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发布《混乱时代的科学外交》(Science diplomacy in an era of disruption),提出科学外交的新框架,旨在为科学外交领域确立宗旨、目标与具体任务,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科学环境、外交形势及地缘政治
导语:202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发布《混乱时代的科学外交》(Science diplomacy in an era of disruption),提出科学外交的新框架,旨在为科学外交领域确立宗旨、目标与具体任务,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科学环境、外交形势及地缘政治格局。编译核心内容,为读者解析新框架下“科学影响外交”与“外交影响科学”的双维互动,及其应用于技术治理与国家安全挑战时应注意的要点。
摘要:当前地缘政治分裂、科技竞争与环境危机交织,科学外交亟需构建“科学影响外交”与“外交影响科学”的双向动态框架,超越传统三维模型的局限。非国家行为体借技术垄断与软实力渗透,正重构外交权力格局,迫使国际合作在开放共享与安全管控间寻求平衡,需明确技术治理规则、提升透明度以重建信任。科学外交作为应对全球挑战的核心手段,其有效性取决于多方利益动态协调、责任共担与可持续目标的深度整合。
01 科学外交——综述
从根本上说,科学外交是科学与国际关系交叉领域的外交实践,其核心在于构建二者互动机制以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科学家通过知识生产与技术应用推动人类福祉,外交官则代表国家、机构或国际组织维护特定利益,而科学外交的实践场域正是二者角色交织的动态界面。2010年发布的奠基性报告首次构建了科学外交的三维分析框架:外交中的科学(Science in Diplomacy)、为了科学的外交(Diplomacy for Science)与为了外交的科学(Science for Diplomacy)。
外交中的科学维度聚焦科学建议对外交决策的赋能机制,强调专家个体或科学组织(如国家科学院)通过提供循证分析支撑政策制定,例如IPCC气候评估报告对国际气候谈判的持续影响。为了科学的外交则涵盖自上而下的战略协作与自下而上的科研合作网络,既包括政府间科技协定,也涵盖科学家主导的跨国研究计划。为了外交的科学维度通过科学合作改善国家关系,典型案例包括欧核中心(CERN)通过大型科研装置共建促进欧洲一体化,以及冷战期间美苏联合地球物理观测计划对军备管控的间接推动。
尽管三维框架获得学界广泛引用,但其概念边界模糊性与实践适配性不足逐渐显现:术语交叉使用导致"科学建议"与"科学外交"混用,跨国企业技术标准制定、科研人员学术流动等非传统行为体的缺位,以及冲突地区科研合作的伦理困境均未纳入考量。更根本的质疑在于,该框架形成于全球治理乐观主义时期,未能预见人工智能军事化、威权科技崛起等新安全挑战对科学合作范式的冲击。
本文主张超越概念辨析的学术争论,立足地缘政治重构与技术革命交织的现实场景,重构科学外交的实践指南。需警惕将常规科研交流泛化为"科学外交"的术语通胀,例如将普通学术会议简单等同于外交实践,这既模糊了科学家与外交官的专业分野,也消解了该概念的策略价值。新版框架提出"科学影响外交"与"外交影响科学"的双向互动模型,前者强调科学证据对政策制定的刚性约束(如气候模型对减排承诺的量化支撑),后者则关注外交机制对科研方向的规制作用(如出口管制对半导体技术路线的影响)。
尽管报告基调趋于务实,但其核心价值主张更具现实意义:在信任赤字加剧的当下,科学外交作为技术治理与地缘博弈的连接器,既能通过开放科学重建国际合作信任,也可作为技术竞争的工具性手段。全球实践表明,从新冠疫情数据共享到北极科考合作,科学外交始终在危机应对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粘合剂作用,其效能取决于对科学中立性与政治现实性的双重把握。
02 一个日益分裂和危险的世界
2010年框架诞生于地缘政治相对稳定、多边主义蓬勃发展的黄金期,但十五年后的今天,世界已陷入多重危机交织的"超复杂格局"。这种结构性转变不仅重塑了国际关系的底层逻辑,更深刻重塑了科学外交的实践场域,迫使其从理想主义的技术协作工具转型为现实政治的战略博弈手段。
