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 | 冰雪摄影与我的青春十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2 16:51 2

摘要:47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长达五个月左右的漫长冬季、丰富深厚的冰雪文化形成的独特地质、气候及人文因素造就了黑龙江壮美的气质,也为身为摄影记者的我提供了纵横施展的广阔舞台。十年来,我走遍了黑龙江所有的地市,感受着、见证着黑龙江大地的辽阔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坚守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是我在黑龙江经历的第十个冬天。

47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长达五个月左右的漫长冬季、丰富深厚的冰雪文化形成的独特地质、气候及人文因素造就了黑龙江壮美的气质,也为身为摄影记者的我提供了纵横施展的广阔舞台。十年来,我走遍了黑龙江所有的地市,感受着、见证着黑龙江大地的辽阔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坚守与热烈,也用一张张照片、一篇篇报道串起了我的青春十年。

还记得那个寒风呼啸的冬日凌晨,在“华夏东极”——抚远,为了记录第一缕阳光从最东方洒向祖国大地,我在黑瞎子岛上踏雪跋涉至中俄边境。看着金色的太阳从冰河尽头升起,无边的蓝色冰雪世界与迸射而出的金红色阳光共同奏响北国“冰与火之歌”,强烈的震撼仿佛让时间停滞了,我不停按动快门直到浑身冰凉、手脚失去知觉……

抚远市东极广场日出景象(2019年12月19日摄)。在黑龙江省抚远市海青乡海兴村,房屋道路被白雪覆盖(2019年12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黑龙江冬天时间长、温度低,从10、11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的三四月,冬季平均气温常年在零下15摄氏度以下,部分地区甚至可以达到零下50摄氏度以下。滑倒、冻僵、设备失灵等各种状况频出在长年的冰雪拍摄中可谓家常便饭。有一次,在“神州北极”漠河零下50多摄氏度的极端低温中,尽管我已经提前把无人机电池揣在内兜保暖,无人机开机起飞不久后却突然失控从空中直直摔落,我也一不留神重重摔在坚硬的冰雪路面上……但是当镜头再次升起时,无边的林海雪原如一幅冰雪长卷在取景器中展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从此在脑海中有了具象化的表达!那种喜悦让我乐此不疲,无法停下再出发的脚步。

漠河市北极村消防救援站的消防车在路上巡查(2021年1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老黑山火山口景色(2023年2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的五大连池风景区雾凇景观(2023年2月13日摄)。

从五大连池鬼斧神工的覆雪火山、逊克库尔滨亦真亦幻的连绵雾凇到密山无边似海的冰封兴凯湖……就这样,起早贪黑、爬冰卧雪,我走遍了黑龙江所有地市的数十个县区,冰天雪地中的雄伟壮阔留在镜头里,也留在了我心里。

我一直以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大好河山为己任,充满热情地记录并传播北国冰雪盛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国家通讯社摄影记者应尽的职责。

拍摄小贴士:

冬季拍摄出发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除了相机、镜头、三脚架等常规装备外,因为需要长时间待在空旷寒冷的室外,大风会让体感温度更低许多,因此最厚的长款羽绒服、“秋裤+多层绒裤+棉裤”的组合、一厚一薄手套(方便相机按键操作)、加绒棉鞋、围巾、棉帽耳包等都是标配。还要注意把充好电的相机、无人机电池揣在贴近身体的内兜里保温,否则电池使用时间大幅缩短。而结束拍摄返回室内后,一定要及时把设备放在暖气旁或防潮箱内,以防相机及镜头因室内外温差大而起雾结霜,水分会导致设备锈蚀发霉。

在黑龙江源头附近的洛古河村,坐落着北极边境派出所洛古河夫妻警务站。这是中国最北的警务站,是民警史先强的办公室,也是他和妻子沈欣的家。

2021年1月,我和同事驱车从漠河市区出发。车辆在冰封的林区山道内穿行,2个多小时没有信号的车程中,对向一辆车也没遇到,伴随旅途的只有莽莽林海。一个拐弯过后,只见袅袅炊烟映衬着白雪,封冻的黑龙江畔整齐排列着几十栋平整的矮屋,这个朴实的东北小村庄,就是史先强的“战位”。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警务工作的便利,2010年7月,北极边境派出所洛古河夫妻警务室成立,史先强和辅警沈欣夫妻二人2020年接过接力棒,成为警务室第二任主人。边境巡逻、入户走访、调解纠纷是史先强夫妇的日常工作。尤其是冬季,江面封冻后,为防止不法分子出入境,每天2个多小时的界江巡逻格外重要。

2021年1月9日,史先强在洛古河村旁封冻的黑龙江面上进行边境巡逻。2021年1月9日,史先强在洛古河村旁封冻的黑龙江面上进行边境巡逻(无人机照片)。

尽管已提前做了准备,但和史先强一起在江面巡逻时,零下40多摄氏度的气温很快就把我的羽绒服穿透,手被刀割般的劲风吹得直哆嗦,相机也难以持稳。在封冻江面的巡逻过程中,不时能看到深深的冰缝。史先强提醒我们,江面有很多浮冰和裂缝,不仅容易被绊倒,甚至可能陷进去。

