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背上的盛唐交响曲——陕历博18件“国宝”探秘之十六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4 07:15 2

摘要:1959年的盛夏,西安西郊中堡村的建筑工地上,一锹黄土掀开了沉睡千年的盛唐记忆。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拂去尘土,一队特殊的“乐团”赫然现身——七位乐师围坐驼背平台,中间站着一位翩跹起舞的歌女,骆驼昂首嘶鸣,仿佛正踏着丝绸之路的节拍款款而来。这件通高58厘米的唐三

1959年的盛夏,西安西郊中堡村的建筑工地上,一锹黄土掀开了沉睡千年的盛唐记忆。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拂去尘土,一队特殊的“乐团”赫然现身——七位乐师围坐驼背平台,中间站着一位翩跹起舞的歌女,骆驼昂首嘶鸣,仿佛正踏着丝绸之路的节拍款款而来。这件通高58厘米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以其绚丽的釉彩、生动的造型,瞬间震撼了考古界,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国宝第15件: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盛唐时期三彩釉陶器,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在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这件载乐驼堪称唐代“移动KTV”的微缩模型。工匠们以瓷土为胎,采用“分区施釉法”和“点染融彩法”,让绿、黄、蓝三色釉料在高温下自然流淌交融,形成水彩画般的渐变效果。仔细观察,骆驼通体施赫黄色釉,背上的椭圆形毯子则用翠绿釉打底,边缘点缀宝蓝色,平台上的菱纹毯更是五彩斑斓,仿佛能让人联想到当年长安西市里那些来自波斯的织锦。

最令人叫绝的是其“模制+雕塑”的复合工艺。骆驼采用左右合模制成,乐俑则用前后合模,每个部件都经过独立塑烧后再精密组装。驼背上八个平均身高不足10厘米的乐舞俑,个个眉目清晰:吹排箫者鼓着腮帮,弹琵琶者低眉信手,击拍板者侧耳凝神,而中央的舞女梳着时髦的“乌蛮髻”,身着白底蓝花长裙,右手举至胸前,左臂自然下垂,裙摆微微摆动,仿佛正随着《霓裳羽衣曲》的节奏轻盈旋转。这种将静态陶塑表现出动态韵律的功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支特殊乐团手持的乐器,恰似一部浓缩的东西方音乐交流史。琵琶源自波斯,箜篌传自埃及,排箫出自希腊,而笙、笛、箫则是中原传统乐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凤首箜篌——这种源自印度的乐器,在敦煌壁画中常见,实物却极少流传。乐师们虽然演奏着胡乐,却身着汉家圆领窄袖长衫,这种“胡乐汉装”的混搭风格,正是开元年间风靡长安的“胡部新声”的典型特征。

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玄宗曾下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将西域乐舞正式纳入宫廷音乐体系。驼背上的这场演出,很可能就是在演绎当时最流行的《苏幕遮》《胡旋舞》等融合乐曲。想象当年长安的酒肆里,这样的异域乐团穿街过巷,胡姬伴着箜篌起舞,商贾随着鼓点击节,该是怎样一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景象?

在唐代,“沙漠之舟”骆驼是最重要的跨国交通工具。考古发现显示,西安地区出土的唐三彩骆驼俑多达百余件,但载乐驼仅见两例(另一件出土于鲜于庭诲墓)。为何工匠要选择骆驼作为音乐舞台?这背后暗藏着深刻的文化隐喻。

骆驼背上的平台形制,令人联想到敦煌壁画中的“天宫乐伎”。佛教艺术中常表现伎乐天在云端演奏的场景,而丝路上的商队也会在驼背上搭建简易帐篷。工匠巧妙地将宗教意象与现实生活结合,创造出这个“行走的音乐厅”。更耐人寻味的是骆驼的神态:它并非负重前行的疲惫模样,而是昂首嘶鸣、四足稳立,透露出盛唐时期丝路贸易的繁荣自信。釉色明亮的黄褐身躯,脖颈处自然垂落的鬃毛,甚至嘴角细微的肌肉纹理,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堪称唐代动物雕塑的教科书级作品。

这件载乐驼集中展现了唐三彩的三大工艺奇迹:其一是“流釉成彩”的魔法,铅釉在800℃高温下熔融流动,不同颜色的釉料相互浸润,形成烟霞般绚丽的渐变色;其二是“开片”技术,冷却过程中釉面自然开裂的冰裂纹,让器物更显古朴典雅;其三是“窑变”效果,因釉料含铜、铁、钴等金属氧化物,烧制时会意外呈现翡翠绿、葡萄紫等梦幻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作品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二次烧成”工艺:先以1150℃高温素烧胎体,再施釉进行900℃低温釉烧。工匠们还创新使用“溜釉法”——用勺子将釉汁从器物顶部缓缓浇淋,形成自然垂流的艺术效果。那些看似随意的釉色分布,实则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视觉设计,绿釉多施于凹陷处,黄釉常用于凸起部位,通过色彩对比强化立体感。

2013年,这件载乐驼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国宝天团”。如今它在陕历博的展柜里,依然保持着那个昂首嘶鸣的姿态,驼背上的乐师们似乎从未停止演奏。当现代观众驻足凝视时,耳边仿佛响起当年丝路上的声声驼铃,混合着琵琶的清脆、箜篌的幽远、笛箫的婉转...

这件文物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记忆。它见证了8世纪长安城的国际范儿——那里有粟特商人的葡萄酒肆,波斯工匠的琉璃作坊,新罗学子的汉诗唱和。正如驼背上胡汉交融的乐团,盛唐文明之所以辉煌,正因其有着“稻米流脂粟米白”的丰足物质基础,更具备“拿来主义”的文化自信。

站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脉搏。这匹载歌载舞的三彩骆驼,不仅是古代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精神象征。它从丝路走来,向世界走去,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奏着永不落幕的盛世华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藏

来源:微光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