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3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以为是感冒,其实病毒早已潜入。甲型流感(简称“甲流”)并不是普通感冒,一旦感染,发展速度快、传染性强,严重时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尤其在换季时期和人群密集场所,甲流更容易“乘虚而入”。很多人总是在症状明显时才意识到问题,但那时病毒可能早已扩散。
身体其实早就发出了“警报”。关键是你有没有听到。
别再把甲流当感冒。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人传人非常容易。它和普通感冒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来得急、反应重、传播快。
普通感冒多为鼻病毒引起,症状轻,发烧少。甲流却常常伴随高烧(38.5℃以上)、全身酸痛、剧烈咳嗽,而且可能在24小时内迅速恶化。
国家疾控局发布的健康提示明确指出,甲流病毒的传播力远高于绝大多数其他呼吸道病毒,尤其在学校、办公楼等人群密集场所,极易形成集中暴发。
很多感染者在初期都没意识到身体已经中招,直到高烧不退才慌张就医。但其实,身体早已用三种方式“提醒”你。
甲流的典型特征就是突然高烧,体温常常超过39℃,用退烧药短暂降温后又迅速反弹。普通感冒极少出现这种情况。
如果你或家人突然发烧,并伴有寒战、头痛、身体酸痛,尤其是退烧后短时间内反复发热,那就要高度警惕了。
甲流的病毒毒性较强,会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很多患者在感染初期就感到极度疲惫,哪怕是躺着不动,也浑身没劲,甚至起不了床。
这种“被掏空”的感觉不是心理作用,而是身体正在对抗病毒。如果同时伴有肌肉疼痛、食欲不振,那就不是简单的疲劳了。
甲流病毒攻击的不只是鼻腔,而是整个呼吸道。初期可能是轻微干咳,但很快就会发展成剧烈咳嗽,有些人还会出现喉咙红肿疼痛、讲话困难。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咳嗽一天比一天重,伴有咽喉剧痛,甚至咳痰带血丝,必须尽快就医。这说明病毒可能已经深入呼吸道,甚至影响肺部功能。
甲流病毒的传播方式很简单:飞沫+接触。只要一个感染者打喷嚏或咳嗽,空气中就会布满病毒颗粒,旁人一旦吸入就可能中招。
更糟糕的是,甲流病毒在体外环境中能存活几个小时,门把手、电梯按钮、共享办公桌都是“病毒乐园”。而病毒潜伏期短,多在1到3天内发病,这就意味着你可能今天接触,明天就病倒。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年发布的数据,甲流在人群中的传播指数(R0)约为1.4~2.8,远高于普通感冒(R0值约为1)。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年都会出现局部爆发。
并不是所有人感染甲流后的表现都一样。免疫力低的人群,感染后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甚至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以下人群要格外注意: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成熟,病毒复制速度快,病情进展迅速。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免疫应答弱,容易重症化。孕妇:生理变化导致免疫力下降,感染后风险更高。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感染后并发症多。这些人一旦高烧不退、呼吸急促、意识模糊,必须立刻就医。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开始担心:如果真的中招了该怎么办?
首先别慌。甲流虽然传播快,但早发现、早治疗,绝大多数人都能康复。关键在于尽早识别症状,并及时采取措施。
一旦出现高烧、咳嗽、全身乏力等症状,不要硬扛。尤其在流感高发期,应立刻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甲流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确诊后,医生会根据情况开具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在发病48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
此外,居家隔离、佩戴口罩、勤洗手、开窗通风,都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不要带病上班、上学,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
打疫苗,永远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甲流疫苗每年更新,根据当季流行毒株定制,大部分人在接种2周后可产生有效抗体,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建议: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孕妇等高风险人群应优先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秋冬交替时节,可有效减少重症和住院风险。
千万别等到身边人都中招了才想起来要打疫苗,那时候已经晚了。
甲流不是“吓唬人”,也不是“扛一扛就过去”的小病。它能快速传播、迅速恶化,真正的危险在于你没当回事。身体其实早就给出了警告,只是你忽略了。
当你突然高烧、疲惫到动不了、咳嗽越来越重时,不要拖延,不要自我诊断。及时就医、科学判断,是守住健康的底线。
别等病毒敲门后才后悔没听身体的警报。
资料来源:
①.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关于2023年流感疫情防控的健康提示》[EB/OL].(2023-10-28)[2024-04-30访问].
②.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甲型流感病毒传播特征与防控策略研究[J].2023,57(4):412-416. DOI:10.3760/cma.j.cn112150-20230410-00321.
来源:神经科健康科普W博士一点号