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书试图探讨与记忆相关的个人和社会问题,并将记忆研究理解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它借鉴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如流行文化、历史、文学、口述文化和叙事传统,从而为记忆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视角。在研究记忆研究、历史分割、口述文学与数字技术之间的交叉点的同时,本书也关注数
数字时代的记忆研究:跨学科视角
Memory Studies in the Digital Age: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1 内容简介
《数字时代的记忆研究:跨学科视角》(Memory Studies in the Digital Age: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一书由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 Francis Group)于2025年2月出版。
本书试图探讨与记忆相关的个人和社会问题,并将记忆研究理解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它借鉴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如流行文化、历史、文学、口述文化和叙事传统,从而为记忆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视角。在研究记忆研究、历史分割、口述文学与数字技术之间的交叉点的同时,本书也关注数字时代中记忆意识的角色,这种意识在决定哪些记忆被记住或遗忘、记忆以何种形式存储以及未来如何检索这些记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编者简介
D. Sudha Rani
D. Sudha Rani 是印度海得拉巴工程与技术学院(VNR VJIET)英语专业的副教授,拥有超过30年的丰富教学与研究经验,研究领域涵盖英语语言、文学以及记忆研究。她是一位活跃的学者,发表并展示了大量研究成果,撰写了九本书籍,建立了记忆研究与叙事中心。
Rachel Irdaya Raj
Rachel Irdaya Raj 是印度海得拉巴工程与技术学院(VNR VJIET)英语专业的助理教授,拥有二十年的教学与研究经验,研究领域包括英语语言、文学、软技能、记忆研究、性别研究、研究方法论以及学术写作英语。她曾为奥斯马尼亚大学的听力技能测试内容开发做出贡献,并合著了奥斯马尼亚大学、圣雄甘地大学以及B.R.安贝德卡尔开放大学的本科生教材。同时,她也还参与了记忆研究与叙事中心的建立工作。
3 章节目录
引言
记忆的重要性及其传递
第一部分
叙事与记忆研究的记忆术
第1章
叙事作为一种文化实践:记忆、解放与生存 Ashma Shamal
第2章
寻找记忆的碎片:塔希尔·沙阿旅行叙事中的文化记忆与身份 Divyasree J.S. 与 B.Sajeetha
第3章
记忆研究在睡前故事中的语境化:理解形成性文学框架的实践 Rafid C.
第二部分
数字技术:记忆的强大媒介
第4章
重新诠释迦尔纳:对经典与种姓的批判 M.Subhasree
第5章
记忆的方式:对《怪奇物语》和《惊奇女士》中集体记忆使用的研究
Athira Manoharan 与 Aiswarya S. Babu第6章
韩剧中的记忆研究:通过跨学科理论视角探索记忆的交集 Rashmi Naik 与 Geetha Bhasker
第7章
让村庄在城市中重现:理解古贾尔人的村庄性 Vishesh Pratap Gurjar
第三部分
自我/他者、自我记忆与身份分析
第8章
怀疑记忆的回忆录:对塔拉·韦斯托弗《受教育者》的探索 Vishnu Priya T.P.
第9章
记忆的质疑:解码印度刑罚自传中的“自我” Ananya Parida 与 Shashibhusan Nayak
第10章
情感:人类图书馆作为记忆与情感档案的交集 Kavya R. K.
第11章
对YSR逝世记忆的情感与媒体因素分析:一项比较研究 G. HARITHA
第四部分
分割——分析印度次大陆最残酷的一章
第12章
将记忆作为口述史学工具的挑战:以乌尔瓦希·布塔利亚的《沉默的另一面》为例的分析Chaithanya V.
