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三资”清查困局:为何“年年清,年年不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4 09:04 2

摘要:案例1:某村将已征用的120亩集体林地仍登记在册,虚报年租金收入18万元,用于填补历史债务窟窿。

一、问题症结:从典型案例看“三资”清查三大顽疾

(一)账实不符成常态:虚假清查背后的利益链

1.实际案例

案例1:某村将已征用的120亩集体林地仍登记在册,虚报年租金收入18万元,用于填补历史债务窟窿。

案例2:某村会计伪造“资产盘盈”单据,将实际价值50万元的集体厂房虚增至300万元,骗取乡村振兴项目补贴。

2.症结根源

(1)选择性登记:只录入无争议、易变现资产,规避纠纷资产和权属模糊资源(如口头协议承包的荒山、滩涂);

(2)动态更新失效:未落实《农业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体育总局关于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关于“按照资产类别建立台账,及时记录增减变动情况”的要求。

(二)清查流程空心化:从“走过场”到“集体合谋”

1.典型场景

某村“清查小组”由“村干部”组成,村务监事委员会成员、村集体监事会成员未参与,无村集体成员代表、村党员代表;清查小组未实际开展清查,仅凭“清查小组”坐在办公室完成清查表填写,数据来源于上年台账(台账未在新一年度更新,仅凭记忆增减),仅用1小时完成全村资产核查(实际需7天);清查结果经监事会核实,召开会议讨论,未通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确认、清查表未经法人签字,公示仅张贴在村委会内部,村民知晓率不足10%。

2.政策背离:违反《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办法》第五条“清产核资工作要按照清查核实、公示确认、建立台账、审核备案、汇总上报、纳入平台管理等操作程序进行”的规定。

(三)审核机制失灵:乡镇监管的“稻草人效应”

1.数据触目:2024年某市审计发现,乡(镇、街道)农业农村部门对村级资产报表的审核通过率达100%,但实地核查问题发现,没有一个村不存在问题。

2.深层原因

乡(镇、街道)“一人管多村”,平均审核时长不足30分钟/村;

缺乏真实财务数据、村集体产权共享数据、区块链存证、GIS定位等技术支持,无法验证资产位置与现状。

二、深层动因:制度漏洞、技术短板与利益驱动交织

(一)制度执行“两张皮”现象

政策与实操脱节:尽管《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办法》《农村集体财务制度》等政策文件明确“账、证、表、实”四相符,但基层普遍存在:

资产台账用Excel手工登记且登记时不核实资产现状以及财务资料,根据相象随意修改(易篡改);

合同管理分散在村干部个人手中(某县抽查发现80%的合同未归档,未作为财务核算资料移交会计人员)。

(二)技术手段“代差鸿沟”

典型案例:2024年某县村级资产仍采用纸质台账,导致:

同一块土地在3个不同台账中登记用途矛盾(耕地/林地/建设用地);

因数据未联网共享,乡镇无法发现重复登记,以及漏登问题,引发集体资产账外循环。

(三)腐败动机“迭代升级”

新型利益链:从“直接贪占”转向“协议型腐败”,例如:

村干部与企业签订“阴阳合同”,明面低价出租集体厂房,暗收“管理费”回扣;

通过虚增资产估值获取银行高额抵押贷款(某村集体果园估值虚高400%贷款500万元)。

三、破局路径:制度重构、技术赋能与全民监督三位一体

(一)制度刚性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1.动态清查机制

推行“资产身份证”制度,对每处资产赋予唯一二维码,关联合同、照片、坐标等信息;

实行“红黄牌”问责:对连续2次抽查账实不符率>5%的村,暂停村干部绩效工资。

2.跨部门联审:建立“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财政局”联审机制,自动核验资产权属、用地性质、承租人信用。

(二)技术穿透式监管:让虚假数据无处遁形

“天眼+地眼”验证系统

1.卫星遥感:

应用场景:比对资产现状与登记用途

实战案例:某省发现86处集体耕地违规建房,追缴租金损失2300万元

2.无人机巡检:

应用场景:核查山林、水域等偏远资产;

实战案例:某市2024年修正林地面积数据误差1.2万亩

(三)群众深度参与:构建全民监督网络

村民扫码即可查看本村资产明细、租赁合同、收益流向;

开通“异常线索直报通道”,举报查实奖励案值5%(最高50万元)。

2.“沉浸式公示”革新

利用村务短视频平台、微信群直播公示会;

引入第三方公证机构现场鉴证,防止公示后篡改。

四、长效保障:从运动式整治到常态化治理

(一)建立“三资”健康度指数

从账实相符率、合同规范率、群众满意度等6个维度量化评估,纳入县乡绩效考核(权重≥15%)。

(二)推行“审计下沉”行动

县级审计部门每年随机抽查20%行政村,重点核查资产现值、收益分配、关联交易。

(三)实施“能力筑基”工程

对村干部开展“三资”管理法律与技术双训,未通过考核者暂停行使经济决策权(某省2024年轮训覆盖3.2万人)。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来源:狄城普法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