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樵 | 立夏 · 嘉兴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4 06:24 2

摘要:先说一候蝼蝈鸣。谁都不知道蝼蝈的鸣叫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而在立夏时,却可以听到零星的蛙鸣,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汉代大儒郑玄在给《礼记·月令》批注中,把蝼蝈说成了“蛙也”,于是历代著作者纷纷附和。


嘉兴记

中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

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也就是说,在立夏的第一个五天,生活在地下蝼蝈钻出地面,开始活动和鸣叫。

第二个五天,因阳气盛,地下温度持续升高,蚯蚓也不耐烦地爬上了地面。

第三个五天,王瓜,不是黄瓜,是一种药用爬藤植物,此时快速攀爬生长。

立 夏

文 / 朱樵

立夏的三候,有两候是可以说一下的。

先说一候蝼蝈鸣。谁都不知道蝼蝈的鸣叫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而在立夏时,却可以听到零星的蛙鸣,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汉代大儒郑玄在给《礼记·月令》批注中,把蝼蝈说成了“蛙也”,于是历代著作者纷纷附和。

到了清代,进士朱右曾更是绘声绘色地描写:“蝼蝈,蛙之属,蛙鸣始于二月,立夏而鸣者,其形较小,其色褐黑,好聚浅水而鸣。”从此,蝼蝈鸣就成了一片蛙声。

其实,蝼蝈就是嘉兴人叫的蝼蛄。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以及许多古代药书中,也早已把“蝼蝈”解释为“天蝼”和“蝼蛄”。蝼蛄如花生节般大小,呈土黄色,收腰,前爪粗壮,铁耙状。它的头部细看如鼠,又总是在地下生活,吃新播的种子,咬食植物根部,所以也被称作梧鼠。

古书中称它有五能而不成其技:一飞不能过屋,二缘不能穷木,三没不能渡谷,四穴不能复身,五走不能绝人。估计现在的孩子都没见过,但我小时候还能经常见,特别是夏天的傍晚,它会窜进屋来,飞一米远,若掉在水里,也只能游一米。和其它昆虫相比,它确是个三脚猫。成语“梧鼠技穷”的梧鼠,说的就是蝼蛄。

再说一下立夏的三候,王瓜生。立夏的时候,早熟的黄瓜已经上市,所以,很多人想当然地把“王瓜生”解释成了可以吃到刚上市的黄瓜。其实,王瓜并不是我们用来当蔬菜吃的黄瓜,它是一种药用的爬藤植物,生长在山坡疏林或灌木丛中,秋天结果。所以“王瓜生”也不是王瓜结瓜的意思,而是说此时的王瓜攀爬生长很快。这种植物嘉兴几乎没有,不知道有没有人种过,至少,我没有见到过。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它表示着告别春天,迎来夏日。气温明显升高了,老中医们所说的“春捂”,此时再也捂不住了。人们终于脱下了毛衣,穿上了衬衫,浑身上下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春天的美好,变成了初夏的轻松愉快。

一些细心的姑娘,会突然站在镜子前兴奋起来,身体变得瘦了!可马上又发现,脸好像大了,于是又让她有点扫兴。立夏和五一节几乎是同时的,假期一过,小学生都换上了白衬衫,戴着红领巾,一队队地走在街旁的人行道上,也是初夏的一道风景。

到了立夏,人们就会想到麦芽塌饼和野米饭。

麦芽塌饼也叫立夏塌饼,与青团子有点相似,但做工和口感完全不同。麦芽塌饼在米粉中掺了点麦芽粉,吃上去糯而不粘,不仅比青团子好吃,而且容易消化。因为做工复杂,成本又高,所以市面上就比较少见。到了立夏,大家都知道要叫麦芽塌饼,但实际吃的人却很少。尤其是在过去,嘉兴至少有一半人只知其名不知其味。

我记忆中,能做麦芽塌饼的糕团店,好像只有北丽桥下面一家,一年供应两三天,最多也就几百只。有一个笑话,说是南门有个老太太,年轻时婆婆给她吃过半个麦芽塌饼,一直甜在心里,到了晚年,有一次邻居们在说慈禧太后的奢侈生活,她却突然说:“我要是慈禧太后,就一口气吃两个麦芽塌饼。”笑话并不那么好笑,却能说明麦芽塌饼不像青团子那样可以随便吃到的。

说到烧野米饭,它的由来传说有很多,从三国到民国,什么样的故事都有,但其真正的原因,应该是新蚕豆上市了,放点春笋、咸肉和糯米一起烧,既是吃个时新,也给正在农忙的农民增加点营养。因为在过去,糯米一直是被看作最基本的补品,尤其是在农村,每逢农忙或妇女生孩子,都离不开糯米。而立夏,由于气温升高,雷雨增多,正是农作物迅速生长的农忙时节。

立夏时,在嘉兴城里,一直有吃“三鲜”和“三白”的传统。由于立夏时鲜多,“三鲜”的种类也多,有“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而旧时城里的文人和大户人家,立夏必备的三鲜却是:枇杷、樱桃和鲥鱼。当然,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樱桃和鲥鱼比较难得,所以大多数人家就用豌豆和河虾作了代替,也同样能尝到时令的鲜美。尤其是豌豆,女孩子们一定要尝一尝带壳的豌豆,因为豌豆荚形如眉目,按照传统的说法,立夏这天吃豌豆,女子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另外,为区别于端午节吃“五黄”,立夏则以白为主,有吃 “白焐蛋”、“白焐肉”和“白焐茄子”的说法。这估计也是因农忙,没工夫烧,煮饭时顺便“焐”一下,不料就“焐”出了新味道。特别是“白焐肉”,用酱油和新蒜泥蘸着吃,那个味道,以前还真无法描述,现在有了,就一个字:爽!

立夏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习俗,就是称人。

在中国古代,称人是为了观察夏天身体的变化,清代顾禄的《清嘉录》中说:“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先是不分男女老少,到了后来,就单纯是称小孩了。因为立夏一过,就是孩子拔个子的时候,这个习俗就是提醒孩子要多吃,否则会长不高长不胖。所以每年吃完立夏饭,孩子们就会排着队去称体重。

一般是用箩筐,小孩子坐在里面,两个大人用扁担穿过秤钮,一边一个抬起来称。称人还有个讲究,要逢九凑十。如果孩子体重十九斤,则要报二十斤。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九是数字中最大的。孩子还在长身体,如果孩子的体重逢九,就意味着不能再长了,要凑十才行。

《二十四番花信风》从小寒开始,到立夏结束,这并不是说立夏没有应对的花开,而是开的花太多了,根本就无法确定哪三种花是具有代表性的。如果非要我选三种的话,那肯定是紫藤、玫瑰和牵牛花。因为在我家的院子里,紫藤和牵牛花正开得轰轰烈烈,而立夏那天,两丛玫瑰花也开了,开出门去,空气里充满了甜美的香味。

以前总以为玫瑰是外来品种,英国或者法国,后来读到杨万里《红玫瑰》的诗句“非关月季姓名同,不与蔷薇谱牒通”,觉得非常惊讶,难道宋朝已经有蔷薇、月季、玫瑰之分?查了资料,才明白玫瑰原产地是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只是古人比较实用,唐代制香,明代酿酒,并没有把它看成是爱情的象征。

来源:嘉兴正春和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