第13章
重建记忆景观:想象中的家园在后分割孟加拉回忆录中的作用 Sreya Mukherjee
第14章
1947年的记忆:从口述到数字的旅程 Mahuya Bhaumik
第15章
解构分割叙事:电影中个人与历史记忆的研究 Maithry Shinde
第五部分
来自印度的记忆研究之声
第16章
1971年战争在印度电影中的记忆:记忆的场所 D. Sudha Rani
第17章
记忆与Totam的叙事:以口头叙事的视角
Santhwana Santhosh 与 Joly Puthussery第18章
帕图阿与帕塔奇特拉:孟加拉卷轴画中的宗教性、传统与记忆 Soutik Chakraborty
第19章
“她故事”与记忆:K. R. Meera《女行刑师》中的女性主义实践Puja Ghosh 与 Averi Mukhopadhyay
第六部分
世界文学中的记忆视角
第20章
记忆书写与奥妮娅·肯帕杜的《所有体面之人》与《布克斯顿香料》 Isha Banerjee
第21章
记忆、期望与失败:田纳西·威廉姆斯的《玻璃动物园》在戏剧与电影中的表现:一个案例研究Hindol Chakraborty
第22章
共鸣之声:通过加拿大土著文学中的集体记忆实现文化去殖民化 Urmi Sengupta
第23章
通过记忆密码重新审视非洲起源:对亚历克斯·黑利的《根》的研究 Rachel Irdaya Raj
4 章节摘要
引言:记忆的重要性及其传递
记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地球上的一切事物、每个人以及每个生命体都是记忆的载体。通过对人类社会的深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之所以能够形成、维持并运作,正是因为人类拥有重新创造事物的智慧。研究一个社区如何通过传统和文化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人类社会找到了创新的方式,将知识代代相传,并通过记忆、回忆和共鸣使其得以延续。这些方式既包括物质性(lithic)手段,也包括非物质性(alithic)手段。
众所周知,物质性记忆是指那些倾向于将明确的记忆刻录在外部的可保存系统中的技术,例如石头、泥板、金属表面、羽毛笔、棕榈叶、蜡、纸张、硅芯片等。这种技术还需要一个记录和存储的系统,比如书架、图书馆、博物馆、寺庙或数据链接等。显然,这种技术需要个人或社区付出一定的努力。然而,这些个人或社区在记录或保存时可能会带有选择性、偏见或成见。
与物质性记忆不同,非物质性记忆本质上是永恒的,它们保留在身体这一复杂的器官中,并通过身体得以延续。尽管非物质性模式也通过某些技术(如言语和手势/表演)将记忆外化,但它更倾向于通过有机体来激发、支持、增强和传播其表达。非物质性模式通过声音和手势的表演技术来体现和演绎记忆(Venkat,2014)。因此,它们不使用记忆的替代载体及其刻录工具,从而减少了选择性或偏见的存在。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全球范围内的记忆形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此,至少在过去的三个千年中,记忆的存储方式以极快的速度演变。特别是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出现,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对这些媒体的深入观察表明,它们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其动态特性使得记忆的形成和检索过程变得复杂。这种复杂性增加了检索系统的可信度,并为选择性检索提供了空间。因此,“任何文化与其过去的关系都被证明具有政治相关性”(Pethes 2019, Oxford Scholars Publishing, UK)。
记忆研究的重要性
记忆研究对于理解个人、社区乃至国家生活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生活形态深受记忆的影响。记忆研究涵盖了许多方面,从我们最私密和个人的过去回忆、自我意识以及成功执行日常事务的能力,到许多事情发生的方式,例如记忆社区、通过语言构建的过去、礼仪习俗、政治政策以及物质结构等。认知科学、历史学、民族志、社会学、文学等各个学科曾独立尝试理解上述各方面的内容,但要获得完整的图景,必须解决这些方面之间复杂的联系。因此,记忆研究的应用初看之下潜力无限,它能促成各种引人入胜的互动与合作,从而揭示人类过去与现在的更完整图景,并由此推测未来的样貌。
这里的问题是,我们应该重视传递的知识还是设计的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记忆研究的演变。记忆研究作为知识的一个分支,其演变本质上具有跨学科性,涉及心理学、文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志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神经学、媒体研究等多个领域。对记忆跨学科兴趣的识别和认知被称为“记忆研究”。
