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东莞某家日式餐厅的后厨,37岁的于淼正低头处理着松叶蟹。她熟练地戴上手套,将蟹肉剔出摆盘,筷子与调羹的方向必须严格对齐——这是高端餐厅的规矩。十小时工作结束后,她看着手机里180元的日薪到账提醒,苦笑着自嘲:“这点钱,连路边服装店的一条裤子都买不起。”
在东莞某家日式餐厅的后厨,37岁的于淼正低头处理着松叶蟹。她熟练地戴上手套,将蟹肉剔出摆盘,筷子与调羹的方向必须严格对齐——这是高端餐厅的规矩。十小时工作结束后,她看着手机里180元的日薪到账提醒,苦笑着自嘲:“这点钱,连路边服装店的一条裤子都买不起。”
这位曾在TVB剧集《多功能老婆》中饰演“霸气小三”的女演员,如今是东莞街头万千打工人中的一员。2022年离开TVB后,她辗转尝试过超市店长、地摊摊主、餐厅服务员等多种职业。在超市工作时,她需要凌晨五点起床补货;摆地摊时,她曾顶着烈日吆喝到声音嘶哑;而在餐厅端盘子的日子里,她因忘记戴手套被顾客投诉,被老板当众责骂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于淼的转型故事,折射出TVB艺人生态的残酷现实。据公开资料显示,TVB基础艺人月薪仅约1.5万港币,多数配角演员需靠商演、直播等副业维生。2024年TVB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70%,艺人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像于淼这样选择“北上”的艺人并非孤例:42岁的陈思齐在深圳摆摊直播卖鸡脚,自嘲要当“鸡脚皇后”;《同事三分亲》中的梁珈咏转战商场卖首饰,紫色卫衣取代了职业套装;蔡淇俊从TVB离巢后创业失败,靠妻子支持从摆摊卖鸡爪重新起步,如今已拥有连锁品牌。
在东莞的打工日常里,于淼逐渐领悟到生存的真相。她曾在社交平台分享:“当服务员时,听到顾客聊家长里短,比在片场听导演讲戏更真实。”这种身份转换的撕裂感,在梁茵身上同样上演——这位在《爱回家之开心速递》中饰演“威龙潘金莲”的演员,如今在香港餐厅后厨切鸡、洗厕所,却将这段经历称为“职场进阶”。52岁的戴耀明在茶餐厅端盘子时被认出,他坦然回应:“洗碗时听了五个故事,这本人生笔记,自己写才精彩。”
这些艺人的选择,撕开了娱乐圈“造神运动”的虚幻面纱。于淼透露,TVB演员的“光鲜”往往建立在超长工时与微薄收入之上:“拍《法证先锋5》时,我连续48小时泡在片场,片酬还不够交三个月房租。”当行业寒冬来临,他们不得不直面生存命题。蔡淇俊的创业史更具代表性:从影视城少爷到街边摊主,他花了三年时间学会“把姿态放低”,如今其鸡爪品牌月销售额已突破百万。
于淼们的故事,本质上是关于“祛魅”与“重生”的叙事。当30岁的梁茵在餐厅擦桌子时,她不再纠结于“拜金女Anita”的荧幕形象,反而从顾客的肯定中找回价值:“有阿姨夸我切的水果拼盘比超市好看,这种认可更踏实。”这种转变,恰如戴耀明所说:“演员只是份工作,不该被推上神坛。”
在东莞的霓虹灯下,于淼依然会接到零星戏约。但对她而言,端盘子的双手与握剧本的双手同样珍贵:“人生没有烂剧本,只有不会改戏的演员。”当聚光灯转向生活本身,这些曾经的“剧中人”,正在烟火气中书写更真实的人生续集。
来源:东东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