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中国人而言,“封建势力”、“封建社会”、“封建迷信”、“封建思想”、“你这个人太封建”、“1840年以后,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等说辞早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人眼中,“封建”就是封闭的、就是落后的、就是陈旧的,而且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不
对于中国人而言,“封建势力”、“封建社会”、“封建迷信”、“封建思想”、“你这个人太封建”、“1840年以后,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等说辞早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人眼中,“封建”就是封闭的、就是落后的、就是陈旧的,而且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
“封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分封制"下的西周
“封建”一词最早出自于《诗•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毛诗故训传》说:“封,大也。”郑玄的《毛诗笺》:“则命之于小国,以为天子,大立其福。谓命汤使由七十里王天下也。”此处的“封建”意思是“大立”。
西周时期,周天子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将领土大规模封给诸侯,并通过他们对那些地区实行间接的统治。据秦朝吕不韦等编写的《吕氏春秋通诠•慎势》载:“封建,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自区域内建立邦国,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祖,至周制度始备。”
显然,此时“封建”的意思已是“封邦建国”,被封的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要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而他们则具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荀子•儒效》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说周朝最伟大的周公时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53个是周王室的同姓(姬姓)诸侯。到了春秋时期,可考的诸侯国已经有140多个。
而在诸侯国内部,诸侯还可以继续将自己的领土封给自己的后裔和功臣,他们可以再进行“封建”。《左传•桓公二年》中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大意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是为“建国”;诸侯或国君再把土地和人民封给卿大夫,是为“立家”;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是为“贰宗”;士以其子弟为属下;庶人不再分等级,以亲疏为等级区别。如此层层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形的“封建制度”。欧洲中世纪也曾实行过类似的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还需要知道的是,周朝时期,天子之位由嫡长子继承,是天下的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相对于天子而言是小宗,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也是如此。
周朝推行的“封建制度”有效控制了领土,有效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也得以快速拓展疆土,文明亦传播到了以往的蛮夷之地。而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宗法制,则构建了“家天下”的概念,即“天下都是一家人”。
周朝之后,从秦朝开始,直到清朝,实行的都是中央集权制,而不是封建制,历朝历代对此都非常明确。比如晚清时期的翻译家严复在《论中国教化之退》中说:“秦并天下,更古制,更井田而为阡陌,废封建而置郡县,黜儒术而任名法。”这里的“封建”还是延续各个朝代的含义。
而且,“封建制”主张地方分权,而“中央集权制”反对地方分权。换言之,秦朝起,封建制度就已经不存在了,而变成了“中央集权制”,因此说中国古代社会都是“封建社会”明显存在争议,应该是说:“从秦朝起,中国古代社会是中央集权社会。”
事实上,至今台湾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也都一直明确封建制度的确切含义,那就是“封邦建国”。
来源:粤小明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