记忆研究的演变
记忆研究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并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它的研究方法上具有国际性,在性质上具有跨学科性。其发展历程在1925年莫里斯·哈尔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发表《论集体记忆》后显著加速。他证明了个体记忆的重要性,正是这些个体记忆构成了社区的集体记忆。在他看来,个体心中的世界与其生活的世界同等重要。他进一步论述了思维如何在社会中共同发挥作用,思维的运作如何不仅仅以社会安排为媒介,而且实际上是由社会安排所构建的:“人们通常在社会中获得他们的记忆。也正是在社会中回忆、识别和定位自己的记忆”(1992: 38)。此外,哈尔布瓦赫认为,记忆既由过去构建,也由现在构建,是变化的而非恒定的。因此,研究记忆不是从哲学角度反思主观意识的固有属性,而是识别其不断变化的社会框架。我们被要求回忆的社会框架,不可避免地与我们回忆的内容和方式紧密相关。群体为我们提供了回忆的刺激或机会;它们也塑造了我们回忆的方式,并常常提供了回忆的材料。正如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所指出的,我们都是许多群体的成员,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从家庭到国家,再到某些国际宗教或政治机构(Turner Victor, 1980)。根据这一论点,记忆的个体成分与社会成分之间的绝对区分不再有意义。哈尔布瓦赫(Halbwachs,1992: 38)说:
“去寻求……记忆保存在我大脑的哪个角落或我独自可以进入的某个心灵深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是由我从外部唤起的,而我在任何特定时间所属的群体为我提供了重建它们的手段。”
所有的个体记忆都是在社会材料中、在社会背景下,并响应社会线索而发生的。即使我们独自回忆,我们也是作为社会存在,参照我们的社会身份,并使用我们可能以创造性方式使用但肯定不是我们发明的语言和符号来进行回忆。正如阿斯特丽德·埃尔(Astrid Erll)所总结的那样: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区分文化与记忆相交的两个层面: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或者更准确地说,一方面是认知层面,另一方面是社会和媒介层面(2010)”。
扬·阿斯曼(Jan Assmann,1995)和阿莱达·阿斯曼(Aleida Assmann,1995年)提出的交际记忆、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理论,是理解我们为何成为我们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交际记忆关注个体基于日常生活的记忆,而我们知道,这些记忆的寿命较短。另一方面,文化记忆则是由文本、仪式、纪念碑、庆典、物品、圣典以及其他媒介中体现的符号遗产所形成,这些媒介作为记忆触发器,能够唤起与过去事件相关的意义。此外,文化记忆还能追溯到神话起源的时代,将过去的集体经验具体化,并可能延续数千年。根据这一理论,一个社会的文化记忆始终是其当前利益、需求和经验水平的反映(2011)。简而言之,文化记忆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现在与过去的相互作用”。这一定义允许将各种可能的研究纳入其中,从个体的日常活动,到社会中最被铭记或最被遗忘的背景,再到引人注目的跨国活动,乃至民族国家的国家记忆。同时,记忆研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那些过去有意为之并有助于形成身份认同的活动。在我们讨论有意记忆对个体或社区身份形成的作用时,还需探究无意识和隐含的文化记忆方式,或者固有的非叙事性的记忆形式(例如视觉或身体记忆)(E. Cote James 和 G. Levine Charles,2002)。尽管德国历史学家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曾撰文探讨社会记忆和异教图像在艺术中的“来世”,但阿斯特丽德·埃尔(Astrid Erll)进一步发展了“旅行记忆”的概念。她提出的关于记忆在时间、国家、世代、媒介和知识领域之间“旅行记忆”的理论值得关注。利德克·普拉特(Liedeke Plate,2013)和H. G. 埃尔斯·罗斯(H. G. Els Rose,2013)提出,文本的重写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看透不同时期文本生产之间的假定区别。
