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 4 月 30 日上午 9 时 30 分,以色列耶路撒冷以西山区突发大规模山火。干燥的植被与超过 30℃的高温为火势提供了燃料,而每小时 100 公里的强风更让火情迅速失控。仅仅 3 小时,大火便吞噬了连接特拉维夫与耶路撒冷的交通动脉 1 号高速公路,
当地时间 4 月 30 日上午 9 时 30 分,以色列耶路撒冷以西山区突发大规模山火。干燥的植被与超过 30℃的高温为火势提供了燃料,而每小时 100 公里的强风更让火情迅速失控。仅仅 3 小时,大火便吞噬了连接特拉维夫与耶路撒冷的交通动脉 1 号高速公路,浓烟遮蔽了圣城的天空,司机们被迫弃车逃生,徒步穿越烟尘。
截至 5 月 1 日,火场面积已扩大至 15 平方公里,相当于 2100 个足球场被烈焰吞噬。多个居民区、旅游景点及以色列电视台第 12 频道演播室被迫紧急疏散,数千名居民流离失所。沙米尔医疗中心收治了至少 7 名吸入性损伤患者,其中包括 2 名孕妇和 2 名婴儿。更严峻的是,火势一度逼近耶路撒冷西部军事基地,以军紧急派遣士兵协助撤离,并动用无人机实时监控火场。
面对这场 “近年最大规模” 的山火,以色列政府迅速宣布进入 “国家紧急状态”,全国消防警戒级别调至最高,原定 5 月 1 日的独立日庆祝活动也被迫取消。全国 120 余支消防队、8 架灭火飞机、1 架直升机全线出击,军方更是罕见动用侦察无人机为灭火行动提供实时热成像地图。
国际社会迅速响应援助请求。希腊、克罗地亚、意大利等国的专业消防队伍携带巨型灭火飞机连夜驰援,希腊的 CL-415 灭火飞机一次可携带 16 吨水,成为火场中的 “空中主力”。截至 5 月 1 日,来自欧洲的多国救援力量已抵达灾区,协助建立防火隔离带。
然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动提出的 20 人消防队援助请求却遭以色列 “冷处理”。尽管 2010 年卡梅尔山大火时双方曾有合作先例,但此次以方因右翼势力担忧 “主权让步” 及历史信任赤字,未予回应。
在全力灭火的同时,以色列警方展开纵火调查。截至 5 月 1 日,已有 18 人因涉嫌纵火被捕,其中 1 人在纵火现场被当场抓获,手中还攥着未烧完的火把。警方透露,部分嫌疑人来自东耶路撒冷,安全部门怀疑案件可能存在民族主义动机,但尚未公布具体证据。
极端天气下的人为纵火加剧了公众愤怒。以媒指出,4 月以色列降水量减少 40%、气温升高 3℃,气候变暖本已使生态脆弱性加剧,人为纵火无异于 “火上浇油”。国家安全部长伊塔马尔・本 - 格维尔甚至公开指责巴勒斯坦人为主谋,要求 “处决纵火者”,此类言论进一步激化了巴以矛盾。
这并非以色列首次遭遇大规模山火。2010 年北部卡梅尔山大火曾持续燃烧 4 天,造成 44 人丧生,暴露出消防力量不足的短板。尽管此后以色列加强了空中灭火能力,但此次耶路撒冷火势规模更大,且发生在人口密集区,再次考验城市防灾体系的韧性。
审计显示,以色列全国 30% 消防栓水压不足,农村消防站覆盖率仅为城市的 1/3。这些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在极端天气下被无限放大。专家警告,地中海东岸近年干旱加剧,若不加强生态保护与应急准备,类似灾难可能成为 “新常态”。
经过 30 多个小时的鏖战,以色列消防部门于 5 月 1 日傍晚宣布火势已基本得到控制,一度关闭的 1 号公路重新开放,部分疏散居民开始返回家园。但消防人员仍需持续作业,防止新火点复燃。
此次火灾造成至少 23 人受伤,17 名消防员在灭火中受伤,过火面积达 20 平方公里,其中 13 平方公里为森林。犹太国际基金会表示,被毁森林需要数十年才能恢复,生态损失难以估量。
火灾虽渐平息,但留下的问题亟待解决。纵火案调查结果尚未公布,巴以关系在危机中暴露的信任赤字仍需化解,而气候变化对中东地区的威胁,更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热点#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