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齐和小鲁都在九年级一班,他们是要好的朋友,二人都喜欢读古诗词,下面是他们的读诗心得,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2025年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8分)
1. 小齐和小鲁都在九年级一班,他们是要好的朋友,二人都喜欢读古诗词,下面是他们的读诗心得,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古诗文是文化的星火,代代相传。读古诗文就是读百种生活、千样人生,在那些作品里,你可赏自然之趣,“树绕村庄,①______”[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你可寄思念之情,“②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你可悟豁达之心,“③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你可品远离世俗的淡然闲适,“④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你可知情感之真,“春蚕到死丝方尽,⑤______”(李商隐《无题》);你可抒报国豪情,“了却君王天下事,⑥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答案】 ①. 水满陂塘 ②. 浊酒一杯家万里 ③.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④. 采菊东篱下 ⑤.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⑥. 赢得生前身后名
2. 课余时间,小齐和小鲁两位同学还热心环保。请你帮忙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小齐同学收集了一些低碳环保的标志用于制作宣传材料,请将下列标志和名称一一对应。
中国节水标志①______中国节能标识②______循环再生标志③______
(2)小鲁和同学们去附近社区宣传低碳生活,听到一位正在购物的阿姨因商家不提供塑料袋而抱怨,小鲁会怎样对她进行劝说?
【答案】(1) ①. C ②. A ③. B
(2)阿姨,您好!塑料袋的使用会造成白色污染,对环境不好。我们应该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保护环境。您可以使用环保袋或者布袋,这样既环保又时尚。希望您能理解并支持我们的环保行动。
3. 小齐和小鲁面临即将结束的初中生活,有时不免产生一些感慨。请阅读下面这段感慨,回答后面的问题。
相识恍如昨日,离别却又在即。回首往事,历历在目。难忘初进校园时的青涩腼腆,难忘语文课上的谈笑风shēng______,难忘运动会上的热烈氛围,难忘钻研难题后的豁然开朗……青春好似一幅长长的画卷,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青春也如一本仓促的书,字里行间流淌着缕缕chàng______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谈笑风shēng______
②chàng______惘
③腼腆(A.diǎn B.tiǎn)
④氛围(A.fēn B.fèn)
(2)文中加点的“豁然开朗”一词出自《桃花源记》,原义是“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请结合语境分析文段中该词语的意思。
【答案】(1) ①. 生 ②. 怅 ③. B ④. A
(2)豁然开朗:在文中指在经历了初进校园的青涩腼腆、语文课上的谈笑风生、运动会上的热烈氛围、钻研难题后的豁然开朗等事件后,作者对青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5. 下列是小鲁同学整理的文学、文化常识,请你帮忙找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20世纪世界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B.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庙堂”指朝廷,“伛偻提携”分别指老妇与老头,“桑梓”代指家乡。
C.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提到的“三父子”是指北宋时期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他们在文学上以词和散文著称,被后人合称为“三苏”。
D. 古诗文集常用作者字、号、籍贯、官职等命名,如《稼轩长短句》是用辛弃疾的号“稼轩”命名的。
【答案】B
6. 农历二月初二,小齐和小鲁相约去白佛山逛庙会。下面是他们游记中的几段文字,可惜顺序被打乱了,请你选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今年,白佛山春季大庙会暨第二届千年古风市井文化节盛大开幕,为游客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盛宴。
②白佛山庙会起源于唐朝,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③庙会现场人潮涌动,浓郁的节日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④糖画晶莹剔透、吹糖人栩栩如生、剪纸精美绝伦。
⑤舞龙翻腾、舞狮跳跃,传统民俗表演接连登台,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⑥每逢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周边百姓便齐聚白佛山,登山祈愿,踏春赏景。
⑦各类非遗项目琳琅满目,全方位、多角度地向游客们展现着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A. ②⑤⑥①③④⑦ B. ①②⑥③⑤⑦④
C. ①⑥②⑤③④⑦ D. ②⑥①③⑤④⑦
【答案】D
7. 小齐和小鲁来到东平县城“罗贯中纪念馆”游玩,请你向两位同学简单介绍罗贯中和《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
【答案】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经典故事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等。
8. 某校开展《儒林外史》阅读交流会,请你参与完成下列活动。
(1)有人评价《儒林外史》“可以镜人,可以自镜”。小语同学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请你以文中某一人物或情节为例,为他解惑。
(2)小语同学对文中的许多语句很有感触,于是特地摘录了以下三段文字。请你任选一句,简要阐释其中蕴含的道理。
句一:“慷慨仗义,银钱去而复来;广结交游,人物久而愈盛。”(第14回)
句二:“立心做名士,有志者事竟成;无意整家园,创业者成难守。”(第20回)
句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第46回)
我选择:________ 我的阐释:
【答案】(1)以课本中范进为例。镜人:范进中举映照出封建社会那些热衷功名而取媚于人
人;自镜:对于当代社会追求的“分数至上”起反思作用。
(2) ①. 示例:选择句三 ②. 世事和人的命运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兴衰荣鼎,没有定数。
二、阅读与鉴赏(52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浣溪沙①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①此词大约作于欧阳修颍州太守任上。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9.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
B. 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
C. “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D. 此词写出欧阳修与民同乐,同庆春天莅临的情怀。但在词中他没有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发出了“人生何处似尊前”的惆怅感慨。
10. 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9. D 10. “逐”字写出了游人如织、追逐画船的场景,表现出人们的欢愉心情;“出”字写出了秋千在绿杨丛中若隐若现的情态,富有动态美。
(二)(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满井游记
(明)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①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②,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⑤而歌者,红装而蹇⑥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⑦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注】①花朝节:指中国百花的生日,相传是农历二月十五。②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③靧(huì)面:洗脸。④浅鬣(liè):鬣兽颈上的长毛,一说马鬃,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⑤罍(léi):端着酒杯。⑥蹇:指骑驴。⑦毛羽鳞鬣:泛指各种动物。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一致的是
A. 欲穷其林 泉而茗者
B. 渔人甚异之 作则飞沙走砾
