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得者:用青春在时代答卷上书写“我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4 08:04 2

摘要:“要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勉励年轻一代,为青年人鼓劲加油。

“要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勉励年轻一代,为青年人鼓劲加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次社会的重大变革和进步都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奋斗和贡献。如今,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青年手里。身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年人如何敢想敢为、能为善为?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今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部分获奖者。作为当代青年的杰出代表,他们直面时代之问,用青春的朝气和锐气铿锵作答。

机器人黄金时代的追梦人

“人形机器人赛道是真火了!今年明显感觉到工作量比同期翻倍。”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得者、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刘爽最近刚从北京出差回到南京。“五一”假期期间,正忙着筹备带移动充电机器人赴节后的上海展会。

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刘爽深深体会到“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深刻内涵。30岁那年,刘爽不顾家人反对,从一家央企研究院辞职创业。当时的他注意到,国内智能运维机器人市场亟待开拓,传统电网领域已有众多优秀企业“卡位”,但解决复杂恶劣环境的安全巡检机器人领域还几乎空白。

那时“大厂”大多选择观望,因为这个领域面向的是煤矿、化工等有防爆要求的4D场景,即Distant(偏远)、Dirty(肮脏)、Dull(简单重复)、Dangerous(危险)。“技术研发有不确定性,场景需求短期也难以放量。”而刘爽却坚定地认为,随着工业自动化加速发展,巡检机器人在特种应急、工业运维等丰富场景中,一定大有用武之地。

为啃下防爆设计这块“硬骨头”,刘爽带着大家坐猴车下到地下几千米的采煤工作面,了解井下实际作业情况。“每次上井后,我们的鼻孔里、毛孔里都被黑色的煤灰堵满。”在夏天近40℃的高温下,刘爽还和大家一起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背着氧气瓶到化工厂,了解生产工艺、设备巡检的流程和防爆要求。

不懈的奋斗,为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也让天创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具备一类、二类、三类防爆认证的机器人企业。

“8年来我们专注于巡检机器人品类,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新能源、油气化工、冶金矿山等多个行业领域,已出货的5000多台巡检机器人每天行走距离加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刘爽说,今年两会,“具身智能”等新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他倍感振奋,“在政府和资本双轮驱动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已进入新的窗口期。今年上半年在手订单增长29%。”

“技术迭代飞快,这也倒逼我们要与时俱进,先人一步。”刘爽说,公司今年年初发布了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上周刚在武汉国际安全应急博览会亮相,这个身高2.2米、臂展3.1米的现实版“钢铁侠”专为工业危险场景设计,不少订单已“慕名而来”。“公司今年最大目标是移动充电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两个新品的批量化落地,我们将推动百城招商行动,加快推动机器人多场景落地,守护人类安全,赋能工业安全升级。”

点石成“晶”的富民引路先锋

凌晨5点的连云港市东海县曲阳镇兴西村,天还未亮,沿街的水晶大集已人头攒动。摊位上的水晶摆件、饰品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些精巧物件的前身,竟是曾被丢弃的水晶边角料。“以前几百块能买一车边角料,现在它们成了村民致富的‘金疙瘩’。”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得者、兴西村党总支书记赵中刚笑着告诉记者。

这位被村民称为“水晶书记”的“准90后”村官,用10余年时间,将一座传统水晶村打造成年产值13亿元的电商“明星村”,更用一块块碎石铺就乡村振兴的“晶”彩之路。

2012年,赵中刚以大学生村官身份扎根曲阳镇。“当时看着堆成山的边角料,几百块钱能拉一大车,突然觉得这就是没人开掘的‘金矿’。”他带领着村民把碎石打磨抛光,做成光滑的水晶枕——当第一个客户摸着样品惊叹“不硌人,还很凉爽”时,赵中刚知道,这条路走通了!首战告捷后,水晶床垫、灯具等200多款产品相继问世。原本被丢弃的边角料,摇身变为“网红”家居品。

“大家理性购买啊!不要看着好看都买下来。”与别的博主使劲吆喝不同,在直播间,眼见着水晶手串购买数量噌噌上涨,赵中刚却总劝消费者们理性消费。2020年担任村支书后,赵中刚抓住电商直播风口,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前重启中断20年的“水晶大集”,又带头运营“水晶书记赵中刚”直播账号,在某平台粉丝超127万,一场直播曾创下实时在线1.5万人、成交近万单的纪录。更令人振奋的是,赵中刚将模式复制到周边村庄,建起5个电商产业园,带动赵庄村、前张村村集体增收。

赵中刚还发起“百村千万”计划,目标3年内为100个村培育1000名万级粉丝助农主播。目前,兴西村电商团队平均年龄仅23岁,孵化出上百名本土主播。90后村民小张原在城里打工,如今回乡做跨境直播:“跟着赵书记学运营,月入比过去翻了两番!”