因此,记忆研究经历了演变,许多学者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其成为一个强大的、跨学科的、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然而,正如杰弗里·奥利克(Jeffrey Olick)和乔伊斯·罗宾斯(Joyce Robbins)(1998: 106)所指出的,记忆研究是一个“非范式、跨学科、无中心的事业”。目前,学界正在努力为记忆研究设计一个概念工具箱,尽管这一领域目前“实践多于理论”。由于记忆研究在方法上具有多学科性,并且必须跨越知识和语言的界限,因此只有在所有相关研究领域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成功。这种合作应建立在概念、方法论和理论前提等多层次的对话基础上,这将使记忆研究对未来的学者更具吸引力。
第1章
在这一章中,探讨了作为反抗场所的解放和生存的概念。波尔·马歇尔(Paule Marshall)的第二部小说《天选之地,永恒之人》(1969)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设想了对一位前奴隶英雄英勇往事的记忆。每年的加勒比狂欢节都会纪念这位英雄。库菲·内德(Cuffee Ned)英勇事迹的记忆通过重演和重新叙述得以保存下来。伯恩岛人对这一记忆的崇敬及其向下一代的文化传递,展现了记忆在整个旅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2章
旅程往往会带来变化,并挑战人们的自省能力。因此,探索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的意义构成了第二章“寻找记忆的碎片”的核心内容。作品《哈里发的房子》(2007)和《阿拉伯之夜》(2009)描绘了记忆和叙事在身份形成和保存中的关键作用。作为摩洛哥的移民旅行者,作者试图通过他的多样化经历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持续不断地回忆过去的故事和事件,有助于实现个人身份以及文化身份。
第3章
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因为他是家庭单元的一部分,父母在其中分享他们的记忆。因此,睡前故事构成了每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嵌入每个社会文化习俗的育儿工具。第三章进一步讨论了这些故事的复述如何导致形成性框架处于“poiein”(持续转化)状态。以《小红帽》为例,探讨了同一故事的多次复述如何导致持续不断(重新)形成的。
第4章
记忆的本质在于记住、遗忘和回忆。当记忆被重新媒介化时,存在两种可能性——要么现实保持不变,要么每次媒介化都带来变化。在数字时代,文化记忆找到了一种新的存储方式。电影和电视剧在丰富这一存储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章分析了泰米尔电影《剑客迦尔纳》(2021)中对神话人物迦尔纳的描绘,并与《摩诃婆罗多》文本中的同一角色进行了对比。重新媒介化的叙事成为记忆的重要场所,并为当代人提供了灵感。
第5章
探讨了美国热门科幻网络剧如何整合文化记忆。这两部剧集都探索了如何在其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将纪念性元素纳入集体记忆的构建与重构中。《怪奇物语》中展示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饮食、时尚和音乐的流行文化参考,都是记忆重新媒介化的例子。另一方面,《惊奇女士》挑战了对巴基斯坦穆斯林社区的不信任,并探讨了第三代巴基斯坦裔美国人经历的移民和分裂的创伤。
第6章
探讨了记忆与遗忘如何塑造剧中角色。剧集《治愈者》《杀了我,治愈我》和《购物王路易》通过社会学视角探讨了身份认同的概念,以及它如何塑造角色的社会行为和他们所处的环境。这些剧集还通过失忆、闪回等记忆表现形式来构建情节并增强戏剧性。通过技术进步,这些系列剧的影响力遍及全球。
第7章
介绍了德里一个城市村庄中古尔贾尔种姓青年的民族志叙事。这些叙事对于重建主流种姓群体成员与自身种姓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德里大都市中重塑乡村身份感至关重要。因此,村庄继续作为不断扩大的大都市的附属物而存在,除了种姓之外,村庄还作为一种“社区”重新出现在人们的故事中。
第8章
自传记忆是人类独有的系统,它将过去事件的回忆编织成一个整体的生命叙事。在自传中,记忆不仅仅是回忆过去的经历,而是构建个人历史。它整合了自我、他人和时间之间的视角、解释和评价。简而言之,自传记忆是对自己与他人互动的回忆,这些互动推动了决定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在地球上存在意义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该章节探讨了作者童年的创伤经历及其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如何影响她的成年生活。