C. 复前行 红装而蹇者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12.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以出游探春为线索,从城居不见春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逐层写出了郊外早春的诱人春色,抒发了作者对春色的眷恋珍惜之情。
B.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
C. 本文语言清丽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一句就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春山的无限美好。
D. 本文虽为游记,但并非单纯记游之作,它还通过写景有所寄托,即文中所说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3. 给下面句子断句,仅限3处。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14. 请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5.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此文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答案】11. D 12. C
13.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14. 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15. 作者通过描绘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自己对春色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作者也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郦波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烂的中华诗歌文化。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熟读“春眠不觉晓”,能诵“床前明月光”,会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试想如果没有李白、孟浩然、王之涣、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黄鹤楼上、晴川阁下该缺少多少韵味?鹳雀楼头、赏心亭中又何来千古回响?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近10年来,除了从事古诗词教学和研究,我还参加多个电视文化节目的录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每每需要为观众解读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时,总是可以借助诗词做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同时还富有审美意蕴。《中国诗词大会》曾经以“花开四季”为主题,用一季10集的体量,展现我们“时间延续文明”的独特气质。小到描绘四季时序变化、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细密嬗递,大到回望历史的更迭起伏,总有海量的经典诗词供今人撷取挥洒。
③不仅如此,我还发现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传播更加大众化的今天,诗词节目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话题,推动文化的代际传承,为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温暖的文化力量。诗词还能转化成前行的力量,这也是伟大诗篇流传至今的原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登上央视舞台的普通农家女子白茹云。她家境平平又身患疾病,却不抱怨不沮丧。她最喜欢苏轼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们的帮助下,带着这份洒脱和豁达,白茹云在田野里劳作,在家务中忙碌,过着充实又诗意的生活,成为乐观坚强的平凡英雄。
④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我们的先贤,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经历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中华诗词,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民族危难时,抗日志士慨叹“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改革开放中,先行者“弄潮儿向涛头立”。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用中华优秀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十分必要。健康的文化生态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精神层面的和谐共振也会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进而不断涵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⑤古典诗词创新发展,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诗词有助于唤醒和发展青少年的母语感知能力,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加大了诗词教学力度。我们应抓住契机,充分呈现诗词之美,通过及时有效的正向反馈,让广大青少年真正爱上诗词,由此获得心灵的滋养、良知的启迪、创造力的激发,延续好中华文脉。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手从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同龄人中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在文化艺术领域,诗词文化转化创新大有可为。通过一声声诵读,唤醒情感记忆;通过美食、服饰和建筑设计,再造诗词意境;通过一部部专题片,在影像中重温经典;通过一本本图书,传承文明薪火。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挖掘文旅深度融合的可能;在影视剧中,越来越多的诗词文化元素被引入,丰富着艺术创作的文化质地。
⑥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诗词荡涤灵魂、滋养精神。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命的不同时刻,诗词都可以成为温暖人心、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比丰富的中华诗词文化一定能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陪伴我们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7月,有改动)
16. 请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首先由中国是诗的国度引出论点“①______”,然后用“②______”“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古典诗词创新发展,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③______,从而深化中心论点。
17. 下列诗句,不符合文章第④段所说的“诗言志”的一项是:
A.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B.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D.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8.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下结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
B. 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是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
C. 诗词文化在今天依然能够绽放迷人光彩,是温暖个人和社会的文化力量。
D. 诗歌在今天已经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唯一艺术载体。
19.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6. ①. 传承诗词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②. 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 ③. 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比丰富的中华诗词文化一定能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 17. D 18. D
19.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手从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同龄人中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四)(1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把自己折叠起来(节选)
杨遥
①腊月二十九,坐绿皮火车的人真多!