全球环境危机呈现复合型特征: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崩塌与化学污染形成"环境三重危机",其连锁反应远超单一学科认知边界。科学界虽通过地球系统模型揭示了临界点阈值(如1.5℃温控目标),但政策转化仍受制于地缘博弈。新冠疫情暴露的全球卫生治理赤字更具警示意义:mRNA技术突破未能打破疫苗民族主义,COVAX机制仅实现3%的中低收入国家覆盖目标,凸显技术垄断对公共产品的侵蚀。
人口结构撕裂加剧治理困境:发达国家老龄化催生医疗支出占比超GDP 12%的财政重压,而萨赫勒地区青年人口爆炸式增长与水资源短缺叠加,催生新型安全威胁。更严峻的是,移民管控政策正制造科研人才黑洞——H-1B签证收紧导致跨国人才流动受阻,欧盟"科学签证"计划覆盖率不足申请量的7%,形成制约创新的隐性壁垒。
技术革命重构权力版图: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演变为大国竞争新战场。芯片法案与数字主权法案的出台,标志着技术标准制定权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种竞争在生命科学领域尤为尖锐:基因编辑专利争夺战背后,是CRISPR技术引发的伦理规制权博弈,而发展中国家在数据主权方面的缺位,正加剧全球数字殖民主义风险。
科技寡头挑战主权权威:全球75%的云计算资源集中于超大规模科技企业,其算法推荐系统影响超30亿人的信息获取,形成超越传统外交渠道的软实力投射。Meta的元宇宙标准制定与DeepMind的蛋白折叠数据库开放,本质是技术霸权通过科学话语权的再生产。这种"数字封建主义"趋势,迫使主权国家将科技治理纳入核心安全议程。
多边体系功能失调加剧系统性风险:WTO改革停滞、WHO预算削减与IPCC决策机制僵化,暴露传统治理架构的适应性缺陷。当科学合作被贴上"制度性掠夺"标签(如非洲代表在CBD会议上的指控),国际科学计划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
这种危机四伏的图景揭示:2010年框架预设的"科学无国界"前提已不复存在。当前国际体系既需要科学外交提供技术解方(如碳中和路径建模),更依赖其构建政治共识(如AI伦理全球框架)。在乌克兰基辅实验室数据争议与北极科考站准入博弈等案例中,科学议题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特洛伊木马"。这种现实要求科学外交必须突破传统工具箱,发展出兼具技术严谨性与政治可行性的新范式。
03 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对科学外交意味着什么
科学活动早已深度嵌入地缘政治网络,技术突破与战略博弈的耦合正在重塑科研活动的底层逻辑。人工智能算法武器化、基因编辑技术军事应用等案例表明,前沿科技已突破传统军控框架,形成"技术-安全"螺旋上升的恶性循环。这种背景下,科研安全与开放合作的权衡成为高风险决策:欧盟《芯片法案》通过投资筛选机制限制敏感技术外流,而《瓦森纳协定》对半导体设备的出口管制,本质是政府间协议将科研物资转化为地缘筹码。
全球公域合作的政治化趋势愈发显著。南极条约体系对科研自由访问原则的突破,方舟计划在物种保存中的主权争夺,均暴露"科学无国界"神话的现实困境。乌克兰国际研究所在战火中的存续争议,更凸显科研基础设施在地缘冲突中的脆弱性。这种新常态要求科学外交重构冲突应对范式,建立危机情境下的科研合作快速通道机制。
科学建议的政治化在疫情时代达到新高度。当世卫组织专家组关于病毒溯源的阶段性结论遭遇政治操弄,当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因"群体免疫"建模争议被迫公开致歉,科学证据与政策选择的张力暴露无遗。公众对科学过程的认知偏差被进一步放大:牛津大学追踪调查显示,主要经济体中仅37%的受访者能准确区分"科学共识"与"政策主张"。这要求建立三级透明度机制——数据溯源系统、模型代码开放与利益声明登记,重塑科学建议的公信力基础。
非国家行为体的权力崛起正在改写规则体系。科技巨头通过专利池构建技术同盟(如SEPI联盟在5G领域的标准垄断),其影响力远超传统外交实体。这种"数字封建主义"趋势在生物领域尤为明显:Moderna公司对mRNA核心专利的管控,使南非等45国组成的专利共享倡议陷入僵局。当私营部门掌握关键技术命脉,国际科学合作演变为商业谈判的延伸,传统多边机制面临功能替代风险。
