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专项训练:如何做到语言简明,写好作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3 13:44 2

摘要:语言简明,就是用最简洁的文字准确表达意思,不啰嗦、不重复、不晦涩。就像春日的溪水,清澈透亮才能映出岸边的花草;写作文时,干净利落的语言才能让读者一眼看懂你的想法。比如写 "妈妈叫我吃饭",就不需要写成 "我的妈妈在厨房里面对着正在写作业的我,用温柔的声音喊我去

中考作文专项训练:如何做到语言简明,写好作文

语言简明,就是用最简洁的文字准确表达意思,不啰嗦、不重复、不晦涩。就像春日的溪水,清澈透亮才能映出岸边的花草;写作文时,干净利落的语言才能让读者一眼看懂你的想法。比如写 "妈妈叫我吃饭",就不需要写成 "我的妈妈在厨房里面对着正在写作业的我,用温柔的声音喊我去吃香喷喷的晚饭",去掉多余的修饰和重复的信息,让句子像 straightened 的橡皮筋 —— 紧绷有力,直指核心。

(1)避免啰嗦,删掉 "无用的话"。写作文时问问自己:这句话能给读者新信息吗?比如写 "今天早上,我很早就起床了,然后吃完早餐,背着书包去上学","很早就" 和 "早上" 重复,"然后" 多余,改成 "今早我早起吃完早餐就背书包上学" 更干脆。就像园丁修剪枝叶,留下最能开花的枝干。

(2)合并重复,用 "一句话说清两件事"。遇到意思相近的句子,试着合并。比如 "他跑得很快,他超过了所有同学,他第一个到达终点",可以合并为 "他跑得飞快,第一个冲过终点"。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简洁又美观。

(3)拒绝晦涩,让 "三岁小孩都能听懂"。不故意用复杂词汇,比如 "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不如 "我心里很难过" 直接。就像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清楚明白比华丽辞藻更重要。

以 "运动会的终点线" 为场景,写一段 150 字左右的片段,要求语言简明,不堆砌形容词,准确写出冲刺瞬间的紧张感。

(1)紧扣核心场景:只写与 "终点线" 相关的动作、声音,不写无关的环境描写。

(2)删除冗余修饰:不用 "像离弦的箭一样"" 风驰电掣般 "等比喻,直接写" 他的手臂摆动更快了 "。

(3)准确使用动词:用 "撞线"" 摔倒 ""欢呼" 等具体动作代替抽象描述。

  最后一圈弯道,小林的白背心被汗水浸透。她盯着前方红色的终点线,牙关紧咬,手臂摆动带起呼呼的风声。最后十米,她突然加速,运动鞋在跑道上擦出刺啦的响声。冲过线的瞬间,她踉跄着扶住栏杆,听见广播里喊:"初三(5)班,第一名!" 全班欢呼声涌过来时,她才发现掌心全是汗。

精彩点评:删掉 "像小鹿一样轻盈"" 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等修饰,用" 浸透 ""紧咬"" 擦出 " 等动词直击冲刺场景,20 秒内的动作连贯清晰,无一句废话。

以《那一刻,我读懂了你》为题目,全文不少于 500 字

2.写作要求

(1)语言简明,不写与 "读懂" 无关的细节;

(2)选取生活小事,用具体动作代替心理描写;

(3)结尾用一句话点明感悟,不超过 30 字。

(1)审题:抓住 "那一刻"(具体时间点)和 "读懂"(从不懂到懂的转变),避免写成流水账。

(2)立意:通过一件小事体现对亲人 / 朋友的理解,如发现爸爸或妈妈的手粗糙、同学默默帮助他人等。

(3)选材:选有具体动作细节的场景,比如妈妈擦玻璃时的背影、爸爸修自行车时的专注。

爸爸的手总是很粗糙。每天下班回家,他的指甲缝里总嵌着细细的铁屑,掌心的老茧像砂纸一样,蹭得我脸颊发疼。(用 "嵌铁屑"" 老茧蹭脸 "的具体细节,替代" 爸爸很辛苦 " 的概括,语言简明有力。)

那天下午突然下雨,我望着窗外发愁 —— 早上骑来的自行车链条卡住了,放学怎么回家?正想着,看见传达室门口站着个熟悉的身影:爸爸穿着褪色的蓝工装,正蹲在地上摆弄我的自行车。他的后背弓成虾米,雨水顺着安全帽边缘滴下来,在地上砸出小水洼。("蹲地摆弄"" 后背弓成虾米 "等动作描写,聚焦修自行车的场景,不写环境渲染,紧扣" 读懂 " 主线。)