赵中刚发现,目前,当地返乡就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面对“大城市还是家乡”的选择题,赵中刚直言:“乡村振兴不缺机会,缺的是发现机会的眼睛。”他带领当地劳模工匠代表走进直播间,桃林烧鸡、东海大米等特产上线即售罄。“流量会变,但产业根基和人才储备能让乡村持续‘造血’。”

“刚做直播时,有人笑我‘村官不务正业’,但事实证明,只要敢想敢试,农村一样能出‘新经济’。”赵中刚的话,也是新时代青年的另一种成长思路:与其扎堆“热门赛道”,不如深耕“乡土赛道”——当年轻人带着知识和视野回到基层,那些曾被忽视的“边角料”,终将在创新中绽放光彩。

微米焊道上的战鹰守护者

百倍放大的显微镜下,他双手沉稳持握焊枪,紧盯着不足0.04平方毫米的焊盘,屏气凝神,电光石火之间,一个个焊点仿佛工艺品一般呈现。

这是江苏金陵机械制造总厂专业技术员张雯集的工作日常,33岁的他,今年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两项荣誉。

“我的工作是对航电系统收发组件进行精细调试和修复组装,组件工艺非常精细,焊枪一旦接触焊点,每次焊接、每个焊点不过三四秒钟的时间,只能一次成功。”在张雯集心里,这是“一项0或1的工作”,“航空产品质量事关飞行员安全,飞机在天上没有‘停车检修’的机会,每个焊点都是‘生命焊点’。”

刚学焊接不久,张雯集需焊接的一个电阻产品封装大小还不到芝麻粒的四分之一。“要在4秒之内完成夹取、定位、熔锡、放置等一系列操作,稍有不慎,还会影响性能、导致产品报废。”尽管身边的老前辈都认为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但张雯集依然决定大胆尝试。

他将每个细节都“抠”到极度精确。仅第一步“夹取”就闯过了重重难关。“轻点夹不住,重点会飞走,最初我每夹取100次就有几十次失败,经过3个月高强度训练,失败率才降至不到1%。”为了彻底消除这不到1%的风险,张雯集每天都练习上千次夹取,手指经常磨破,甚至有时短暂失去触觉,最终才让肌肉形成记忆。

工作后的短短3年内,他就完成了100多万个元器件的焊接,为了精进技术,他还与同为航修人的爱人李永霞将家里的桌子改造成了焊接台,练成“一手准”的绝技。如今,他已可以在75微米甚至50微米的焊盘上,完成18微米的金丝键合,在微米级世界里“穿针引线”。

在张雯集看来,航修领域的任务越来越复杂,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他还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职读研,系统学习电子工程、材料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整个系统的运作原理,提出更有效的模块性能提升方案。

在处理微米级芯片拆除和键合时,他通过上万次的键合试验和拉力测试,反复优化超声波能量、键合时间等参数;为了提高微米级裸装半导体芯片的拆除效率,他改造了现有设备,将每人每天拆除20余片提升至400余片,效率提升了20余倍……

日常24小时待命,紧急任务一忙就是十几个小时,怎么还能有使不完的劲?张雯集深情地说,“我的外公是一名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小时候,他就给我讲述战场上惊心动魄的故事。他还常说当年中国有现在这么好的飞机就好了!”少时立下的保家卫国志向,正转化成工作后源源不竭的动力,“今后我只想做好一件事,冲刺极致,守护我们的战鹰飞得更高更远!”