第9章
监狱文学是另一种类型,被监禁的人们记录下他们的思想和经历。许多在印度独立斗争期间被监禁的自由战士以自传的形式记录了他们的经历。这一章通过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视角来研究记忆。
第10章
进一步探讨了自传的概念,其中人们可以面对面聆听他人的生活故事。人类图书馆的理念是提供一个无偏见的环境,让人们可以在不受评判的情况下相互交流;这是一个让人们感到舒适分享自己脆弱之处的地方。
第11章
分析了前首席部长Y. S. 拉贾谢卡尔·雷迪在直升机坠毁中突然去世的事件。研究考虑了2009年发生的事件以及当前情境下重新唤起的闪光灯记忆理论,揭示了安得拉邦居民比泰伦加纳居民表现出更高的闪光灯记忆特征。研究还揭示了泰伦加纳群体基于时间的记忆衰退的新发现。
第12章
研究了幸存者口述叙事的记录。它旨在展示这些通过个人记忆叙述的历史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其所有的缺陷。本章还分析了口述历史如何凸显记录历史中的空白,以及口述历史学家在呈现这些观点时面临的困难。
第13章
探讨了孟加拉回忆录中“家”与“家园”的概念。它深入记忆的深处,揭示了一种关于韧性和创造性重构的叙事。诸如塔潘·拉伊乔杜里的《沉思》(Romanthan)、米希尔·森古普塔的《悲伤之树》(Bishadbriksha)、贾扬塔努吉·班迪奥帕迪亚的《彼岸的童年1931–1947》(Oparer Chhelebela )以及帕里马尔·戈斯瓦米的《回忆画卷》(Smritichitran)等文本,突显了人类想象力在保留和重振记忆方面的能力。
第14章
旨在审视记忆的旅程,并探讨不同形式的保存如何成为分治个人和集体创伤的存储库。这项研究试图识别这一记忆旅程的社会影响,即分治历史的民主化,确保建立一个无边界的数字世界,通过苦难锻造跨国身份并培养团结感。
第15章
审视了乌尔瓦希·布塔利亚的《沉默的另一面》以及电影《风暴:一个爱情传奇》(Gadar: Ek Prem Katha)和《分治》(Partition),并聚焦于电影中如何描绘口述叙事。它研究了电影在构建和重构个人与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媒介化事实使叙事更具冲击力,以唤起预期的情感冲动。根据研究,这些回忆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使人们能够理解记忆的复杂结构,以及人们在严重损失和动荡中创造强大、富有想象力的叙事的能力。
第16章
审视了多部描绘1971年战争的印度电影。它旨在探讨这些电影试图激发的民族主义,以及这些记忆为何在如此长的时间内被传递的历史原因。这些电影通过体验性、神话性、对抗性和反思性策略,在印度公民中培养民族主义意识,从而确保1971年战争的预媒介化、再媒介化和多媒介化。
第17章
研究了喀拉拉邦北马拉巴尔的Teyyam仪式现象和口头叙事totam中记忆、口头叙事和讲故事的交叉点。在Teyyam和totam中,口头叙事被用来传达复杂的故事,而记忆则成为代代相传的重要工具。同时,讲故事促进了文化传播并增强了社区的社会凝聚力。本章借鉴了叙事学、文化研究和记忆研究领域的理论探讨。
第18章
探讨了记忆如何保存在卷轴画中。这种艺术形式涉及绘画的展示以及艺术家或表演者对画布上所绘故事的叙述。这些绘画的独特之处在于,描绘印度教神祇的画家是穆斯林。但令人惊讶的是,这并未以任何方式改变艺术形式。因此,本章通过审视宗教记忆、社区记忆和个人记忆,来理解和分析宗教性与艺术的不同表现方式。
第19章
探讨了女性如何在父权制结构中使用讲故事的方式,以保持自己的可见性和可听性。
第20章
颂扬了加勒比生活的活力和文化遗产。即使是离散群体中最遥远的读者,也能在小说对加勒比多元文化的微观描绘中找到一种熟悉感。肯帕杜通过各种叙事手法探讨了记忆的力量与局限,强调了记忆如何影响个人的生活,以及在加勒比背景下的重要性。
第21章
展示了记忆如何成为描绘“模糊”为现实——或者说,将真相描绘为“模糊”——的最关键工具。在《玻璃动物园》这部剧中,记忆既是扭曲的棱镜,也是澄清事件真实情况的棱镜。
第22章
探讨了加拿大土著部落如何通过口头叙事将生存的传统知识代代相传。这些信息以仪式歌曲、骗子故事、祖先故事、梦境叙事和仪式性朗诵的形式保存在他们的集体社区记忆中。通过对《渡鸦之歌》(Ravensong)和《幽影低语》(Whispering in Shadows)的文本分析,研究了集体文化记忆如何几个世纪以来抵抗对加拿大原住民文化的侵蚀。
第23章
展示了记忆和叙事如何成为代际知识传递的重要工具。在《根》这部半自传体作品中,亚历克斯·黑利试图追溯其家族六代的历史。本章旨在探讨记忆密码在帮助作者发现其祖先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文转自 | 数字人文资讯
来源:再建巴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