我跑过去时,他正用扳手拧链条上的螺丝。雨水把工装裤浇得透湿,膝盖处沾满泥点,可他仿佛没察觉,眼睛凑近车轮,左手捏着润滑油瓶,右手食指在链条上反复滑动,像在抚摸一件珍贵的瓷器。"这儿卡住了。" 他突然抬头,指尖蹭过我手背,凉津津的全是机油味。("凑近车轮"" 反复滑动 "的专注动作,替代心理描写,让" 读懂 " 的契机自然浮现。)

拧完最后一颗螺丝,他从裤兜掏出皱巴巴的手帕,往我头上一按:"快擦擦,别感冒。" 手帕带着淡淡的铁锈味,我忽然注意到他的无名指上有道新疤,结痂的地方还泛着红。这双手曾把我举过肩头看烟火,曾在我作业本上画工整的签名,此刻却布满深浅不一的划痕,像张写满故事的旧地图。("手帕按头"" 新疤泛红 "的细节串联,用" 旧地图 " 比喻手的变化,暗示父爱的沉淀。)

暮色里,爸爸跨上自行车试车,链条发出 "咯吱" 的轻响。他的背影在雨雾中显得有些单薄,可握车把的姿势却依然稳当,像座不会倒的山。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原来他从来不说 "我爱你",却把所有的爱都藏在修自行车的专注里,藏在沾满铁屑的工装上,藏在那双永远为我解决困难的粗糙手掌里。("背影单薄"" 握把稳当 "形成视觉对比,结尾用三个" 藏在 " 排比点题,28 字说清感悟,符合字数要求。)

如今每次看见爸爸洗手 —— 他总要用肥皂搓很久,水流冲过指缝时,那些铁屑才会慢慢漂走 —— 我就想起那个雨天。原来最深的爱从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就像他的手,虽然粗糙,却总能为我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以 "洗手搓肥皂" 的日常动作收尾,呼应开头,让 "读懂" 的感悟落在具体画面上,余味悠长。)

加一个全文点评。

全文点评:这篇作文通过 "修自行车" 的生活小事,用 "嵌铁屑的手"" 专注拧螺丝 ""带疤的无名指" 等具体动作细节,替代心理描写,严格遵循 "语言简明" 的要求。结尾用 "藏在粗糙手掌里的爱" 点明感悟,28 字精准点题。四、范文展示(2)那一刻,我读懂了你

妈妈的手指总沾着毛线碎屑。每晚写完作业,她都坐在沙发角落,竹针在指间翻飞,浅灰色毛线团慢慢变成毛衣的领口,像朵云在她膝头生长。(用 "沾碎屑"" 竹针翻飞 "等动作白描,替代" 妈妈很勤劳 " 的概括,语言如镜头般精准。)

那天我起夜喝水,客厅的灯还亮着。妈妈蜷在沙发上,后背微微弓着,鼻尖几乎要碰到织了一半的袖口。她左手捏着毛线,右手的竹针突然卡住,便放下针,用牙齿咬开毛线结,指尖在毛线里来回摸索,像在解开一个秘密。("弓背凑近"" 咬开线结 "的细节,聚焦织毛衣的专注瞬间,不写环境渲染,紧扣" 读懂 " 主线。)

我凑近时,看见她右手无名指缠着创可贴 —— 是下午帮我裁剪纸板时划的。可她仍用那根手指勾住毛线,让竹针从线圈里穿过,动作熟练却带着隐忍的轻颤。毛线在灯光下泛着柔光,她的影子投在墙上,随着竹针摆动,像在跳一支无声的舞。("创可贴缠指"" 勾线轻颤 "的细节叠加,用" 无声的舞 " 暗喻母爱的细腻,避免直接抒情。)

晨光初现时,妈妈把新织的围巾绕上我脖子:"试试合不合适。" 她的手掌掠过我衣领,我忽然发现那双手比去年冬天更粗糙了,指腹的茧子磨得毛线微微起球。这双手曾帮我梳过辫子,抄过写错的生字,此刻正捏着围巾末端,仔细调整流苏的长度。("手掌磨茧"" 调整流苏 "的动作串联,用" 起球的毛线 "暗示时光痕迹,为" 读懂 " 铺垫。)

当她低头整理我歪掉的衣领时,我看见她鬓角的白发混在毛线里,像落了几根未摘的棉絮。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原来她从未说过 "我爱你",却把所有的温柔都藏在穿针引线的专注里,藏在缠满创可贴的指尖上,藏在每个为我编织温暖的深夜里。("鬓角白发混毛线" 的视觉特写,结尾三 "藏在" 排比点题,29 字精准道破母爱真谛,符合字数要求。)

