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陈仁洪回忆2:来到独立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3 12:44 2

摘要:铅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在闽北根据地和赣东北根据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这两块根据地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对蒋介石统治的心脏地区——江浙的更大威胁。

铅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在闽北根据地和赣东北根据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这两块根据地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对蒋介石统治的心脏地区——江浙的更大威胁。

铅山是闽北苏区的北部前哨,铅山苏区和红军游击队的发展和壮大,使敌人在铅山境内剩下的几个据点河口、永平、石塘、扬村,陷入了工农革命的红色包围之中,昔日敌人通行无阻的信江和浙赣铁路线,也经常处于我控制之下,这不能不引起敌人的恐惧。

因此,敌人在对赣东北苏区进行第三次大规模“围剿”的同时,调集大批兵力对铅山和闽北苏区进行疯狂“围剿”。

一九三一年八月,敌人增重兵于信江两岸矛头直指铅南根据地。

他们以第五师汤恩伯旅为主力,配以地方反动武装,分两路扑向苏区,一路是马励武团,自上饶沿上铅边境,进击石塘;

一路是吴琪三团,自河口经扬村,进攻紫溪。

铅山县委和县苏政府,根据闽北分区委的统一要求,紧急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武装保卫土地革命成果,巩固苏维埃政权,粉碎敌人进攻。

这年九月我(当时任乡团支部书记)和一大批青年团员一起,集体报名入伍。

苏区到处呈现一片送郎送子参军的热闹景象。

红军队伍发展很快,赣东北的中央红十军、闽北的独立团、各县的独立营、各区的游击队队伍迅速扩大,各乡还把七至十五岁的儿童编为儿童团,十六至二十四岁的青少年编为少年先锋队;二十五岁至四十五岁的青壮年编为赤卫队。

由他们担负镇反、打土豪、守口放哨、保卫红色政权的任务,并为红军抬伤员,送给养,配合红军游击队作战。

赤卫队还建立一支专门执行地雷战任务的“丝炮队”。

在革命根据地形成了由中央红军、地方红军、县独立营、区(乡)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等组成的武装力量体系,建起了一座全民皆兵的铜墙铁壁。

我入伍后被编入县新兵团,经过几个月的教育训练,新兵团的同志开始被输送到主力红军部队。

就在这时,铅山团县委派人找我谈话,决定将我留下做地方工作。

我好容易盼到参加红军,又听说要留下,思想不通,闹了几天别扭。

最后还是服从组织决定,留了下来。

县委把我派到王泊坂区任团区委委员。

一九三一年十月,铅山县委在石垄召开了全县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

会议由县委书记洪坤元主持,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同志到会指导。

会议提出的中心任务是,猛烈地扩大红军,动员新区群众深入土地革命。

会议改选了县苏维埃的领导人, 刘忠洪当选为县苏维埃主席。

随着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铅山县的红军游击队进一步壮大,苏区也随之扩大:

北邻铅山县城永平,西逼陈坊、 皇碧,东与上饶毛楼雨溪苏区、南与崇安苏区连成一片,面积达一千二百九十多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除河口、铅山县城周围十数里和陈坊外,到处都有红军游击队活动。

逐渐壮大的铅山独立营经常袭击铅山县城,搞得敌人坐卧不安, 一次一次地加高城墙。

为了适应苏区迅速扩大的形势,便于指挥全县的革命活动,县委、县苏维埃领导机关由郭家迁往紫溪。

一九三二年二月,我任王泊坂区团委书记。

区团委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区游击队巩固和扩大苏区,当时,区游击队只有六十几个人,二十多条枪,我经常带领这支队伍到白区活动,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并配合县独立营作战。

一九三二年三月铅山县第四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紫溪召开。

这时,苏区形成了空前巩固的局面,地方反动武装如吴仰山靖卫团和各地的地主武装都不敢轻举妄动,国民党军队也只能死守河口、县城、陈坊等据点。

闽北苏区群众称一九三二年是太平年。

这次会议在黄道同志和县委书记洪坤元同志指导下进行,大会选举了陈风山为县苏维埃主席。

一九三二年六月,蒋介石纠集六十多万人马,开始向我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

敌人以五个师的兵力,东从浙江江山、玉山,南由贵溪波阳,向赣东北苏区猛扑。

信江沿岸的唐淮源、王锦文两个师在蒋鼎文、周浑元两个师的配合下,陈兵河口、永平、石塘、陈坊,对铅山苏区进行围攻。

当时,闽北只有福建军阀刘和鼎的五十六师,兵力比较薄弱。

赣东北省委决定红十军第二次入闽,主力转到外线作战,把围攻赣东北之敌调离苏区,在运动中给以歼灭性打击。

一九三二年九月,红十军三个主力团,一个机炮营,一个特务营在方志敏、周建屏、聂洪钧同志的率领下,由新滩渡过信江,经扬村到达紫溪,与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以及李金泉、薛子正等同志会合。