制裁武器化对科研生态造成系统性冲击。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禁运直接导致多家研究机构断供,而AI模型开源社区的自我审查浪潮,反映技术民族主义对学术自由的侵蚀。这种环境下,科学家与外交官的互动模式亟待升级:欧盟推出的"科技特使"制度,要求科研人员接受外交政策培训,而日本文部科学省设立的"战略科学家"储备库,本质是构建政策-技术双向翻译的人才梯队。
厘清角色边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科学家作为证据提供者的中立性,与其作为政策倡导者的能动性之间需要建立防火墙。当德国联邦教研部明确要求科研资助协议中增设"政策中立承诺"条款,当诺贝尔奖得主因参与游说活动被取消政府咨询资格,科学共同体内外都在重申专业分野的必要性。这种分化不是对立,而是构建"旋转门"机制的前提——让科学家在技术评估与价值判断间保持专业清醒,使外交官在战略博弈与规则制定中善用科学工具。
04 面向21世纪20年代及以后的新科学外交框架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与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联合提出的新框架,彻底重构了科学外交的认知维度。这一模型摒弃传统线性分类,转而构建动态交互的二维矩阵,既容纳科学界与外交系统的多元互动形态,又预留适应技术革命与秩序变迁的弹性空间。
科学影响外交:从技术赋能到战略驱动
在气候临界点迫近、大流行病常态化、AI伦理危机频发的当下,科学证据已成为国际谈判桌上的"硬通货"。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通过概率性预测重构气候谈判逻辑,使1.5℃温控目标从科学倡议转化为《巴黎协定》的刚性条款。这种转变揭示科学影响外交的三重路径:证据驱动(如海洋酸化数据对渔业补贴谈判的支撑)、议程设置(基因驱动技术引发《生物多样性公约》专章讨论)、规范建构(脑机接口伦理准则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治理框架)。
科学建议体系正经历机制性变革。欧盟设立首席科学顾问团制度,将证据链深度嵌入政策周期;中国推行"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培养兼具科研前沿洞察与政策分析能力的战略科学家。这些创新使科学建议超越传统咨询角色,演变为政策制定的"前置过滤器"。
外交影响科学:从合作促进到规则塑造
外交对科学的作用不再局限于促进国际合作,更延伸至科研生态的规则制定。芯片法案通过出口管制重构半导体研发全球布局,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设立的科技伦理工作组,实质是建立技术标准的"民主国家俱乐部"。这种干预呈现双重面相:积极塑造(如碳中和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外交斡旋)与消极限制(对量子计算、高超声速技术的研究合作设限)。
科学软实力竞争成为新战场。日本文部科学省推出的"科学品牌战略",通过JST国际科研合作网络输出科研管理范式;阿联酋利用主权基金布局合成生物学,构建"技术-产业-外交"联动体系。这些实践表明,科学外交正从工具理性层面升维至战略博弈层面。
双向互动的实践场域
新框架的最大突破在于确立双向互动的实践范式。在北极科考中,科学家通过冰芯数据揭示气候突变风险,外交官则据此推动《北极科学合作条约》签署,形成"科研突破-外交行动"的闭环。反之,在5G标准制定中,外交博弈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华为"天罡"芯片的突破实质是地缘压力的技术转化。
这种互动在疫情应对中尤为显著。当mRNA技术突破遭遇疫苗民族主义,外交谈判促成COVAX机制与专利共享倡议的耦合,既保持技术开放又维护商业利益。类似案例证明,科学外交的效能取决于双向通道的畅通性——任何单向度的政策设计都将导致系统失效。
非传统行为体的角色重构
科技巨头与智库正在重塑科学外交的行为体图谱。DeepMind通过开放AlphaFold数据库构建科研共同体,其影响力远超传统外交渠道;世界经济论坛设立的AI治理联盟,实质是建立跨国企业的规则制定平台。这些变化要求新框架将"第四象限"纳入考量——非国家行为体既是科学外交的参与者,也是秩序重构的推动者。
