斑是关键识别特征,坏死条斑颜色较深,与健康组织界限清晰。在种植过马铃薯或周边有马铃薯种植的区域,番茄易受马铃薯Y病毒感染。
番茄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农业防控
-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经过审定、对当地常见病毒病具有良好抗性的番茄品种,是防控病毒病的基础。如“中杂 101”对烟草花叶病毒有较好抗性,“浙粉 702”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有一定耐受性。在品种选择时,要结合当地的种植环境、气候条件和主要病毒病类型进行综合考虑。
- 种子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可有效杀灭种子表面携带的病毒。将种子用清水浸泡3 - 4小时,然后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泡20 - 3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催芽播种。也可用55℃温水浸种15 - 20分钟,不断搅拌,然后冷却继续浸种,可钝化种子表面的病毒。
- 合理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如烟草、辣椒、马铃薯等)连作或套种,实行与非茄科作物(如豆类、瓜类、玉米等)2 - 3年的轮作制度,减少病毒在土壤和寄主植物间的传播积累。例如,番茄与玉米轮作,玉米可作为屏障,减少蚜虫、烟粉虱等传毒媒介对番茄的侵害。
- 田园清洁:及时清除田间病株、病叶、残株和杂草,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毒的滋生和传播源。在农事操作过程中,如整枝、打杈、摘叶等,要注意先处理健康植株,后处理病株,避免人为传播病毒。操作工具如剪刀、铲子等,使用前后要用肥皂水或消毒剂清洗,防止交叉感染。
物理防控
- 防虫网覆盖:在温室或大棚通风口、门口等位置设置40 - 60目防虫网,可有效阻止蚜虫、烟粉虱等传毒害虫进入,减少病毒传播几率。防虫网要定期检查,如有破损及时修补,确保其防护效果。
- 遮阳网使用:在高温季节,覆盖遮阳网可降低棚内温度和光照强度,创造不利于病毒病发生的环境条件。同时,遮阳网还能减少蚜虫、烟粉虱等害虫的活动,间接防控病毒病。根据当地气候和番茄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遮阳率,一般以50% - 70%为宜。
- 诱虫板诱捕:在田间悬挂黄色诱虫板(针对蚜虫)和蓝色诱虫板(针对蓟马等害虫),每亩悬挂20 - 30块,悬挂高度略高于植株顶部。诱虫板可利用害虫的趋色性,将其诱捕杀死,降低害虫密度,减少病毒传播。定期检查诱虫板,当诱虫板上害虫数量较多时,及时更换。
生物防控
- 利用天敌昆虫:释放捕食性天敌昆虫,如捕食螨、草蛉、七星瓢虫等,可捕食蚜虫、烟粉虱等传毒害虫,降低害虫种群数量。例如,在番茄田释放智利小植绥螨防治烟粉虱,按照一定的益害比进行释放,可有效控制烟粉虱的危害,从而减少病毒病传播。
- 生物药剂防治:选用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生物药剂,如氨基寡糖素、香菇多糖、几丁聚糖等,在番茄发病初期喷雾防治。这些生物药剂可诱导番茄植株产生抗病性,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一般每隔7 - 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 - 3次。同时,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微生物菌剂也可通过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增强植株免疫力,对病毒病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
化学防控
- 传毒害虫防治:在蚜虫、烟粉虱等传毒害虫发生初期,及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 - 2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 - 5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用20%啶虫脒可溶粉剂3000 - 4000倍液、10%溴虫氟苯双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500 - 2000倍液防治烟粉虱。注意交替用药,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喷药时要确保叶片正反两面及植株各个部位均匀着药。
- 病毒抑制剂使用:在番茄病毒病发病初期,可选用病毒抑制剂进行喷雾防治。如2%宁南霉素水剂200 - 250倍液、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等,每隔7 - 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 - 3次,可缓解病毒病症状,抑制病毒发展。
番茄病毒病类型多样,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识别特征。通过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多种防控措施的综合运用,可有效降低番茄病毒病的发生几率,减轻病害危害程度,保障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种植户应加强田间管理,密切关注植株生长状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控,以实现番茄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应持续探索和应用新的防控技术和方法,提高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控水平 。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