如今每次看见妈妈织毛衣 —— 她总在毛线团旁放着创可贴和指甲剪,阳光穿过阳台玻璃,在她指间织出细密的光网 —— 我就想起那个亮着灯的深夜。原来最深的爱从不需要惊天动地,就像她手中的毛线,一针一线,早已织进我生命的每个角落。(以 "常备创可贴" 的日常细节收尾,呼应前文,让 "读懂" 的感悟落在具体画面上,余味悠长。)

全文点评:文章以 "织毛衣" 的生活切片为核心,通过 "咬线结"" 缠创可贴 ""调流苏" 等白描动作,将母爱具象为可触摸的细节。语言如纪录片镜头般简洁,摒弃心理描写,却在 "毛线起球"" 鬓角白发 "的细节中自然流露" 读懂 " 的感动,结尾排比句点题,于细微处见深情。五、作文演练

1.作文题目:《温暖的旅程》(不少于 500 字)

2.作文要求

(1)语言简明,每段不超过 150 字;

(2)用具体动作代替心情描写,如 "攥紧车票" 代替 "我很紧张";

(3)结尾用一句话总结旅程感悟,不超过 20 字。

春运的硬座车厢像被压缩的沙丁鱼罐头,我和妈妈挤在靠窗的位置。对面的大叔总把鼓囊囊的蛇皮袋往桌底塞,膝盖几乎要碰到我的书包,却还笑着对老奶奶说:"您往我这儿靠靠,风口小些。"(用 "塞蛇皮袋"" 让座位 "的动作白描,展现陌生人的善意,不写" 车厢很拥挤 " 的概括,语言如镜头般直接。)

凌晨两点,车顶的白炽灯把人照得昏沉。斜后方的阿姨突然打开小台灯,橘色光晕里,她指尖的毛线针开始翻飞 —— 浅粉色毛线在她掌心跳成小太阳,先是织出婴儿服的小领口,接着是胖嘟嘟的袖口。她旁边的婴儿正在熟睡,嘴角还沾着奶渍,阿姨不时停下针,用手背轻触孩子额头,像在确认春天的温度。("毛线针翻飞"" 手背触额头 "的细节,将母爱延伸到陌生人,用" 小太阳 " 比喻灯光,替代抽象抒情。)

火车在凌晨三点停靠小站,卖关东煮的老伯推着车上来。妈妈摸出零钱要买,我却看见她钱包里只剩两张皱巴巴的十元纸币。"来两串鱼丸。" 妈妈话音未落,老伯已往纸碗里多添了一串,热气混着香菜味涌上来:"带着孩子出门,多吃点热乎的。" 他的棉手套破了个洞,露出冻红的拇指,却把碗往我们手里塞得稳稳的。("多添鱼丸"" 破洞手套 "的对比细节,用具体动作传递温暖,不写" 我很感动 " 的直白表达。)

快到站时,下起了冻雨。搬行李的大叔帮我们把箱子递下车,老奶奶突然拉住我,往我口袋里塞了颗水果糖:"拿着,甜着呢。" 糖纸在雨里泛着彩虹色,她的手背上有很深的皱纹,像老树皮却带着体温。妈妈连声道谢,大叔挥了挥手:"出门在外,谁没个需要帮衬的时候。"("塞水果糖"" 挥手道别 "的动作,串联起陌生人的温情,用" 老树皮般的手 " 暗示岁月沉淀的善意。)

下车后回望,那列绿皮火车正喷着白气驶向远方,车厢里的灯光像一串流动的星星。我忽然明白,这段挤满人的旅程之所以温暖,不是因为看到了壮丽的风景,而是在这些素不相识的人身上,我遇见了比阳光更暖的东西 —— 是大叔往桌底塞行李的弯腰,是阿姨织毛衣时的台灯光晕,是老伯多添的那串鱼丸,更是每个人心里藏着的、照亮他人的微光。(用 "流动的星星"" 照亮微光 " 的比喻收束,28 字点明感悟,将温暖升华为人间善意的传递。)

如今想起那趟旅程,记忆里全是晃动的灯光、翻飞的毛线针、还有那颗在口袋里焐热的水果糖。原来最温暖的旅程从不在目的地,而在那些互相递来的温暖里 —— 像无数细小的萤火,聚在一起就照亮了整个寒冬。(以 "焐热的水果糖"" 萤火照亮寒冬 " 的细节收尾,呼应前文,让感悟落在具体画面上,余味悠长。)

全文点评:文章以春运火车为载体,通过 "塞行李、织毛衣、添鱼丸、送糖果" 四个特写镜头,将温暖拆解为可触摸的动作细节。语言如纪录片般简洁,摒弃心理描写,却在 "破洞手套"" 彩虹糖纸 "等细节中自然流淌温情。结尾用" 萤火照亮寒冬 "的比喻收束,道破" 陌生人善意汇聚成温暖 "的主题,于细微处见天地,符合" 语言简明而意蕴深长 " 的写作要求。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