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4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家药箱里可能早就有了它,却从没意识到:它竟然是寒湿体质的“克星”。它不是某种昂贵的中药秘方,而是一种几乎家家户户都备着的平价中成药。它的名字,你一定听过——藿香正气水。
别急着关掉页面,以为我在说“老生常谈”。你不知道的是,这瓶看似普通的藿香正气水,其实有着惊人的医学依据和丰富的临床使用价值。它不仅散寒的能力胜过理中丸,祛湿的效果甚至超过参苓白术散。真正懂它的人,早就拿它当“家庭保健神药”。
很多人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吃坏肚子喝一瓶”的阶段。但实际上,藿香正气的核心价值远不止止泻。中医讲究“寒湿困脾”,尤其在南方这种湿气重、天气反复的地方,寒湿体质几乎是“全民通病”。而藿香正气的配方,恰恰就是为寒湿体质量身打造的组合拳。
从成分来看,它包含藿香、紫苏、白芷、茯苓、半夏、厚朴、陈皮等十余味中药,这不是随便凑热闹的,而是经典古方“和中理气、燥湿化浊”的标准搭配。这比单一的理中丸(以干姜、党参为主)或参苓白术散(以健脾益气为主)更加“全能”。
寒气入体,最先攻击的是脾胃。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一吹空调就拉肚子、吃点凉的就胃胀、手脚冰冷、早上起床舌苔厚腻、身体沉重——这就是典型的脾阳虚+寒湿困脾。
理中丸确实能温中散寒,但它“走得慢”,适合调理型用药。而藿香正气既能快速散寒,又能立刻把湿气从体表赶走,特别适合应急使用。尤其对夏天贪凉导致的胃肠型感冒、寒湿中阻,效果极快。
这不是空口白话。根据《中国中药杂志》2020年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藿香正气剂型在治疗寒湿感冒、湿滞型胃肠功能紊乱方面,疗效显著,起效时间在8小时内的占比高达76.3%。这数据比起理中丸要快出一倍还多。
湿气不是“虚症”,而是真真切切会带来疾病的元凶。世界卫生组织早在《慢性病风险因素报告》中指出,环境湿度与慢性胃肠疾病、风湿类疾病的发病率正相关。
而在中医体系中,湿气最易困住脾胃,导致食欲不振、面色暗沉、舌苔白腻、排便不爽。这时候,参苓白术散虽然能健脾祛湿,但偏温和、适合长期调理。
藿香正气水则不一样,它是“一边拔湿气,一边驱寒气”。厚朴、陈皮、茯苓、半夏这些药材搭配,天然就是大自然的“除湿剂”。特别是针对“寒湿互结”的类型,效果优于那些只健脾不散寒的补剂。
而且,它还能“上可清头,下可利湿”,比如有些人头晕、胸闷、犯困、舌头发白,藿香正气一喝,像是开了个“湿气泄洪口”,通透了。
很简单,因为它太便宜了,便宜得让人不信它有多大本事。一瓶两三块,药房里堆成山。可你知道吗?在医院急诊科,尤其是消化科,这东西常年是“应急药”,不仅用于中暑、腹泻、胃肠型感冒,甚至在一些病毒性感染早期阶段,也会配合使用,以调和中焦、提升免疫。
而且,它对“亚健康人群”的寒湿调理,作用极强,尤其是那种总觉得困、没精神、舌苔厚、便溏、怕冷的人。别再以为自己是“气血虚”了,你很可能是寒湿太重了。
它的好,前提是你用得对。藿香正气水分为口服液和水剂,日常用药时,要注意:
不能和酒精同时服用,容易引发头晕、晕厥。
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不要长期服用含酒精成分的水剂型。
孕妇禁用。
另外,它虽然是中成药,但不适合体质偏热、有口臭、便秘、舌红的人群。这种体质的人,喝了反而上火。
很多人误以为藿香正气只能临时用,其实它也可以作为调理寒湿体质的周期性用药。比如南方梅雨季节,或体质明显偏寒湿的人,可以每周服用1-2次,连续一个月,辅助调理中焦寒湿。前提是你体质确实是寒湿型,不要乱吃。
真正让人状态差、免疫力低的,不是气血虚,而是寒湿未清。你气血再好,脾胃被寒湿困住了,也吸收不了。所以与其乱吃人参、阿胶,不如先拿起那瓶被你忽视多年的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水不是“老掉牙”的药,而是寒湿体质的对症良方。它比理中丸更快散寒,比参苓白术更强祛湿,最关键的是:它便宜、好用、见效快。前提是你用对了人、用对了方法。身体不舒服别乱补,先把寒湿赶出去,再谈养生。
资料来源:
①. 王华斌, 刘清泉. 藿香正气制剂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5(12): 2890-2896.
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国家标准. GB/T 21709-2008.
③. 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病风险因素全球报告》. WHO Press, 2018.
来源:外科杨医师科普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