方志敏同志在紫溪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了红十军的作战计划:

第一步,以主力攻取赤石,以一部分力量配合闽北独立团攻取星村,第二步,佯攻崇安县城,围点打援,联合闽北独立团进攻浦城,彻底捣毁敌人在闽、浙、赣边的军事指挥中心,进一步开辟浦城苏区,并解决一批军需给养,第三步,回师铅山以进一步打通闽北与赣东北两块苏区的联系。

九月十三日黄昏,红十军离开紫溪,翻过分水关进入崇安,一路雄风,连克赤石、星村,接着又打浦城。

敌人以为红十军打了浦城之后,将由浙西南返回赣东北苏区,七十九师的王锦文、六十三师的唐淮源,就急急发兵紫溪,企图乘虚南犯一举搞垮闽北苏区。

九月二十日左右,七十九师在前,六十三师在后,耀武扬威地向紫溪岭开进。

铅山县委、县苏维埃领导县独立营和各区、乡游击队、赤少队一面组织坚壁清野,掩护群众向山里转移,一面在山口溢道,布放挨丝炮,寻找敌人的弱点,设埋伏,打小仗。

敌人气势汹汹地寻找主力红军决战,但是,他们进入苏区以后,既看不见红军,又看不到群众,到处扑空,到处挨打,搞得草木皆兵,寸步难行。

正在这时,红十军出敌不意地从浦城挥戈回师,在五里峰与敌七十九师遭遇。

我军主力强行登上车盘与下渠之间的老鸦尖制高点,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

双方激战数日,敌人不能前进一步,便分兵绕过紫溪岭,企图从洋西湾走港口偷袭车盘。

为了保障红十军的侧翼安全,在港口方向,闽北独立团政委吴先喜同志早已带一个营和铅山独立营埋伏在铜钱岭上。

敌人趁黎明前的黑暗,悄悄地从洋西湾方向前进,没想到在港口遭到伏击,被闽北独立团打个措手不及。

受挫的敌人退出山口,重新组织兵力,轮番向港口对面的铜钱岭阵地冲击。

吴先喜同志沉着果断,指挥部队凭借有利地形,一次次打退敌人。

敌人损失一个多营,始终没有突破港口防线。

闽北独立团缴获了一百余条步枪,两挺轻机枪,一门迫击炮。

红十军在“老鸦尖”挫败七十九师以后,留下闽北独立团和铅山独立营据守阵地,牵制敌人,大部队取道石垄、扬村,浩浩荡荡回师赣东北苏区。

七十九师、六十三师发现我军直逼河口,担心腹背受敌,慌忙掉头撤离。

至此,敌人对闽北苏区和铅山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又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红十军第二次入闽,不但帮助闽北苏区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同时开胖了大片苏区。

作战中消灭了大批敌人有生力量,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以及食盐、布匹、药品、银元等,还缴获了无线电台两部,红十军将其中一部留给闽北苏区。

从此,闽北苏区开通了与中央苏区的无线电联系。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之后,闽、浙、赣边的苏区大有汇合之势,一九三二年十月,赣东北省改为闽浙赣省。

这时,我经区党委书记黄志和同志介绍,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随着红十军第二次入闽的胜利,闽北红军又与罗炳辉同志率领的红二十二军在邵武会师,闽北苏区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

同月,闽北分区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大安街召开,决定闽北红军独立团扩大为师,黄立贵任师长、邹琦任政委。

同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北军分区,薛子正任总指挥,黄道任总政委,肖韶为政治部主任。

与第四次反“围剿”同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指导下的肃反运动,在赣东北和闽北苏区开展起来。

一九三一年四月,控制中共中央的王明左倾路线,在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改造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组织,集中力量进行反右倾斗争的要求,并派曾洪易为中央全权代表到赣东北省委开展所谓反右倾斗争,改造各级党的领导。

曾到赣东北以后,极力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破坏了赣东北省的大好形势,引起了干部群众的不满。