日落时分,辽阔的黑龙江江面上,夕阳把史先强的身影映得很长。我趴在江面冰块的间隙中身体已经几近麻木,我拍下了他坚定的眼神、铿锵的脚步。

采访结束后,我和史先强还保持着联系,他在之后几年里先后被授予“最美基层民警”、“十大国门卫士”等荣誉称号,而我题为《“北极卫士”:让警徽闪耀在祖国最北方》的摄影报道也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二等奖,标题正是来自我不经意翻动史先强的工作日志时看到他写下的原话。

2021年11月23日,在鹤岗市振兴广场,园林工人用长竹竿清理针叶树树冠积雪。2021年1月12日,北极供电所所长吕建生(前)和抄表员王少亭在北极村附近的山林中进行电力巡线。

十年的采访中,“北极”消防战士、“东极”边境民警、冰雪大世界舞蹈演员等这些在冰雪中坚守的基层工作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扎根基层,像一团团火焰,燃冰沸雪,坚守奉献,服务百姓。他们是最辛苦的人,也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精神时常鼓舞着我。

2023年11月28日下午,黑龙江龙煤双鸭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双阳煤矿发生事故,造成11人遇难。事发当天,我正在距双阳煤矿130公里外的七台河市采访。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我和同事立刻驱车赶往煤矿现场,同时在车上做好分工,跑线记者负责和双鸭山有关方面保持密切沟通,我则时刻关注网上的最新舆情。

这是2023年11月28日拍摄的双阳煤矿入口。这是2023年11月28日拍摄的双阳煤矿矿区(无人机照片)。

11月底的黑龙江东北部已被白雪覆盖,当日最低气温低至零下20摄氏度。在前往矿区的夜里,车越开越偏僻,部分乡道上的积雪被往来大车压实,路变得非常滑,我在车上不断抢拍矿区周边来往车辆、路况。

进入矿区小镇后,一条路直通往尽头的矿区,远远可以看到警灯闪烁,往来人员眼神警惕。根据以往的经验,现场周边一定有便衣警察巡逻。我知道,如果这时在大路上拿出相机,本次采访很有可能就会受到阻挠。于是,我在一个岔路口提前下车,趁没人注意时用手机拍摄了多张最新现场照片,随后便钻进小巷中向矿区后面迂回,同时用手机把照片发给在后方留守的同事,让其第一时间帮忙传稿。随后走到隐蔽处,飞起无人机,拍摄矿区内部和全景,传回更丰富全面的现场画面。

采访结束后已是深夜,矿区小镇里的小旅店大多已经住满,我和同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街串巷却依然找不到住处。最终在当地炸串店老板的引导下才在一家没有招牌的家庭旅馆中落脚,那时已是凌晨2点。

跟那些基层工作者选择坚守一样,面对突发事件,我们摄影记者同样选择勇往直前,尽力奔向新闻现场的最前沿。在这次突发事件报道中,新华社成为独家进入煤矿并播发现场图的媒体,在全网首发了相关图片报道,报道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并推动了有关方面尽快发布调查结果,严肃查处问责。

冰雪运动和冰雪文化也是我长期关注的主题。上个冰雪季,中国最北省会哈尔滨火爆出圈。细心、周到、温暖的哈尔滨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以往外界对东北的刻板印象。今年乘着第九届亚冬会举办的“冬”风,“尔滨Travel”延续火爆态势,我也透过镜头真切看到了“尔滨”的热烈。

这是2024年12月21日拍摄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无人机照片)。2025年1月3日,游客在哈尔滨群力音乐公园“网红大雪人”附近游玩(无人机照片)。

冰城的“花式宠客”,让每个旅客感到宾至如归,南方“小金豆”们也做出热烈回馈,自发在网上、向身边人推荐“尔滨”,亚洲各国的运动员们在赛场外和志愿者们友好互动,尽显“冰雪同梦亚洲同心”之情……所有这一切也同样让我动容,手中的相机如内心一样滚烫。只想尽可能记录下“尔滨”的“铁汉柔情”,让更多人看到如此温情又充满善意的东北。

2022年1月21日,在黑龙江亚布力体育训练基地,一位滑雪运动员在进行训练。2025年2月13日,第九届亚冬会冬季两项女子4x6公里接力比赛在亚布力举行。中国队夺得冠军。

从展示各国各地文化的中央大街“大秀场”、松花江畔“钻石海”同赏落日的情侣到各国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身姿……回看今年开年至哈尔滨亚冬会结束,在任务最重的45天时间里,我发稿的各类图片超过1300张,平均每天近30张。

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担当着“以影像著史”的重任。我相信这些拍摄于哈尔滨冰雪季及亚冬会期间的照片会被存入档案馆,成为这座城市发展史上标志性时刻的影像记录被后人反复观看,也会成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证明。

星光不会辜负每一个赶路的人,冰天雪地更能衬托每一颗温暖的心。冰雪和摄影如天马的双翼载我跃过青春十年。徜徉在冰雪之中,我得以有以上这些几经沉淀后的分享。透过冰雪,我也得以渐悟人生。

来源:只穿裙子的eatin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