坚守在国防一线的“后浪”们

4月中旬,从位于内蒙古的外场实验地点回到南京理工大学的95后青年教师陈令,“已回校。”一年中,有200多天都在外场实验,陈令常就着漫天黄沙吃已经冰透的盒饭,他的执着,为的是等待“成功”的消息。

陈令,是南京理工大学新一代火炸药青年创新团队的一员。这个团队共有68人,35周岁以下45人,占比66%。他们在“风吹石头跑”的荒原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全等模块装药”和“低过载装药”技术,解决了远程超压、近程燃不尽的世界难题。这个年轻的团队今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陈令来自重庆,今年刚满30岁,2023年4月博士毕业后选择留在了团队。当年5月,他就开始了常驻外场试验场地的工作。

常驻荒无人烟的野外,陈令早上4点半就要从住地出发前往沙漠无人区,实验地点没有手机信号,只有沙漠狂风,“一阵风刮来,衣服上、头发上,连耳朵里、嘴巴里都是沙子。”但陈令从没退缩过,“因为行业的特殊性,我们不能‘纸上谈兵’,这就意味着我们既要持续学习,掌握技能,又要将全新的研究成果用于实践。”

“这个领域的永恒追求,是炸药的更高能量密度。”团队负责人、南京理工大学张文超教授这样形容他们的工作。火炸药是武器装备的“主粮”,其性能直接关乎国防实力。

对于很多学科来说,只要从0到1,就是巨大的突破,但在国防领域,还要做到从1到100。“成功不是停留在实验阶段,而是在装备到保卫国家安全的大国重器上。”张文超说,为了保障安全,大家会从几微克开始做实验,逐渐增大剂量,一直到应用于武器装备。既要使装备具有高能量和安全性,还要做到精确控制、靶向爆破。

团队中已经90岁高龄的王泽山院士,依然精神矍铄,奋战在科研一线。他时常用4个问题标定自己的科研坐标:“原理的科学性、工艺的先进性、功能的有效性和经济的可接受性。”而这4个考问也逐渐成为团队青年们的科研习惯。“五一”假期后,这群坚守在国防一线、保卫国家安全的“后浪”们又将再次出发。

破壁追光的“中国芯”赛道黑马

“就像让金属‘长’在陶瓷上,既导电又散热。”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得者、苏州博志金钻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潘远志举起一片薄如蝉翼的陶瓷载板,眼神灼灼。在这片指甲盖大小的材料上,他的团队用纳米级工艺“刻”出只有头发丝1/50粗细的金属电路,打破国外垄断,让高端芯片散热材料价格直降三成。

在别人眼里,他自带“天才少年”的光环。出生于2001年的他,16岁首次创业,19岁创立苏州博志金钻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3岁已是手握60余项专利、完成近亿元融资的“行业破壁者”,成为国产半导体材料突围战中的一匹黑马。

“我是从实验室直接跳进了产业浪潮。”潘远志回忆起2018年时,手中的电极模型还带着学生时代的印记——那是他在与某高校合作项目中研发的脑机接口电极,虽因市场不成熟未能量产,却让他意识到:“实验室技术必须找到产业化的出口,才有实际应用意义。”

转机出现在2020年。彼时中美芯片博弈白热化,高端芯片散热材料严重依赖进口。潘远志决定将实验室积累的磁控溅射技术应用在半导体领域。团队耗时两年,啃下200多道工艺难关。当首片国产陶瓷载板下线时,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然而,放弃已有应用领域的产品成果,转向不同领域的半导体赛道,这个决定在旁人看来近乎冒险。但潘远志自有逻辑:“兴趣如果只停留在实验室,就像火把没点燃柴火,只有和产业需求碰撞,才能发出真正的光。”

让中国芯既能“跑得快”,又不“发高烧”,是潘远志的目标。博志金钻研发的性能更强的散热材料与封装载板,获得了多个行业龙头客户的认可,工厂每月可生产5亿颗高功率芯片封装载板,包括陶瓷基、玻璃基和金刚石基体等,应用于数据中心、光电模组、5G基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如今,博志金钻的新一代封装器件量产在即。潘远志的日程安排愈加紧凑:白天拜访客户、讨论新技术和产品设计,下午回公司开研发、生产、质量会议,“在高校积累技术,在市场打磨产品,两者缺一不可。”

站在洁净的车间里,他望向科幻感十足的设备,“芯片算力爆炸的时代,散热材料就是‘退烧药’。我们要做的,是让每颗中国芯都能全力奔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 叶真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