一九三二年五月,曾将肃反的锋芒指向赣东北革命的先驱、赤色警卫师政委吴先民,说他是“改组派首领”。

曾不顾方志敏、邵式平同志的反对,下令对吴先民等人进行严刑拷打,指名逼供,从此“改组派”、“AB团”分子越抓越多。

一九三二年七月,在曾洪易的授意下,赣东北省委作出了肃反工作的决议,是年八月,闽北分区委机关报《红旗报》,连续发表肃反工作专号,号召大家十二分地紧张起来,为保障苏维埃政权而肃反。

于是肃反的空气日益紧张起来。

红十军第二次入闽,在铅山杨村与闽北领导人会合时,转达了赣东北肃反中搞出来的闽北党政领导人中的所谓“AB 团”、“改组派”名单,其中有闽北分区苏维埃秘书长徐常、闽北分区委党校校长熊祺、闽北分区委政治部主任董思远、广丰县苏维埃主席周元煌,以及闽北兵工厂修械所的三位修枪师傅。

这些同志就是在这个时候被逮捕错杀的。

吴先喜同志是吴先民的堂弟,一九二七年吴先喜经吴先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先民同志被错杀以后,吴先喜受到株连。

本来红十军二次入闽时,聂洪钧准备处置吴先喜,可是在港口战斗中,方志敏同志看到这样一个作战勇敢的优秀指挥员,怎么也不信他是“改组派”,就把吴先喜同志保护了下来。

闽北独立师组建的时候,吴先喜同志被调到铅山作地方工作,不久任铅山县委书记。

一九三三年二月,在紫溪召开了铅山县第五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议总结了肃反工作,布置了突击扩大红军和进行查田查阶级的任务。

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派曾昭铭到会指导,县委书记洪坤元主持会议。

这次大会选举江正洪为县苏维埃主席。

四月下旬,在第四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闽北苏区和中央苏区连成一片的形势下,中央人民委员会召开了第四十次常委会议,认为闽浙赣边界战略位置重要,决定将北苏区(辖崇安、建阳、浦城、上饶、广丰、铅山、邵武、光泽、贵南等县)、建(宁)黎(川)泰(宁)苏区等合组为闽赣省,设址黎川,省委书记顾作霖、组织部长彭皋,黄道由闽北调闽赣省委任宣传部长;

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参谋长薛子正并兼闽北分区司令员;

省苏维埃主席邵式平,财政部长毛泽民,裁判部长曾昭铭,教育部长胡德兰,政冶保卫局长杨良生。

此时,赣东北方面,红十军奉令调中央改为十一军,地方游击队赤卫师编为新十军。

闽赣省建立之后,北苏区划归赣省领导,闽北独立师也由黄立贵率领调闽赣省,编为红七军团二十一师五十八团,黄立贵同志任二十一师师长。

闽北苏区,由肖韶任分区委书记, 黄富武任团委书记,并以崇安、铅山、广丰独立营为主,重新建立独立团。铅山县委决定把紫溪、王泊坂等几个区的区中队调来,重建了县独立营。

一九三三年下半年,铅山县在紫溪召开第六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新任县委书记吴先喜同志主持会议。

这次会议选举林振邦为县苏维埃主席,我是县苏维埃主席团成员之一,会后任县军事部政治委员。

从一九三O年底至一九三三年初,蒋介石向红色苏区连续发动了四次“围剿”,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战斗一次比一次激烈。

闽北和赣东北苏区,在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在作战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同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相吻合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即:“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集中兵力,争取主动,打不打操之于我,扎口子,打埋伏,打小仗,吃补药,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

这一正确的作战原则,帮助红军和游击队取得一次次反“围剿”的胜利。

一九三三年九月,蒋介石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中央苏区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

这时驻铅山县城河口、石塘、扬村等地的国民党梁立柱二十一师、王锦文七十九师,开始以强大兵力为掩护,日夜建筑碉堡,作进攻的准备。

他们在赤白界的村镇路口实行宵禁,严格限制行人。

除了军事封锁之外,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进一步加剧,敌七十九师以师长王锦文、副师长王乡庭的名义,规定封锁苏区办法十条。

反动的地主武装也乘机利用大刀会骚乱苏区。

一次,铅山县独立营去白区活动,到了一个叫上沪坂的村子,便住下来烧饭,万没想到,反动大刀会徒就藏在附近房子里。

正当战士们吃饭的时候,这些暴徒一涌而出,战士们一时措手不及,三个连边打边撤,好容易冲出一半多人,其余的有的当场被暴徒们杀害,有的被俘后给剥光衣服,倒挂起来活活吊死。

这年九月,为了重整部队,县委决定派我到独立营。

调动工作那天,县委书记吴先喜把我叫到紫溪河南的县委办公室,开口便问:

“仁洪同志,你一直想打仗,把你调到县独立营工作怎么样?”

