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首相张伯伦主张对纳粹德国推行“绥靖政策”,这最终体现在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上,张伯伦试图通过让步避免与纳粹德国发生战争。
关于肯尼迪刺杀案,不仅有越战的原因、印钞权的争夺、神秘组织的操纵,更有有一场鲜为人知的、与二战相关的复仇历史大剧?!
20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首相张伯伦主张对纳粹德国推行“绥靖政策”,这最终体现在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上,张伯伦试图通过让步避免与纳粹德国发生战争。
此时,被刺杀的约翰·F·肯尼迪(下文简称为“小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老肯尼迪)作为美国驻英大使,竟然极力支持张伯伦的做法!据说这就是他的儿子小肯尼迪日后遇刺的根本原因所在!
与张伯伦论调一致,老肯尼迪认为英国不应卷入与德国的战争,因为在他看来,英国无法打赢。不仅如此,老肯尼迪还主张美国也应远离欧洲冲突,并公开贬低民主制度,夸大法西斯效率!老肯尼迪甚至在私下场合表示,希特勒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是德国历史和民族心理的自然结果”!
老肯尼迪的这些立场无疑与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观点格格不入,罗斯福逐渐对他失去信任,特别是在1940年法国沦陷后,老肯尼迪竟然公开在《波士顿环球报》等媒体上发言,称“民主已经终结”!最终,老肯尼迪被迫辞职。此后,尽管老肯尼迪仍试图谋求更高的政治职位,如马萨诸塞州州长,但他的仕途显然因他的上述言论戛然而止了。
当时,年轻的小肯尼迪也在就二战观察和学习,但与他的父亲不同,22岁的小肯尼迪的哈佛本科毕业论文《为什么英格兰沉睡》(Why England Slept)则从英美角度反思了张伯伦绥靖政策的失败!该论文深度探讨了英国为何在上世纪30年代未能有效应对德国的军事扩张,即为何在“德国威胁显而易见”的情况下,英国政府和社会却迟迟未作准备。这显然是对他父亲政治失误的一种弥补。
小肯尼迪的论文后来在导师的建议下经肯尼迪本人及父亲朋友的协助被扩展并出版,据说书名“Why England Slept”是对丘吉尔著作《世界危机》中“While England Slept”的一种巧妙回应,也是费尽心机。
值得一提的是,小肯尼迪的著作出版时,肯尼迪家族就资助并购买了大量该书,最终推动其成为了畅销书,打响了小肯尼迪的知名度。由此可见,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在权力争夺战中总少不了家族的共同参与!这怕就是锡安长老千年以前就安排好的《权力游戏》剧本!
显而易见,小肯尼迪的这种做法是十分聪明而有效的,的确为他后来在政坛的崛起提供了极大的助力,但这似乎也无法弥补他父亲犯下的错误,因为他似乎并没有取得关键人物的谅解。
有人发现,在小肯尼迪刺杀现场,有一位离肯尼迪很近的女士,她头戴头巾,似乎正准备拍摄即将发生的历史性一刻!后有人经过人脸对比,发现她竟然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人,而她的父亲就死于二战时期的纳粹集中营!
众所周知,犹太人有仇必报,更何况罗斯柴尔德这样的顶级犹太人!所以有不少人怀疑,在小肯尼迪遇刺前该女士就收到了消息,也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卡到如此精确的机位!
另外,在人群不远处还有一个手撑黑伞的黑衣人,该男子在肯尼迪车队经过时举起黑伞——几乎在开枪同时!但当天天气晴朗,其怪异装扮非常醒目!刺杀案爆发后,该男子随即坐在了路边,举止十分镇定。他的这一系列动作很难不引发人们的猜测:是否他在用伞向同伴发出信号,或者伞本身就是某种武器?
1978年,该男子在美国国会刺杀调查听证会上自首,自称路易斯·史蒂文·威特(Louie Steven Witt)。他解释说举伞是政治讽刺,讽刺肯尼迪家族对张伯伦“绥靖政策”的宽容态度。因为在历史上,“黑伞”就是张伯伦的政治象征。
史料记载,1938年,张伯伦从慕尼黑返回伦敦,在机场挥舞一张与希特勒签署的和平协议,声称“带来和平”,当时张伯伦就身穿黑色大衣,打着一把黑伞,这一形象迅速成为他绥靖政策的政治符号。自此以后,张伯伦与“黑伞”联系紧密,成为懦弱、幻想和平但实际助长侵略的象征。
如果以上信息是真的,那么张伯伦及其后代才应该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人第一个想要报仇的对象吧?据查,张伯伦于1940年11月9日去世,死于结肠癌扩散!巧合的是,之前我们讲的杀死肯尼迪刺杀案凶手的夜总会老板也是死于癌症!而根据最近公布的CIA信息,他的癌症是癌细胞注射导致的,也就是说,死于他杀。
相较于张伯伦的迅速死亡,“绥靖政策”的支持者之一老肯尼迪似乎并没有被追究责任,他死于1969年,享年81岁。
因此,关于肯尼迪死于罗斯柴尔德家族复仇的说法似乎站不住脚,这种言论很可能是CIA散播的烟雾弹,以掩盖肯尼迪刺杀的真相。
注:文中相关信息及素材源自网络,基于其上的观点可能完全错误或存在不当之处,故仅供交流参考。如不慎涉侵权等事宜,请联系删除,谢谢!
来源:克劳斯老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