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特辑|我在田野种青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4 07:31 2

摘要:“最近我们打算结合乡村文化创意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田园综合体,马上准备签约。”邓魁峰边走边说,“这样至少可以让十几个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还能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左右。”

青春是一粒埋进土里的种子

田野的风记住了

它拔节生长的模样

他们俯身耕耘 奋力奔跑

今天,“五四”青年节

一起走近这些青年党员

聆听他们在广袤田野上

书写的“青春故事”

(上下全文)

清晨,望城区桥驿镇的静谧尚未完全消散,沙田村的石板路上,传来轻微的脚步声。

“最近我们打算结合乡村文化创意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田园综合体,马上准备签约。”邓魁峰边走边说,“这样至少可以让十几个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还能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左右。”

这位曾经在浙江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营销的85后,如今完全适应了望城区“乡村CEO”的身份。

去年,邓魁峰通过公开招考,来到桥驿镇,主要负责片区内杨桥村、黑麋峰村、沙田村三个村的农文旅产业发展。

从城市到乡村,有丰富房地产运营经验的他,充分发挥活动策划与推广的长处,将城市的一些“新潮”元素搬到深山里。

“每天一睁眼就是在想这事。”邓魁峰打趣道。

到村初期,邓魁峰用两个半月时间进行了文旅产业情况摸排,从品牌宣传到产品打造,他的办公室里,如今摆满了一个又一个本子,写得满满当当。

很快,邓魁峰意识到,“3个村要抱团发展,不能同质化,而是各有侧重。”他提出挖掘疗愈文化、千年四照花文化等独特资源,将黑麋峰村的山文化、沙田的稻香文化和杨桥的游乐文化融为一体,打造一个统一的游乐整体。

此后,相约黑麋峰七夕流星高山音乐节、相约黑麋峰金秋旅游节系列活动(乡村美食节、稻草艺术节、萌宠嘉年华、亲子游园会等)、相约黑麋峰跨年篝火音乐节等活动陆续上演……信任,就在这一项项活动中,逐渐积累了起来。

去年国庆长假期间,当地村民收入超过350万元,比2023年同期增加了50%。

邓魁峰不曾停止谋划发展的脚步,他说,担任乡村CEO充满挑战,但也恰好符合自己“敢闯敢干”的性格。对于三个村的未来,他充满期待。

(上下全文)

“你拿下试管吧,我来采。”刚和同伴说完,徐伟伟就打开了实验牛胃部的人造瘘口,从牛胃里抓取了一把内容物,小心地把水分挤进试管。

结束这一项采样后,徐伟伟又蹲下身,开始采集牛粪便样本。

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他早就习以为常。从记事起,徐伟伟一直和家人在陕西佳县的农村生活,每天要走近一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放学后还要割草、喂羊。

那时,他立志努力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一颗“服务三农”的种子在他心里悄然种下。

去年10月,26岁的徐伟伟和专攻微生物研究的室友一拍即合,在长沙经开区成立长沙柯栖尔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生物法降解农业废弃物转化蛋白质原料技术”已获两项国家级荣誉。

“利用具有特殊功能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把秸秆、尾菜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菌体蛋白后,原来的‘废物’就成了有大用途的‘宝物’。”徐伟伟介绍,这项技术 不仅可以通过提高饲料蛋白质含量促进动物生长,帮助养殖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还实现了对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

“ 相较于普通发酵方式,我们这项技术能有20%以上的效率提升。”徐伟伟说, 项目投用至今,已经实现了400余万元的营收。

为了布局未来产业,柯栖尔构建了160平米的实验室并储备了近2000种功能性微生物,“自主菌种库”初现雏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微生物会运用到与我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多个领域,惠及更多群体。”徐伟伟说。

(上下全文)

辞职返乡创业6年后,宁乡吉吉谷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何冰心,依旧为自己当年的决定感到自豪。

在她看来,回归乡村,是在“努力”和“焦虑”之间寻找平衡点:“每天对着农场里的一草一木,看着种子一点点破土、生长、结果,很有成就感。”

何冰心今年37岁,虽然出生在农村,但对于农业知之甚少。“种水果,当初我也是‘小白’,所有知识都是一边干,一边学来的。”

“喏,那个是我们用土办法制作的防虫糖醋液。”顺着何冰心手指的方向,农场果树上面还挂着不少诱虫板、诱蝇球。

为确保果品品质,农场构建起“绿色防控+精细管理”体系,采用物理防虫技术,通过投放赤眼蜂、蚜茧蜂、瓢虫等,来达到以虫治虫目的。

从土壤改良、作物种植到病虫害防控;从种植、收获到销售,何冰心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她说,要把农场的基础打好,做好水果种植和技术沉淀,让高品质水果成为农场的金字招牌。

“那时候我白天走访附近企业、商谈订单,晚上拓展微信群、编写软文、吸引流量。”在传媒业工作过的何冰心深知,只有系统运营才能让果园不断提档升级。

慢慢地,她发现水果种植不仅要会种、会管理,还要会销售。

盘点库存,区分优质果和普通果,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营销;推出“采摘+体验+亲子”新模式,“线上+线下”并进,重点建立微信销售渠道……在她眼里,“办法永远比困难多。”

“我们通过现场采摘和线上渠道,将农产品销售到了全国十多个省市,2024年的产值达到500多万元。”何冰心颇有些自豪地介绍,吉吉谷家庭农场先后获评长沙市、湖南省示范家庭农场和湖南省农民田间示范学校。

如今,农场里果树品种多样,有猕猴桃、李子、桃子、杨梅、无花果等11个品种,可以满足四季需求,还发展了林下经济和休闲农业。

“看着一棵棵果树长势喜人,我知道自己没有走错路。”何冰心的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上下全文)

眼下,正值春耕生产关键时期,浏阳市木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海明忙个不停。

“起床后,先去田里转一转。”许海明说,每天6点半起床,是干农业之后养成的习惯。

36岁的他,在浏阳市沙市镇种了11年田,是个种粮大户,在当地远近闻名。

生于农家,长在乡村,父亲与农田打了一辈子交道,许海明说,早在自己读书时期,就常常在暑假跟在父亲身后,干一些基础农活。

2013年,许海明从吉首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后,曾在长沙工作过一段时间。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见惯了农忙季节的繁忙,内心始终有些羁绊,扎根农村的念头一直未曾断过。

2014年,许海明决定选择回到父亲耕种半辈子的农田。但那时,种田对他来说,仅仅略懂皮毛。泡种、育苗、移栽等等,每一步都要从零开始。

凭着满腔热情,他从农业科技书入手,边学习,边实践。每天拿起一个记录本,一头扎进田里,用“笨办法”观察天气变化,记录作物生长状态。

许海明坦言,父亲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我爸种了几十年水稻,我很多种田技术都是从他那学来的。”此外,许海明每年都会到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专业院校和机构学习。

2014年,许海明成立浏阳市木山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了集育秧中心、农机播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水稻产业链。在沙市镇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合作社与中洲村、秧田村、沙市村、团农村等地的种植大户签订“代育秧”“代插秧”“代统防统治”等“十代”服务协议,带动和辐射邻近乡镇的390多户农户,服务面积达4200亩。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