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弄明白蚜虫为啥突然“嚣张”,得先看今年的气候账。河南、安徽等地的农户反馈,今年春天雨水少得可怜,3月下旬到4月几乎没下过透雨,气温却比往年偏高1-2℃。这种“干热模式”简直是蚜虫的“天堂”——研究说蚜虫最爱的温度是15-30℃,今年4月多地平均气温14-18
蹲在田埂上扒开麦秆,老张的手直抖——叶背、茎秆上爬满了芝麻粒大的蚜虫,密密麻麻像撒了层黑灰。
“前几天还没这么多,这才三五天,咋就成灾了?”这位种了20年小麦的老把式,最近在河南老家的麦田里转了十多圈,手机里存满了蚜虫“作案现场”的照片。
眼下正是4月底,小麦抽穗灌浆的节骨眼,全国多个麦区都传来蚜虫爆发的消息,农民急得直跺脚:这虫咋突然这么凶?
到底咋治才管用?
要弄明白蚜虫为啥突然“嚣张”,得先看今年的气候账。河南、安徽等地的农户反馈,今年春天雨水少得可怜,3月下旬到4月几乎没下过透雨,气温却比往年偏高1-2℃。这种“干热模式”简直是蚜虫的“天堂”——研究说蚜虫最爱的温度是15-30℃,今年4月多地平均气温14-18℃,正好卡在它的“舒适区”。再加上去年冬天不太冷,蚜虫藏在麦茬和土里轻松越冬,开春一升温就开始“疯狂生娃”,短短一个月就能繁殖好几代。
但气候只是“帮凶”,真正让蚜虫“失控”的,是咱们管理上的漏洞。不少农民跟老张一样,觉得蚜虫“不就是吸点汁儿”,往年随便打两遍药就行。可今年他们发现:药打早了,蚜虫还没冒头,白花钱不说,虫子还练出了抗药性;药打晚了,蚜虫已经爬满穗子,这时候加大药量,不仅多花钱,还可能伤了麦子。更要命的是,有些人为了“见效快”,跟风用高浓度药剂,喷药时只打叶子正面,漏掉了叶背和茎秆,结果蚜虫躲在“安全区”里继续繁殖[参考内容]。
还有些地是“自己惯坏了蚜虫”。比如早播的麦田,麦苗年前就长得老高,密度大得风都吹不进去;偏施氮肥的地块,麦叶嫩得像豆腐,蚜虫吸起来更带劲。这些“肥美”的麦田,简直成了蚜虫的“高级餐厅”,虫子自然越聚越多。
蚜虫的危害,可不是“啃叶子”这么简单。从麦苗刚返青到麦粒灌浆,它的“作案手法”分阶段升级,每个阶段都能让小麦“伤筋动骨”。
最让农民心疼的是穗期到灌浆期。
这时候蚜虫集体“搬家”到麦穗上,一边吸麦粒的汁,一边排出黏糊糊的“蜜露”。老张的麦田里,有些麦穗已经被蜜露糊住了,凑近闻还有股酸臭味——这蜜露不仅招蚂蚁,还会滋生霉菌,麦子的呼吸和光合作用全被打乱。更麻烦的是,蚜虫还是“病毒快递员”,它爬过的地方,可能把矮黄病、黄矮病的病毒传给小麦。
去年山东有块地,就因为蚜虫传播病毒,整片麦子矮得像草,减产了40%[参考内容]。
不过蚜虫也有“怕热”的软肋。等小麦进入乳熟期,气温升到35℃以上,蚜虫就扛不住了,数量会“断崖式”下跌。但问题是,这时候麦子已经快成熟,前期的损失早就造成了。所以防治蚜虫,关键是抓住抽穗前的“窗口期”,把虫子控制在爆发前。
面对来势汹汹的蚜虫,农民最需要的不是“猛药”,而是“巧招”。河南商丘的王大姐今年就尝到了甜头——她听农技站的专家指导,提前用甲基异柳磷拌种,不仅防住了蚜虫,连地下的蛴螬都少了一大半。“以前光知道打药,现在才明白,种子处理好了,能省不少心!”
生物防治更是“隐藏大招”。蚜虫的天敌瓢虫、食蚜蝇,可是“治虫高手”。有块地做过试验,当瓢虫和蚜虫的比例达到1:150时,根本不用打药,瓢虫就能把蚜虫吃得干干净净。现在不少地方推广“留草养虫”,在田边种点苜蓿、油菜,给瓢虫提供栖息地,虫子少了,药钱也省了[参考内容]。
要是蚜虫已经爆发,打药就得“讲究”。专家反复强调:别盯着一种药打,吡虫啉、啶虫脒、氟啶虫胺腈轮着用,蚜虫才不会“练出抗药性”;喷药时别只打叶子正面,麦秆中下部、叶背都得照顾到,否则蚜虫躲在“死角”里,过两天又卷土重来。
最近安徽霍山的农民学聪明了,用植保无人机打药,喷头能360度旋转,连麦垄深处都能喷到,效率比人工高了10倍。
更让农民安心的是“一喷三防”——打一次药,既能治蚜虫,又能防赤霉病,还能喷点叶面肥给麦子“补营养”。江苏徐州的李大哥今年用了这个法子:药里加了磷酸二氢钾,麦子叶子绿得发亮,蚜虫少了,赤霉病也没找上门。“以前得背着药桶跑三趟,现在一趟搞定,省心!”
蹲在老张的麦田边,看着农技员用手持测报仪监测虫情,他终于松了口气:“原来治虫不是‘猛打药’,是得讲科学。”从靠经验到信技术,从“被动打虫”到“主动预防”,这些变化不仅关系着一亩三分地的收成,更连着14亿人的“粮袋子”。
小麦蚜虫的防治战,说到底是一场“科技与经验”的赛跑。当农民学会看虫情、懂气候、用对药,当农技推广从“发通知”变成“手把手教”,我们才能真正守住麦田里的“丰收密码”。毕竟,每一粒饱满的麦粒,都是农民的汗水、科技的智慧,和土地的馈赠共同写成的“丰收诗”。
来源:祎祎的农村小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