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同治十二年,即公元1873年,一个刚刚出生不久的女婴,被送给了邻居家,做童养媳。没办法,在这个女婴之前,家里已经有了五个女孩,她是不折不扣的“六多余”,不仅得不到亲生父母丝毫的怜爱,还因为不是男孩而颇让父母愠怒。
姐妹医学博士,以身许国,相约终身不嫁
清同治十二年,即公元1873年,一个刚刚出生不久的女婴,被送给了邻居家,做童养媳。没办法,在这个女婴之前,家里已经有了五个女孩,她是不折不扣的“六多余”,不仅得不到亲生父母丝毫的怜爱,还因为不是男孩而颇让父母愠怒。可怜的女婴,被送到邻居家不久,就因为“命犯天狗,婚姻不利”,又被送回。根据梁启超先生《记江西康女士》记述,这个女婴“幼而丧父母,伶仃无以自养”,也就是说她的亲生父母,也在她幼时便双双离世,小姑娘成了孤儿。谁也不会料到,这个孤儿,后来会成为我国近代历史上四大女医之一,并代表我国,出席了1899年“世界妇女大会”。这位女士便是康爱德。两个月大的时候,康爱德被美国传教士昊格珠收养,直到9岁。9岁的康爱德入“儒励女学”学习,在这里,康爱德遇到了她的毕生好友,我国近代四大女医之一的石美玉。石美玉与康爱德同岁,家境殷实,父母思想前卫,从来没有给石美玉裹过小脚。1882年,康爱德和石美玉一起,跟着昊格珠,前往美国旧金山,开始了她们的留学生涯。二个身在异乡的小姑娘,互相勉励,在之后的十年时间里刻苦学习,并在189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密歇根大学医学院。
梁启超《记江西康女士》记述,在校期间,康爱德和石美玉二人的成绩一直都拔尖。1896年,康石二人双双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在毕业典礼上,两个女孩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登台领证。康爱德的旗袍是蓝色,石美玉的旗袍是粉红色。在场的师生为她们起立,长时间地鼓掌,校长当众称赞她们:“有些人说中国人不值一提,但在我看来,中国人的本领不是我们能够超越的。我们美国的女子和这二位女士相比,真的难以企及。”康爱德、石美玉拒绝了美国人给他们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他们挚爱的中国,回到家乡九江,这一年她们只有二十四岁。九江人用十分隆重的仪式,迎接两个“女大夫”回国。当时国人普遍还比较封建,对女性抛头露面,不太能接受。但在病痛和死亡面前,不容人有丝毫犹豫,康爱德和石美玉脚一着地,就投入到救死扶伤的工作当中。从1896年年中,到1897年年末,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康爱德和石美玉通力合作,共接诊病人5491名。康爱德和石美玉生活清苦,除留少量生活费外,归国后四年的主要诊疗费用,都送到了美国传教会,用来还清二人在美国留学的费用。两位女大夫虽在九江地方,但声名远播,远近闻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每月达到了3000多人。为了方便行医,康爱德和石美玉创办了“但福医院”。康爱德和石美玉分身乏术,便开始招收护理人员,教她们护理技能,以协助她们一起工作,为我国培养了一批现代医学护理人才。1897年,康爱德在南昌开了一家西医诊所。11年之后,这家西医诊所扩建为南昌卫理医院。53年后,南京卫理医院又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江西省医院。在归国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康爱德和石美玉几乎是夜以继日地不停工作,得到救治的患者,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寻常百姓,难以计数。在长期行医的过程中,康爱德和石美玉得到了九江人的一致认可。有一次康爱德积劳成疾,在家里养病,九江知府专门出告示,禁止人们从康家门口路过,以免影响康大夫的清修。九江人自觉遵守,无一例外,对女大夫的尊敬可见一斑。张之洞曾邀请康、石二人,想让她们参与创建上海医学师范学校,竟被婉言谢绝,理由是九江人更需要她们。《九江市志》记载,1899年,因康爱德能通多国语言,且在国内外均广有贤名,被推举前往伦敦,代表中国,出席了当年世界妇女大会。出身贫寒,以医报国,无论是品德还是才干,康爱德均当之无愧。直到1919年,康爱德和石美玉带出来的护理人员多达500余人,其中就有被称为近代中国“护理人员之母”的伍哲英。1910以后,康爱德和石美玉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连孙文,梁启超等人也对她们推崇有加。两位女士没有在成绩里膨胀,而是利用影响力,广泛地开枝散叶。康爱德将南昌康济医馆扩建为南昌妇孺医院,康爱德担任院长,这家医院很快成为人人皆知的“康医院”。石美玉在上海组织创立了伯特利医院(今上海九院前身),还开设了两间药房和一所护理人员学校。石美玉还在家中,收养了36个贫穷的中国孩子。石美玉是产科专家,慕她之名前来学医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还有的来自越南、新加坡和檀香山,共有600多名学生毕业。1915年~1920年,石美玉深入乡村,举办公共卫生知识讲座,讲座内容包括结核病的预防、预防鼠疫、消灭蚊蝇、搞好家庭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同时,石美玉和她的助手们还对妇女进行产前注意事项、婴儿喂养的指导,开展预防接种。1918年至1919年,石美玉进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研修。在美期间,石美玉四处演讲,向美国人介绍中国的情况,鼓励中国留学生回国服务。1928年,山东爆发大饥荒,康爱德和石美玉再次聚首,收养了因为灾害而无家可归的300多名孩子。《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仰慕康爱德之风采,派人去说媒,想娶康爱德为妻,但康爱德并没有接受这份求爱。1931年,康爱德女士在南昌病逝,享年58岁。出生时“不利婚姻”那四个字的断语,不幸言中,康爱德女士终身未婚。石美玉女士于1954年病逝于美国加州,享年81岁。与康爱德一样,石美玉女士也终身未婚。她们早年受传教士影响信教,除了工作,其他的业余时间都用来传教布道,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她们竭尽自己的生命,将一生奉献给了她们挚爱的中国医学事业,以及她们的病人们。两位医学女先驱的人生,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什么叫高尚的人,什么叫纯粹的人,什么叫有道德的人。用“伟大”二字来形容这对姐妹,也毫不为过。以“先生”二字来称呼两位医者,也理所应当。她们没有子女,但无数中华儿女,都曾受她们之恩,她们以身报国,以医许国的爱国壮举,将与日月同辉,彪炳千秋!
来源:董狐笔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