开始我以为真的是让我到独立营当个一般干部,心里正高兴,便不加思索地回答说:“没问题。”

吴先喜看着我郑重地说:“你有这个决心很好,这次在上沪坂,独立营的损失很大,领导班子要作些调整,你去了以后,“不但要打好仗,而且要把这个营的政治工作管起来。"

“怎么?”我忽然明白过来,瞪大眼睛看着吴先喜同志。

“县委决定你去独立营任政治委员。”

“吴书记,你知道,参加革命后,我一直做地方工作,现在一下子让我带一个营打仗,怎么能行?”我着急地分辩说。

“嗳,干革命就是学着来嘛,谁也不是一开始就会的,当初你做地方工作,脑子里不也是一张白纸吗?你在王泊坂区经常带游击队到白区活动,不也是打了不少仗吗?多打几次仗,好好总结一下经验,也就懂了。”吴先喜同志反复鼓励我。

我说:“吴书记,我担心,闹不好让独立营再受损失。”

“用兵打仗是要谨慎,可自古以来没有常胜的将军,要我说,打十仗只输三仗的指挥员,就是难得的优秀指挥员了。不要打怵,好好干,你干营政委,我兼你们的营委书记。”

听说吴先喜同志当我们的营委书记,我高兴极了。

当时吴先喜同志在铅山的威信是很高的,大家都知道他是赣东北过来的优秀领导干部。

吴先喜同志年长我十几岁,是江西横峰县青坂村人,幼时读书私塾,后来在铅山县河口中学读初中,因家庭困难,十二岁辍学务农。

一九二五年夏天,党派黄道同志回到家乡横峰搞农民运动,组织秘密革命团体“岭阳学会”。

第二年秋天,在党的领导下,横峰农民运动迅猛发展,吴先喜参加了青坂桥的农民协会。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军阀李烈钧进到上饶成立反动的江西省政府,并与地方封建势力勾结,镇压革命运动,吴先喜组织农民自卫军上山打游击,率领农民武装与反动派进行过顽强的斗争。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方志敏同志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在弋横组织农民武装暴动,吴先喜是第二路指挥之一,负责青坂桥、上源、明山岗一带的起义领导工作。

弋横起义胜利之后,他经吴先民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担任横峰县的区委书记。

一九二九年到上饶县任代理县委书记兼上饶独立团的营政治委员。

一九三0年夏天,在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下,赣东北红军与闽北红军合组为红十军攻打九江,根据地的武装力量被搞空了,国民党反动派乘虚而入,向根据地大举进攻。

当时吴先喜仅带一个营留在上饶一带坚持斗争,顶住了敌人的“围剿”,保存了革命力量。

一九三O年下半年他调到闽北独立团当政委,一九三二年底又任铅山县委书记。

吴先喜同志有文化,既勤于学习,善于掌握党的政策,做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又精通军事,善于指挥打仗。

他来铅山后,曾组织过铅山苏区的体育运动大会,他组织主持大会,制定比赛规则,训练裁判员,还亲自参加短跑赛。

有这样一位领导同志作独立营的营委书记,我心里踏实多了。

第二天,我去独立营报到。

在吴先喜同志领导下,我们调整了连的干部,又从各区游击队中挑选了许多优秀战士充实连队,独立营又恢复了三个连,二百多人。

第三天,国民党二十一师驻石塘镇的一个团就向我偷袭。

敌人一千五百多人,趁着夜黑,翻过六顶庵,拂晓前,悄悄抢占紫溪镇背后的一个制高点。

但很快被我哨兵发现。

听到报警的枪声,全营同志迅速进入阵地,掩护县委、县苏维埃机关的同志向北石岭方向转移。

战斗一直进行到下午三点,敌人反复向我营高地冲锋,都未得逞,只好退回镇子里抢东西。

这时,吴先喜同志一面指派各区游击队从后面袭挠敌人,一面命令县独立营作正面反击。

战士们象猛虎一样冲进镇子。

敌人抵挡不住,慌慌张张往石塘撤退,有的连重机枪都没来得及扛就逃跑了。

独立营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汤山岗。

这一仗,我们打死了一百多个敌人,还缴获了步枪三十多支,马克辛重机枪一挺。

不久,敌人对中央苏区的进攻日益加剧,黎川失守,闽赣省委迁到建宁,闽北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被切断,由于浦城、建阳方向敌人的大举进攻,闽北分区党政机关从崇安城撤回到大安。

