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博物馆“五一”特别活动拉开帷幕,“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学术讲座迎来首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3 14:28 3

摘要:2025年5月1日,中国考古博物馆 “五一”特别活动拉开帷幕,吸引众多观众共赴文化之约。上午,“2024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学术讲座首场开讲。考古专家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讲解重大考古成果,揭秘文物背后的历史密码。现场座无虚席,观众踊跃提问,学术氛

2025年5月1日,中国考古博物馆 “五一”特别活动拉开帷幕,吸引众多观众共赴文化之约。上午,“2024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学术讲座首场开讲。考古专家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讲解重大考古成果,揭秘文物背后的历史密码。现场座无虚席,观众踊跃提问,学术氛围浓厚。下午,《仰韶故事》纪录片展播启动,以精美画面和详实内容,展现仰韶文化的起源与传承,让观众直观感受先民智慧。

上午10时,“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学术讲座首场在博物馆三层演讲互动区举行。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现场致辞;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张立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马援讲话;首都博物馆馆长、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郭京宁等嘉宾出席活动。本次讲座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研究员主持。

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致辞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张立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马援讲话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研究员主持本场讲座由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琉璃河考古工作站站长王晶馆员主讲,以《封疆授土 太保墉燕——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新发现》为题,从遗址概况、发掘历程、新时代考古理念、重要收获、多学科研究等方面,系统梳理了琉璃河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和新进展,揭示了其在西周燕国历史研究中的关键价值。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琉璃河考古工作站王晶馆员主讲

王晶站长指出,琉璃河遗址外城的发现完善了城址的城圈结构,改变了学界对西周封国城市布局、规划设计的认识。内城外郭的布局反映了中国早期营城建都的理念,城址方向、城圈结构与西周王朝都邑周原遗址相似,是分封制下国家统治、边疆治理的有力见证。成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是迄今西周封国中揭露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为研究西周封国都城的城内构成要素提供了关键材料。

城内新发现的大型夯土井,可能是西周时期华北平原先民为应对冲积平原粉砂土土质疏松、易垮塌问题,而做出的适应性工程设施。不同于以往以道路、水网为主要标识的城市分区体系,琉璃河遗址的大型夯土井在城内分散分布,为探索西周时期的城市单元分区提供了新的视角。讲座中介绍琉璃河本阶段工作的思路和理念

现场座无虚席,共享知识盛宴

王晶站长表示,燕侯墓地的发现弥补了贵族墓葬分布规律中最关键的一环,由此可大致推断琉璃河遗址作为燕国都城的延续时间,为填补燕侯世系空白提供重要考古依据。

通过对琉璃河遗址城北平民墓葬群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首次在商周考古领域中重建古代家族树,为研究商周考古所关心的墓葬排列方式、组织结构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这是研究古代家族关系、社会结构的重大进展。

下午2时,由中国考古博物馆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探索•发现》栏目作为“五一”假期特别活动展播纪录片《仰韶故事》启动,首播第一集《韶光初现》。展播现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探索•发现》栏目主编卢荣惠与纪录片导演谢文超从创作理念和拍摄实践的角度出发,分享了该片的创作背景和拍摄成果。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本集影片生动再现了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与中国同行在仰韶村的“第一铲”,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纪录片通过珍贵影像、专家访谈和遗址复原,带领观众重回百年前的考古现场,感受仰韶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探索•发现》栏目主编卢荣惠现场分享交流《仰韶故事》纪录片导演谢文超现场分享交流精彩影像带给观众丰富的文化体验 2025年“五一”期间,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创新形式打破考古学的专业壁垒,每日持续推出特别活动,通过系列学术讲座,邀请行业专家深入浅出解读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精选考古纪录片,以镜头语言直观呈现考古现场与文物背后的故事,为公众打造浸润式精神文化空间,将专业考古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构建起学术殿堂与大众视野之间的对话桥梁。

来源:中国考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