最终,新框架的终极价值不在于理论自洽,而在于为动荡世界提供实践指南。当科学家在南极条约谈判中据理力争,当外交官在数字税谈判中援引经济模型,科学外交正以更隐秘而深刻的方式,塑造着人类文明的未来轨迹。
05 科学外交应如何演变和应对
在科学证据与政策制定的交互界面,科学外交的核心使命始终是构建"证据-决策"的信任链条。面对科学建议政治化加剧的现实挑战,从业者必须恪守三项基本原则:证据透明性(公开数据溯源与模型假设)、认知谦逊性(明确界定已知边界与不确定性)以及角色中立性(严守科学评估与政策倡导的界限)。这种专业主义坚守在新冠疫情应对中显得尤为重要——当英国SAGE委员会因早期未披露模型参数遭受质疑,当瑞典公共卫生局因忽视病毒变异数据导致政策失误,科学建议的公信力本质取决于程序正义的刚性约束。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风险治理
在地缘科技博弈加剧的新常态下,国际科研合作已演变为国家安全的前沿阵地。这要求建立三级风险评估框架:技术敏感性筛查(如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的瓦森纳机制)、人才网络审查(针对AI实验室的"关键人员"背景调查)与数据跨境管控(生物样本库的基因组数据主权声明)。欧盟推出的"研究设施信任标记"制度,要求成员国科研机构对涉军民两用技术合作实施强制申报,为风险治理提供了制度化工具。
角色边界的制度性锚定
科学家与外交官的互动需要建立"防火墙"机制。德国马普学会推行的"旋转门"伦理准则,明确要求科研人员在担任政府顾问期间暂停特定领域经费申请,这种利益回避设计有效防范角色冲突。更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构建"双轨沟通"模式:科学顾问通过技术摘要提供政策选项,外交官基于国家利益进行价值抉择,二者通过结构化对话平台(如美日科技政策磋商机制)实现功能耦合。
包容性合作的秩序重构
全球南方国家在科学外交中的主体性缺失正在制造新的治理赤字。当非洲科学家在世卫组织疫苗研发路线图制定中的参与度不足5%,当太平洋岛国代表在IPCC报告中沦为"数据提供者"而非"议程共建者",现有合作模式亟待重构。南非推出的"技术民主化伙伴关系"倡议提供创新范式——通过建立区域性技术评估中心,使发展中国家科学家能够平等参与基因驱动作物、气候模型校准等议题的技术审议。这种"共同设计"原则在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项目中已获实践,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成员国通过轮值主席国制度实现决策权共享。
技术民族主义时代的平衡术
在AI伦理治理领域,这种平衡术体现得尤为明显。欧盟《AI法案》通过风险分级制度,既对生成式AI实施透明度强制披露,又为开源社区保留"研究豁免"条款。这种"有管理的开放"策略,本质是在技术主权与全球协作间寻找动态均衡点。类似实践证明,科学外交的未来不在于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于构建包容性规则体系——既维护国家安全底线,又为全球科研网络保留开放接口。
|人工智能|视觉算法|大数据|充电桩|储能系统集成|智慧充电运营平台| |新能源电动汽车||新能源||智慧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运营平台建设|
华远系统是致力于人工智能(AI算法以及流媒体技术),信息软件技术,新能源、物联网等领域的集成商,在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停车,充电桩(储能充电站/光储充)及充电桩软件管理平台,储能系统集成,车联网有整套解决方案以及成功的项目案例。
说明:本文章所引用的资料均通过互联网等公开渠道合法获取,仅作为行业交流和学习使用,并无任何商业目的。其版权归原资料作者或出版社所有,小编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若版权方、出版社认为本文章侵权,请立即联系小编删除。
来源:华远系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