十一月份,国民党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蒋介石调兵遣将围攻蔡廷锴,闽北形势有所缓和。

这时,黄立贵同志带五十八团从抚东方向过来,计划打铅山县城。

铅山县政府所在地——永平镇,四周有高大的城墙,城南是一片高山,国民党二十一师的部队控制各制高点,城东、西、北三门都与水路相连,白天来往行人从桥上过,晚上掌灯以后,守桥的敌人把桥中间堵死,断路宵禁。

一九三二年以前,闽北独立团和铅山独立营都曾几次打过铅山县城,皆因城防坚固,不能凑效。

根据前几次作战的经验,黄立贵决定将五十八团秘密隐蔽在城南福兴一带的山里,铅山独立营派两个连佯装攻城,把敌人从城里引出来,然后回头与五十八团合围, 把出城的敌人吃掉。

我们在紫溪吃过晚饭,悄悄地向县城进发。

我带着独立营走在前面,寒风吹得身上发冷,但想到明天要跟敌人演一出好戏,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队伍在城外埋伏好,拂晓便发起了“攻击”,“噼噼叭叭”的枪声,穿过晨曦飞进城里。

队伍接近城南关,敌人却关闭城门,与我对峙,直到日近中午,敌人始终没有出动。

黄立贵料定敌人不会出城,只好通知部队撤回紫溪。

回撤时五十八团为前卫,我营随后跟进。

冻了一夜,没能歼灭敌人,战士们有点扫兴,一路上都在骂敌人狡猾。

走着走着,队伍接近虎形村时,突然前面响起了激烈的枪声:情况有变!

五十八团迅速向虎形村东山前进,抢占制高点,我迅速指挥部队进入战斗。

正在这时,师部的通讯兵跑上来说:“陈政委,我们中了敌人的反埋伏,黄师长正在组织部队反包围,命令独立营迅速抢占右边高地,把敌人打下去!”

我抬头一看,右前方的敌人正往那个高地上爬,企图截断我们的后路。

我大声喊:“快!抢在敌人前头,把高地控制住,坚决把敌人压下去!”

独立营的同志随着喊声,象潮水一般扑向山头,迅速地爬上了高地。

敌人看到红军已经抢先一步,便着急地打起枪来。

我们居高临下,这一下紫溪战斗中缴获的那挺马克辛重机枪可发挥了威力,随着“嘎嘎咕咕”的叫声,敌人应声倒下了一片。

原来,我们攻城的时候,铅山县城的敌人看到我们不是主力红军,但因不明虚实,没敢轻易出城,便派驻石塘的部队出来打我们的反伏击。

谁知一接火,敌人才知道碰上了主力红军五十八团和县独立营,叫苦不迭。

黄师长指挥部队猛打猛冲,我们独立营也凭借有利地形,配合五十八团把敌人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往下赶,不一会,便把他们压到山下的稻田里。

刚收割的稻田又湿又粘,稻茬绊脚,跑起来十分吃力。

战士们沉着射击,把敌人一个个打翻在稻田里。

战斗到黄昏,敌人丢下二百余具尸体,狼狈地从尤田方向撤回石塘。

这一仗,把敌人二十一师驻石塘的这个团打苦了,他们死伤七百多人,黄昏,我们撤出战斗的时候,虎形村周围的稻田里、山坡上,到处都是敌人的尸体。

仅我们营就缴获七十多条枪。

战斗结束后,部队兴高采烈地从港里、坑口胜利回到紫溪。

一九三四年三月,敌十二师开始向铅山苏区全面进攻。

吴先喜同志调离铅山,到光泽任县委书记。

县委和县苏维埃机关即撤离紫溪,移驻下渠一带,独立营也转移到北石岭至下渠一线与敌人相持。

形势一天天恶化。

闽北分区委决定把上饶、铅山两县合并为上铅县,林振邦仍为县苏维埃主席,同时合并两县独立营为上铅独立营,我仍任独立营政委。

来源:烟雨江南花又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