②近几年私家车越来越多,拼车也越来越盛行,动车还在阳关县设了一站,当看到长长的队伍时,他发现自己以为的现实和真正的现实不一样。
③舒文选择坐绿皮火车,是因为他喜欢绿皮火车上的自由,而且在绿皮火车上能见到许多和他父亲母亲一样的农村人,舒文想到春节后就要到数千里之外的异地谋生了,心里萧瑟起来。这次走后,他的情绪越来越低落。
④火车终于开动,楼房渐渐往后退去,舒文在火车上没有找到那种久违的亲切感,灰色的没有生气的山峦一座接一座飞速闪过,过了很久,上面落着薄薄的积雪。有个稻草人,穿着褴褛的衣服……
⑤下车后,舒文望着人流中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意识到其实不去异地,在家乡也成陌生人了!
⑥顺着人流往前走,在出站口的铁栅栏前,舒文竟意外地看见了一个熟人——李老虎——两只脚站在栅栏上,朝里边张望,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⑦舒文想打招呼,忍了忍又憋回去。
⑧上次见李老虎大概是六七年前,那时舒文调到省城五年了。那是大年初五,舒文和妻子、孩子一起回省城,在候车室看到了李老虎拉着一个几乎到他胸口的黑色行李箱,牛仔裤上的裤线十分明显,脚下穿着阿迪达斯的仿制鞋——那个大行李箱特别显眼。
⑨李老虎发觉有人看他,眼光扫过来,看见是舒文,拖着大箱子要过来。舒文赶忙制止他,带着妻子和孩子走过去。
⑩李老虎还是那么瘦,他旁边站着一个更瘦的人,是他的妻子。
⑪李老虎是舒文少时的朋友,属虎,却长得很是瘦弱,给他起了这个名字。李老虎身体长得不像老虎,性格却很像,爱冲动,学生时隔三差五就和别人打架。他对舒文却很好,李老虎和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还是爱打架,后来参加了工作,两人联系越来越少。
⑫在此看见李老虎,舒文有些意外的惊喜,刚想问他去哪里,又问:“你孩子都这么大了?”然后一股脑儿地说:“你现在到省城了!当啥级别的领导了?咱们村就数你有出息。小时候一起玩儿,就觉得你特别聪明,啥东西一学就会!学习也不见你特别用功,考试每次都是第一名,人和人就是不一样!买房子了吧?大家都羡慕你……”
⑬李老虎一句接一句,声音又高,周围好几个人看他们。舒文尴尬,忙问:“你这是去哪里呀?带这么大的行李箱。”
⑭“省城!赶庙会去。”李老虎有点自豪地说,“咱现在不打架了,年轻的时候不懂事,把我爸气死了,老婆也跟着担惊害怕。”
⑮李老虎竟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舒文惊讶地问:“赶庙会,干啥呢?”
⑯“套圈圈。你不知道,这些年我一直在赶庙会,起先是耍把式卖艺,我不是在少林寺学过吗?”
⑰“你真去过少林寺?”舒文惊讶地问。
⑱“这算啥?我现在套圈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最少有三百天在赶庙会。不是走了正道,咱也不敢和你搭话呀。”
⑲“说啥呢,有那么多庙会吗?”
⑳“这你就外行了,不清楚吧?”李老虎得意地掏出一本小册子。
㉑舒文接过来一看,上面是山西、内蒙、河北、河南几个省的庙会路线图,真是一个接一个。他好奇地问:“这些地方你都去过?”
㉒“不敢说都去过,但离咱比较近的地方都去过。”李老虎一五一十地讲哪里的钱最好挣,一天能挣七八百,不欺负外地人。
㉓舒文想李老虎毕竟是李老虎,一个人敢跑这么远,说起哪个地方都头头是道。他想起自己每天伏案劳作,竟有些羡慕起李老虎来。
㉔忽然有人喊:“老虎!”
㉕舒文循声一望,是村里比他们小几岁的陈奇发。
㉖“老奇,快过来!”李老虎跳起来招呼。
㉗李老虎对妻子说:“这下你回去吧,让老奇帮我把箱子弄上车就行了。”
㉘舒文吃惊地问:“你妻子不和你一起去赶庙会?”
㉙李老虎摇摇头说:“她不去,她得照顾孩子。”
㉚“那你,那你为啥刚才不让她回去?我和你把箱子弄上去就行了。”舒文纳闷。
㉛“哪好意思劳驾你。我们是受苦人,你是城市人,领导了。”李老虎认真地说
㉜舒文心里一阵难受,小时候他们多亲密啊。他带着好意问:“你的票有座位吗?”
㉝“没有,今天刚买的,没座位。”
㉞“那你和我们挤挤吧,我们的三张票都是坐票。”舒文希望李老虎点头答应他。
㉟没想到李老虎说:“不了,和你们坐一起说不到一块儿,我找老奇去。”说着李老虎就拖着行李箱找陈奇发去了。
㊱舒文心里一阵酸涩,这就是他从小的玩伴儿?他想再说点儿什么,李老虎已经挤进人群里。舒文看见一个大行李箱在艰难移动。
20.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描写了“苍茫而荒凉”的落后地区景象,暗合了舒文年后将去远地谋生的低落情绪。
B. 舒文“自己以为的现实和真正的现实不一样”,表面上写人多,实则在表达舒文没有在绿皮火车上感受到自由与亲切感。
C. 舒文因为李老虎穿着普通,大庭广众之下举止不文明,令自己尴尬。
D. 李老虎多次拒绝舒文的帮助,让舒文感叹与发小竟然有了隔阂,同时感受到了人与事的变化。
21.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火车窗外景物中,“稻草人”这一物象隐喻了舒文在憋闷、脏乱的绿皮火车车厢中的孤独和迷茫。
B. 文章通过回忆叙述舒文和李老虎相遇的经历,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将两人的人物形象立体化。
C. 文中少时的李老虎与现在“走正道”的李老虎形成鲜明对比,暗喻其被现实生活挤压后“把自己折叠起来”了。
D. 本文语言描写充沛且具鲜明个性特点,一系列的人物对话展现出了李老虎善良、坦诚又直率的人物形象。
22. 请分析“绿皮火车”在文中的作用。
23. 舒文与儿时亲密
玩伴李老虎产生了隔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原因。
【答案】20. C 21. B
22. “绿皮火车”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绿皮火车”象征着舒文的过去和回忆,也象征着舒文和李老虎之间的友谊和回忆。
23. ①社会地位的变化:舒文成为城市人,而李老虎仍然是农村人,两人在社会地位上有了明显的差异。②生活方式的不同:舒文在城市工作,生活稳定,而李老虎则常年在外赶庙会,生活方式截然不同。③价值观的差异:舒文注重个人发展和事业成功,而李老虎则更注重家庭和传统生活方式,两人在价值观上存在差异。④心理距离的拉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在心理上逐渐产生了距离,缺乏共同话题和情感共鸣。
三、写作(60分)
24. 以下是“我手我心”栏目征稿要求,请你仔细阅读并写好征文。
ㅤㅤ再坚强的人也有脆弱的一面,再脆弱的人也能迸发坚强的力量。你有坚强的责任,你也有脆弱的权利。对于“坚强与脆弱”,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理解、感受、看法?请以“坚强与脆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写记叙性文章,也可写议论性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章不少于500字;
(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来源:文化文化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